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寧 席理想
摘要:本文以國家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為研究背景,在對我國出口商品增速及結構分析的基礎上,從實證分析的視角出發(fā),運用CMS模型對2004-2013年影響中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的主要因素進行深入剖析,結果表明,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增長主要依賴于規(guī)模效應的變化,商品競爭力效應和結構效應對出口增長率的貢獻相對較低。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恒定市場份額模型;出口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以來,我國與中亞之間的貿易合作已成為雙邊區(qū)域合作的重中之重。“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有四個方面:地緣政治、能源安全、產能過剩和大量的外匯儲備。盡管這一戰(zhàn)略包含“請進來”與“走出去”兩個基本戰(zhàn)略,但在廣義的產能過剩大背景下,鑒于我國與中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梯度差,其實施重點是“走出去”的外向型、國際化戰(zhàn)略(曾昭寧,2014)。哈薩克斯坦作為我國在中亞地區(qū)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其經濟實力遙遙領先于其他四國,與我國的雙邊貿易額基本保持在我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額的70%以上。2007年,我國上升為哈薩克斯坦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而哈薩克斯坦也成為我國新興的出口市場之一。2004-2013年間,我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額增長了5.68倍,出口商品在哈薩克斯坦進口市場的平均份額高達24.18%。那么,我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額的穩(wěn)步增長是否意味著我國出口商品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影響因素對我國出口的增長發(fā)揮作用?各類因素的作用程度有多大?伴隨著“新絲路”戰(zhàn)略的提出,如何推動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顯然,弄清楚這些問題對于我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增長甚至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上述問題為出發(fā)點,運用CMS模型對我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貿易的增長源泉進行深入分析,試圖找到影響我國出口的關鍵因素。
一、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貿易概況
(一)出口貿易額
1992年中哈兩國正式建交,雙邊貿易合作日漸活躍。2004-2013年,兩國貿易發(fā)展呈穩(wěn)步上升態(tài)勢,最高出口增長率高達76.18%(2005年)。我國向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額從2004年的22.1億美元迅速增長到 2013年的125.5億美元。2005年,我國對哈貿易由持續(xù)13年之久的貿易逆差首次轉為順差,出口貿易額增速顯著高于進口增速。2007年,我國對哈出口額從2006年的47.5億美元增長到74.5億美元,同比增長56.74%。受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哈出口在2009年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出口額從98.25億美元跌至78.33億美元,但是我國出口商品仍在哈方進口市場保持了27.57%的市場占有率。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減弱,從2010年起,我國對哈出口又重新恢復增長態(tài)勢。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及圖1。
(二)出口商品結構
為了保證下文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統(tǒng)一計算口徑,減少測度誤差,本文的商品分類采用聯(lián)合國制定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四次修改版本(SITC Rev.4)(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Rev.4)。SITC Rev.4將所有商品分為 10類,即 SITC0-9 類。一般認為, SITC0-4 主要是初級商品,SITC5、SITC7 為技術密集型商品,SITC6、SITC8 主要為勞動密集型商品。具體分類如表2所示。
2007-2013年,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密集型為輔。其中,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增長主要源自工業(yè)制成品以及雜項制品(包含各種服裝及服飾用品、鞋類、儀器設備等),技術密集型出口主要以機械及運輸設備為主(詳見表3)。在考察期內,這三類商品一直是我國出口商品的主力軍,出口總額占據(jù)了我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的93.07%。2013年,這三類商品在我國出口的占比分別為20.23%、29.01%、43.84%。與勞動密集型商品相比,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初級商品少之甚少,2013年,非食用性原料、食品與活動物、飲料及煙類以及動植物油脂四類初級產品出口額只占我國對哈出口總額的1.9%。這種商品出口結構與中哈兩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密不可分。哈薩克斯坦油、氣、礦產資源豐富,但工業(yè)基礎薄弱,工業(yè)結構中采掘業(yè)比重大,制造業(yè)基礎薄弱且發(fā)展緩慢;相對而言,我國工業(yè)門類齊全,工業(yè)結構層次較高,因此在各類工業(yè)相關品的出口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
二、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引入
