謝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教學”中提出了具體的學段目標要求:第二學段要求能夠留心周圍事物,開始培養(yǎng)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在此基礎上,第三學段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積累習作素材”。這個目標要求,強調了學生要關注周圍事物,并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所見所聞,同時要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這也要求我們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把作文寫具體、寫通順,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景或生活點滴,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在這方面,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指出:“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要觀察。”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樣的文章?!比~老先生的這番話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道出了生活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作文來源于生活的點滴。確實,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常會遇到以下情況:學生寫作文時常?!盁o米下鍋”,即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無景可描而感到頭疼、心煩。造成這個的原因是由于學生沒有留心觀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不懂得怎樣去觀察,更不用說從絢麗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挖掘寫作源泉。我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熱情,成功地指導學生寫好每一篇作文,就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根據本人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下面淺談幾點我個人的一些做法:
一、學“文”仿寫,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
小學生感知存在著無意性、情緒性,在觀察時,常常容易被外來的強刺激物所吸引,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對象上,或容易被他們最感興趣的方面所吸引,如只注意色彩鮮明、神態(tài)生動、動作明顯等刺激性較大的部分。而且知覺籠統(tǒng)、不精確,觀察事物浮光掠影,滿足于表面印象,不注意觀察事物的條理,不考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忽視事物的一些重要細節(jié),沒能抓住事物的本質來細心觀察,挖掘素材。針對小學生的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中,我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事物。如:上完四年級《桂林山水》這一課后,我并沒有停留在文章的文采、寫作方法的欣賞上,而是在學生初步了解對景物的觀察方法的基礎上,趁熱打鐵地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家鄉(xiāng)依山傍水,有名的馬鞍山、西江水,同樣是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人杰地靈,這節(jié)課我們也來贊贊我們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的風光吧。”說完,我就把事先用簡筆畫畫好的馬鞍山圖片掛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圖片一出,教室頓時嘩然,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并發(fā)出陣陣贊嘆。學生們“趣”從心頭來,不由自主地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起來,打破了常規(guī)課堂的寧靜,場面非常熱鬧。我沒有干擾學生的積極性,而是因勢利導,對學生說:“同學們,這座山位于我們家鄉(xiāng)的東北方,和藤縣交界,是家鄉(xiāng)附近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現(xiàn)在請你們細心觀察:這座山的形狀像什么?周圍是怎樣的景象?那樹、那草、那巖石是怎樣的?想一想: 山中會有什么,這樣的山,這樣的物,會引發(fā)出怎樣動人的故事?”話音剛落,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同桌之間、鄰桌之間互相交流,場面十分激烈。5分鐘后, 我示意學生在班上交流,有的說“這座山的形狀像一匹馬”;也有的說“像一匹奔跑的馬 ”;有的說“山上有很多樹木,云霧繞在山間”;有的說“山間有小溪,山中流水清澈甘甜”;有的說:“山上有很多野花雜草,還有……”。我說:“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想象也很合理。是的,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馬鞍山。馬鞍山山色秀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土生土長的我們,舉目遠眺細賞、親臨攀爬巔峰是我們大人、小孩常有的事。在此,讓我們懷著自豪的心情仿照《桂林山水》 的寫法贊一贊我們家鄉(xiāng)的山吧!”為了讓學生在下筆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具體、形象、有條理地描述出來,除了運用課文習得的觀察方法外,我還引導學生可以運用先整體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體、遠及近或再近及遠、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等觀察方法,然后讓學生試著用這些方法去觀察,在組內互說,班上交流后讓學生把剛才說的有條理地寫下來,學生立刻胸有成竹地寫起來。這一節(jié)作文課,學生寫得很認真,因為他們覺得有景可觀、有景可描、有材可寫、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了,從而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收到了獨特的作文課堂教學效果,達到讀寫結合、對點訓練、一課一練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許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自己不想吃飯時,即使面前的佳肴是何等的美味,也會毫無胃口。同樣的道理,即使習作對學生而言是多么有益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強迫孩子去做,也會使他覺得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我遵循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我認為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是指導學生輕松作文、快樂作文的有效途徑。