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穎
【摘 要】隨著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古詩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研究小學古詩教學的方法, 并運用這些方法開展小學古詩的教學活動,對于做好在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 ? ? 意境 ? ?情感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感嘆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和那如夜明珠般的璀璨文明。而在浩瀚如煙的文學世界中,古詩就是那顆最亮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古詩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的瑰寶,是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了一定比例,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
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教學方向是讓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古詩教學中,我們還需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正如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惫湃艘栽娧灾?,以詩傳情,詩的魅力在于詩魂的領悟。但是,在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卻一直沿用著這樣一種教學模式“解釋題目——檢查生字——翻譯詩句——訴說感情——背誦默寫”。按這一模式教授古詩的教師們,備課講課按套路即可,輕松自在,但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本來意蘊深厚的古詩卻被設計成索然無味的課文教學,古詩教學被簡化成解詞、解文、背誦這一簡單的教學過程。更有教師以“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背詩文、背詩意,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不出對古詩文的熱愛,課下也沒有對古詩文進行拓展和延伸,而學生往往只能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雖然教材中也編入了不少經典古詩,但是學生卻無法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所以這些古詩對于他們而言毫無吸引力。
根據(jù)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近年來語文教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古詩教學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應體現(xiàn)在理念與方法的更新之上。而小學古詩教學的綜合性訓練結構,使得教學過程比較復雜。經歷了數(shù)年的古詩教學嘗試,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古詩教學應注重創(chuàng)設意境,激活學生的想象力
馮驥才在《創(chuàng)作的經驗》中寫道:“我想到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變成畫面?!惫旁娢牡囊饩持?,有時只是一片空白,需要讀者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去填補它。而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空白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去感悟詩文中獨特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感受。這就需要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組合、想象,從而形成詩詞的意象。例如,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果教學只停留在講解句意上:就像是一夜春風吹來,漫山遍野的梨花盛開了。這無疑是把鮮活的詩句滋死于蒼白的解釋之中了。其實這個比喻原本新穎貼切,形象描繪出了北國的雪景,給人帶來的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一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的妙處呢?在教學中,首先,啟發(fā)學生想象:梨花一般幾月開呀?那北國雪景中怎么會有梨花呢?滿樹的梨花是什么樣子呢?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按照詩人的描繪,形象地將北國雪景呈現(xiàn)在眼前。接著,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如果你看到此情此景,會有什么感受呢?學生大膽想象,說出感受,升華了課堂氣氛。詩韻緩緩展開,讓人回味無窮。老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透過詩意展開想象,感受豐富多彩的形象畫面。所以,讀詩首先要“入境”,即詩情畫意,只有“入境”才能品味到古詩詞意境的藝術美。
古詩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設意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入情入境,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利用各種教學用具。例如,讓學生依據(jù)詩意作畫,可以配合古典名曲,由教師進行深情范讀,激發(fā)情感,營造氣氛,還可以欣賞作曲家們演繹的古詩詞樂曲及詩朗誦來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只有通過幻燈片、圖畫、樂曲、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進入角色,與古人共喜悲,與詩人產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受到作品中思想和情感的感染。
二、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感悟詩文中的情感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在課堂上要營造教師、學生、詩人彼此心靈相通、情感相融、協(xié)調合拍的良好氛圍,讓學生通過誦讀將自己的體會感悟并表達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yǎng)。古詩詞雖然言簡意賅,卻內容豐富,教師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韻腳、節(jié)奏和合適的音調,為的是能夠恰當?shù)乇憩F(xiàn)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當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自然能夠悟出情感。比如在教授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以進行朗讀指導:(一)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喜悅的事;(二)精讀詩文,從讀中感悟詩人欣喜若狂的心情;(三)研讀課文,從讀中理解詩人的愿望。
“讀”的訓練是古詩教學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訓練,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只是講解詩意,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悟。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感受詩中的思想感情靠的是讀,要做到熟讀成誦。
三、靈活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愛上古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教學不能只教古詩,教師應該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地方。古詩離學生日常生活很遙遠,有一部分古詩詞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以要靠學生在學習古詩之前做大量的功課,比如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內容,了解詩人的資料以及生活背景等,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詩中蘊含的感情。而在這一次次積累之中,學生們也可以鍛煉自己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使得自己的理解領悟能力漸漸厚重起來,讓自己的語文功底更扎實。
課堂上,學生們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傳統(tǒng)意義的課堂40分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了。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信息和自己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走進課堂,一堂課結束后,學生們又會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所以課后拓展延伸便極其重要。比如,在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以問問學生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的詩;學完《望廬山瀑布》后問學生是否還知道李白其他的詩作,和李白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讓學生課后搜集一些古詩自讀自悟。這樣既打開了課外閱讀的新視界,又提高了學生對于古詩的興趣。當學生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閱讀之后,教師就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教學了。
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廣大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古詩的教學,正確把握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們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們去發(fā)現(xiàn)古詩的美,欣賞古詩的美,享受古詩的美,繼承并發(fā)揚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教師們只有積極探索新課標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正確掌握古詩教學的特點,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活動,而學生也必會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王海霞.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13(18).
[2]趙紹軍.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3]張燕.新課程標準與小學古詩教學[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