1951年,Tyszynski提出了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即CMS模型)。該模型把某一國或地區(qū)貿易的增長分解為三個基本因素:即規(guī)模效應、競爭效應以及貿易結構(包括市場結構和商品結構),進而分析一國出口貿易中的因素變動對出口增長所產生的影響。此后,Jampa(1986)從理論上對該模型進行了改進與完善, 使其成為現(xiàn)階段研究貿易增長的常用方法。例如,Jorge Chami Batista(2008)運用改進后的CMS模型研究了1999-2004巴西對美國制成品的出口影響因素;何樹全和周靜杰(2009)運用改進后的CMS模型對我國向美國農產品的出口增長率進行了分解;張兵和劉丹(2012)運用CMS模型研究了2000-2009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許多研究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都選擇時期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進行分析,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降低一些敏感年份對整體的影響,而弊端也在于平滑了敏感年份的影響,進而影響最終結果。如果選擇不同的分期方法,那么計算結果也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因此,本文在上述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以國家提出“新絲路”戰(zhàn)略為背景,立足于我國對哈薩克斯坦所有商品的出口貿易,對恒定市場模型進行適當改進,以年份為基本單位,試圖發(fā)現(xiàn)各類影響因子更加細微的變化。同時,由于文中只涉及到一個出口市場,因此在運用CMS 模型過程中不考慮市場結構對貿易的影響,只需測度規(guī)模效應、競爭效應對貿易增長的影響程度。
(三)對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的基本解釋
根據(jù)CMS模型的第一層分解,可以從競爭力效應、規(guī)模效應以及二者的交互效應三個方面來分解一國的出口增長。在模型的第二層分解形式中,規(guī)模效應可細分為商品結構效應和規(guī)??傂獌刹糠?;競爭力效應則細分為商品競爭力效應和競爭總效應;而交互效應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細分。規(guī)模效應(∑ijw0ijmij)表示一國出口的增長依賴于進口市場對某些商品的需求程度,規(guī)模效應的數(shù)值越大,表示該國出口增長對進口市場的依賴程度越大,即該國出口的增長主要源自于進口市場規(guī)模的一般增長。競爭力效應(∑ijw0ijsij)通過出口國特定商品出口份額的增長對目標國進口增長的貢獻程度來反映。商品競爭效應(∑ijw0ij(sij-s))表現(xiàn)在某些商品上,若競爭力效應的數(shù)值越大,表示競爭力越強,反之越弱。商品結構效應(∑ijw0ij(mij-m))表示出口國的出口商品與其目標市場進口需求較大的商品的匹配程度,若該項為正值,表示匹配程度越高,反之為負。交互效應(∑ijw0ijmijsij)主要衡量出口國出口份額的變化是否與進口市場同類型商品的進口程度的變化一致,若該項為正值,則表示出口國的出口份額在進口市場進口規(guī)模大的商品上有所提高,反之為負。
(四)數(shù)據(jù)與結果分析
運用上述CMS模型對2004-2013年我國對哈商品出口額的增長率進行兩個層次的分解。在具體的分析中,將分解結果分為三個時間段:2004-2007年、2007-2010年、2010-2013年。
1.CMS模型的第一層結果分析
從CMS模型的第一層分解結果來看(見表4),我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商品在哈方市場的占有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市場份額基本穩(wěn)定,說明我國商品長期以來在哈方進口市場占據(jù)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我國對哈的出口增長率除個別年份外,基本保持兩位數(shù)的增長速度。在考察期的第一階段(2004-2007),規(guī)模效應和競爭效應對我國出口的增長均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特別是前者的作用更為顯著。這意味著2004-2007年間,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增長主要源于進口市場的一般擴大,同時也表明我國對哈出口商品具備一定的競爭實力。從考察期的第二階段來看(2007-2010),規(guī)模效應開始大幅下降,這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f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即在不考慮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下,哈薩克斯坦進口的縮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規(guī)模。但另一方面,競爭效應對出口增長率的提高起到了較大促進作用,說明我國特定出口商品在哈方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如SITC6、SITC7及SITC8類商品,同時,哈方對這些商品又有剛性需求。在觀察期的第三階段(2010-2013),規(guī)模效應逐步回升,同時我國出口商品在哈方市場的占有率仍保持穩(wěn)步增長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主要是因為哈薩克斯坦正處于經濟高速發(fā)展期,其產業(yè)結構單一,工業(yè)結構出現(xiàn)較嚴重的失衡現(xiàn)象,與“一家獨大”的采掘業(yè)相比,其制造業(yè)基礎相當薄弱,而且產業(yè)結構資源化趨勢嚴重,在金融危機的余溫全面降低之后,哈薩克斯坦必須依靠進口來發(fā)展壯大自身工業(yè),而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產業(yè)比較優(yōu)勢存在顯著的差異性,致使雙邊貿易發(fā)展具備了深刻的產業(yè)基礎。
2 . CMS模型的第二層結果分析
在模型的第二層分解形式中,規(guī)模效應進一步細分為商品結構效應和規(guī)模總效應兩部分,競爭力效應則細分為商品競爭力效應和競爭總效應(詳見表5)。首先,從規(guī)模效應的分解來看,2004-2013年,規(guī)??傂獙Τ隹谠鲩L的影響除個別年份以外,均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而商品結構效應則表現(xiàn)得相對不穩(wěn)定,在較多年份出現(xiàn)了負值,表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并未完全適應哈薩克斯坦的進口市場,對出口率的貢獻不大。在我國出口的10類商品中,只有SITC5、SITC6、SITC7、SITC8四類商品出口占有一定優(yōu)勢,而其他類型商品的出口與哈方進口市場的匹配程度偏低。其次,從競爭效應的分解來看,競爭總效應與競爭效應的變化基本保持一致。在考察期的中間階段,競爭總效應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的增長態(tài)勢,說明我國出口商品在哈薩克斯坦進口市場具備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但受商品競爭效應的影響,競爭效應在個別年份對出口增長率的貢獻開始弱化;而在考察期的后3年,競爭總效應對出口增長率的貢獻逐漸降低,商品競爭力效應仍舊正負不定。以上現(xiàn)象表明:自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以后,我國出口商品的整體競爭實力開始弱化,這一方面是由于哈薩克斯坦自身經濟的發(fā)展,對部分進出口商品具備了自給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其他國家也逐漸開始對準哈薩克斯坦市場,同類型的出口商品對我國出口構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