因為作文教學是使學生將閱讀獲得的語言能力轉化為有思想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它的整個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觀察、認識生活,學習表達生活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充分調動他們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在一節(jié)作文課上,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 上課鈴響了,我手里拿著形狀不同、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玩具積木走進教室,隨著“砰”的一聲,積木散落在地上。我故意慌張地說:“哎呀,積木全掉在地上了,哪個同學上來幫老師把積木全撿起來,不然的話,這個游戲就很難完成?!蓖瑢W們一聽,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向老師示意幫忙,最后我還是選擇了班上的兩位學困生幫忙,二人上到講臺立刻撿起來,不到一分鐘,他們就把掉在地上的積木一個不少地撿起來了。于是我立刻宣布:“今天的作文題目是‘撿積木。”話音剛落,學生們立刻竊竊私語,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吹竭@情景,我說:“怎么,很難嗎?”平時不愛說話的小宋不假思索地站起來說:“太簡單了,幾句話就完了,這篇文章寫起來一定很短?!卑嚅L搶過話來說:“未必吧!”于是,我抓住事完趣濃這個良機說:“大家仔細想一想,剛才李曉陽、黃日榮兩位同學是怎么撿的?”班長說:“我看見他們蹲著撿,左一個,右一個,撿得可帶勁了 ?!薄拔铱匆娝麄儌z焦急地從地上把積木一個一個撿起來。”坐在第一排的林紅說:“我看見他們倆先撿講臺邊的,再撿講臺以外的,最后還把落在桌子底下的積木也撿了出來?!崩杳鞑桓适救醯卣f。我繼續(xù)引導說:“撿積木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是怎樣的? ”有的學生說:“我看見他們蹲著兩腿邊撿積木邊移動腳步,目不轉睛望著地面、課桌邊、椅底,特別仔細,生怕遺留!”我繼續(xù)問:“看他倆撿積木時你心里怎么想的?心情怎樣?”一生說:“我心里默默地說,快點撿吧!”另一生說:“要是老師叫我就好了,我又可以多做一件好事?!边€有一個學生說:“他們倆太厲害了,這么快就撿完了?!薄腋吲d地說:“同學們,你們說得太好了,你們說的就是在撿積木中的語言、動作、心理。在寫撿積木的過程中適當加上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文章會更具體、更生動。同學們,作文難嗎?”“不難?!薄坝行判膶懞脝??”“有?!薄艾F(xiàn)在請同學們回憶剛才撿積木的過程,想想剛才一些同學的發(fā)言,拿起手中的筆,趕快寫下來?!薄叭ぁ睆男念^起,學生來了作文興趣,立刻拿出稿紙和筆,教室里頓時響起“沙沙”的寫字聲。作文就這樣,巧妙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在觀察中積累素材,他們寫起文章來就輕而易舉了。
還有一次,在全鎮(zhèn)作文教學研討會上,我針對四年級其中一個單元的作文要求“寫家鄉(xiāng)的特產,寫出自己對家鄉(xiāng)特產的喜愛”,設置這樣一個情景教學的作文課堂教學公開課:課伊始,我興致勃勃地問:“同學們,我們家鄉(xiāng)有什么特產?”話音剛落,他們就爭先恐后地說開了:“石榴、芒果、龍眼……”氣氛很是活躍。“這節(jié)課,我們來寫寫家鄉(xiāng)的特產,寫什么呢?我們家鄉(xiāng)特產多著呢!有龍眼、荔枝、芒果,還有遠銷省內外的大玉余甘果、大青棗?!闭f著,我拿出幾個大青棗放在講臺上,青色的、蘋果一般大小的大青棗立刻吸引了學生的目光,課堂氣氛頓時熱烈起來。我先讓學生說說對大青棗的總體印象,再從大青棗的形狀、顏色、大小、肉質來觀察,然后讓學生品嘗味道,最后還讓學生有意識地講講大青棗的價值。因為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觀察,所以學生興趣很濃,觀察得很認真,說得也很充分。當布置作文《家鄉(xiāng)特產——八角》時,學生寫作起來一氣呵成。
三、在生活體驗中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經極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生出來”。 艾青說過:“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彼?,主動參與生活、體驗生活,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途徑。而且從生活中獲取的這些材料,情感性強,心理活動素材多,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內容多,為其他積累渠道所少有。學生不但要懂得觀察生活,更要體驗生活。我們的寫作課應向生活“開放”,求教于生活,讓美好生活本身去觸動學生寫作的靈性。這樣他們頭腦里的素材儲存就會多起來,儲存多起來的時候就有了 “趣、情并發(fā)”的寫作欲望。所以,我經常組織學生舉行一些活動,如講故事比賽、羽毛球賽、讀書比賽、捉迷藏等;春暖花開,我會帶學生去踏青,細心觀察周圍景物,自由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這樣,通過親自做、親眼見、親身體驗,有了這樣的經歷、見解、體味,有了素材積累,學生就不會談“文”色變,無材可選,無話可說,更不會假話、空話、套話連篇,再也不用為寫作文發(fā)愁了。
四、讀思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睕]有思考就沒有新發(fā)現(xiàn)。觀察與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觀察如果離開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觀察的意義。觀察不僅要留心,而且還要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觀察,用心去聽,用心去看,用心去體悟。如要體察“父愛、母愛”,就要從日常生活細節(jié)去觀察,思考??吹揭恢幻利惖暮?,卻是一只害蟲;多刺沒人愛的仙人掌,卻是生活堅韌者。因此,只有思才能啟迪人生。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不僅在于可以學習成千上萬成功的寫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歷史素材。這個積累可以從課本入手,也可以從課外閱讀著手。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币虼?,要多讀古人寫的詩詞歌賦,多讀今人寫的優(yōu)美詩文,多讀中外精美的小說,多讀報紙雜志上的時文。在讀的同時,要多記,記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因為詞語可以組成千姿百態(tài)的句子,形成千差萬別的篇章。當然,積累絕不僅僅是字詞篇章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總之,我們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景,在觀察中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作文起來就會有材可選、有事可敘、有物可寫、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話可寫,對作文興趣盎然,寫起來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