3.相關性檢驗
通過上述兩個層次的分解分析,可以看出規(guī)模效應和競爭效應在多數(shù)年份保持正值,而二階交互效應卻在多數(shù)年份均為負值,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商品對進口市場的適應力較差?圖2直觀顯示了我國出口增長率與哈薩克斯坦進口增長率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出口增長率在多數(shù)年份與哈薩克斯坦進口增長率的變化保持了一致性。對此,本文運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shù)對我國向哈薩克斯坦的出口增長率與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增長率進行相關性檢驗。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系數(shù)是用來研究兩個變量在不同序列中等級排名之間的相關程度,其取值范圍為[-1,+1]。當P=-1時,說明兩者是完全負相關關系;當P=1時,說明兩者是完全正相關關系。其具體測度公式如下:
三、結論性評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簡要結論:第一,2004-2013年,規(guī)模效應在我國對哈出口方面發(fā)揮了主要作用。具體而言,在出口增長率的影響因子中,規(guī)模效應對出口增長的貢獻要大于競爭效應。但是從規(guī)模效應的分解來看,商品結構效應在有些年份仍出現(xiàn)負值,說明我國出口商品與哈薩克斯坦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商品的匹配程度出現(xiàn)了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第二,商品競爭效應與商品結構效應的變化極不穩(wěn)定,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出口商品缺乏綜合競爭優(yōu)勢,而這些優(yōu)勢可能源自商品本身,也可能源于其他國家同類商品;另一方面表明我國對哈出口商品結構并未完全適應哈方進口市場,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第三,斯皮爾曼相關系數(shù)的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出口商品從整體上能夠對準哈薩克斯坦進口市場,但是交互效應在多數(shù)年份出現(xiàn)負值,說明我國部分出口商品市場份額的變化并未與進口市場同類型商品的進口程度的同步變化,因此無論是出口商品規(guī)模還是出口商品結構,均存在較大的改進余地??傊?,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提出,我國想要穩(wěn)步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提升中哈貿易,必須積極挖掘對方潛在市場,實時調整貿易商品結構,提升本國商品的整體競爭實力,使得出口商品更加符合進口市場的需求,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曾昭寧.陜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定位及對策研究[A].陜西改革與新絲路新城鎮(zhèn)建設研究2014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14.
[2] Tyszynski M. 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ing Commodities 1899- 1950[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1(19):272-304.
[3] Jempa C J.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Exports”[Z].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86.
[4] Jorge Chami Batista. Ompetition between Brazil and other exporting countries in the US import market: a new extension of constant-market-shares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2008,4019.
[5] 何樹全,周靜杰,蘇青娥.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增長因素分析——基于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的實證分析[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9(1):70-75.
[6] 張兵,劉丹.美國農商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恒定市場份額模型測算[J].國際貿易問題,2012(6):49-60.
Abstract:On the background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presented by the State, and on the basis of China′s export growth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growth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exports to Kazakhstan from 2004 to 2013 by using a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irical analysis point of vie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China′s exports to Kazakhstan mainly depends on the change of scale,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goods competitive effects and structural effects to export growth is relatively low.
Key words: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export trade
(責任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