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清官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

    2016-05-30 06:58:25張李軍閻麗麗
    廉政文化研究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人格特征成因

    張李軍 閻麗麗

    摘 要:清官人格是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神載體,清官的記載遍布歷史上每個朝代的各個時期,正史、野史中如縷不絕。清官產(chǎn)生于封建專制時代,其思想觀念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他們孝親、智慧、儉樸戒貪、愛民如子等優(yōu)秀人格特征卻有超越時代和階級的普適價值。當前我國正處于反腐倡廉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關(guān)鍵時期,對古代清官身上所折射出來的閃光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進行深刻總結(ji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古代清官;人格特征;成因

    中圖分類號:D69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1-0079-07

    清官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中的特殊群體,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都生活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都長期接受著儒家文化的熏陶,由于有相同的社會生活、政治、文化背景,從而形成了具有群體共性的清官人格。

    一、古代清官的人格特征

    (一)孝親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孝道則是塑造這一理想人格的道德起點,《孝經(jīng)》中“百善孝為德,百行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中國古代清官普遍把孝親奉為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如宋代包拯二十九歲中了進士,出任建昌縣知縣,鑒于父母年事已高又不愿意遠離故土,毅然放棄出仕為官的機會,回鄉(xiāng)侍養(yǎng)雙親六年,父母去世后又守孝三年后才重新出仕。他死后官方賜予的謚號“孝肅”更是以孝字打頭,這無疑是對其孝行最好的肯定。又如明代的大文豪、內(nèi)閣宰輔李東陽在翰林院做官時,常常飲酒至深夜才回家,他的父親常“忍寒待其歸”,李東陽心疼父親 “自此終身不夜飲于外”。

    (二)智慧

    在嚴刑峻法、冤獄迭出、權(quán)貴當?shù)赖姆饨ㄉ鐣?,聰明睿智、斷獄精明是百姓心中的清官所必備的素質(zhì)之一。我國古代的清官在審查辦理案件、與權(quán)豪勢斗爭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明察善斷,憑借自己的智慧,懲惡揚善。戰(zhàn)國時期的西門豹在擔任鄴縣令時,不屈服于舊的習慣勢力,巧妙地運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策,懲治了郡縣的巫婆、三老和廷掾,破除了當?shù)亍昂硬D”的迷信陋習,成為當時百姓稱道的好官吏。

    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也具有高超的審判智慧和技巧?!端问贰ぐ鼈鳌酚涊d:“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人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盵1]10315當時的宋朝為保護耕地,法律嚴令規(guī)定,民間私殺耕牛犯法,要受到重責。包拯在辦案過程中分析,割牛舌的人只是把牛舌頭割了去,既不殺牛,也不偷牛。顯然,這個人與牛的主人積怨已深,想用私殺耕牛的罪名加害對方。如果牛的主人殺了耕牛并去賣肉,割牛舌者必定會在第一時間至官府報案。由此,順藤摸瓜,讓割牛舌者自己送上門來,接受懲罰。

    (三)儉樸戒貪

    中國古代清官未必個個都非常清貧,但甘于清貧淡泊、生活儉樸卻是諸多清官一生堅守的信念和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海瑞一生節(jié)儉,平日“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有一次,為了給母親祝壽從集市買了兩斤豬肉,竟被當成笑話傳遍當時的官場,被同僚笑為“窮酸氣”。萬歷十五年,74歲的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家貧如洗,無錢安葬,《明史·海瑞傳》中記載“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帷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盵2]5932最終,王用汲發(fā)動同僚湊錢買棺為其辦了喪事。明朝的另一名清官周新,為官清廉,居家清貧。周新雖然位居三品顯官卻仍保持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他常常穿著妻子做的粗布衣裳四處巡視,他的妻子偶爾隨他到其他官員家赴宴時,也“荊布如田家婦”。周新在朝為官多年卻未曾為家里留下任何積蓄,他死后妻子回到廣東,生活貧困,只能靠欽佩他的同代人楊信民時時給予接濟。又如,“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也始終以終身節(jié)儉為生活目標,一生兩袖清風,難得可貴。史載于成龍到江寧任知府時,江南侈靡風氣盛行,生活講究排場,鋪張浪費嚴重。他到任后,著力移風易俗,自己以身作則,“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蔬食自給”。于成龍死后,“將軍、都統(tǒng)及僚吏入視,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shù)器而已。”[3]

    (四)愛民如子

    愛民、恤民是歷代清官的又一鮮明特征,他們能夠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關(guān)心民眾疾苦,舍身為民請命,注重實際為民興利除弊,搏擊豪強為民伸張正義。惟其如此,他們得以為百姓所景仰與愛戴,被廣大老百姓尊稱為“父母官”?!侗饼R書·蘇瓊傳》記載蘇瓊在任南清河郡太守期間,適逢郡內(nèi)發(fā)生水災,百姓受災嚴重,千余戶糧食斷絕。蘇瓊召集郡中糧食富余的人家,親自向他們貸糧來分給饑民。而州里卻仍按戶收取租稅,并欲調(diào)查蘇瓊擅自向富糧戶貸糧賑濟災民的事。下屬感言:“雖矜饑餒,恐罪累府君?!碧K瓊回答說:“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迸c此同時,他積極上疏朝廷陳述此事,州里最終沒來征收賦稅和追查此事,因此減輕了當?shù)匕傩盏呢摀W×怂麄兊钠桨?。漢代的黃霸在潁川太守任上,勵精圖治,為民辦了不少好事、實事。他命令郡內(nèi)的每個驛站以及管理各鄉(xiāng)的地方政府官員,都要養(yǎng)雞養(yǎng)豬,用來贍養(yǎng)寡居和貧苦的人。此外還頒布各種條例、教令,竭力推行教化,勸導百姓行善,鼓勵百姓耕種勞作,種桑養(yǎng)蠶,引導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后世頌揚道:“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盵4]4634在愛民、利民方面作出特別表率的,還有明代的清官海瑞。史載海瑞在應天任巡撫期間,他一方面疏浚河道;另一方面還田于民,有效解決了當?shù)氐耐恋丶娌⒑拓毟粦沂獾膯栴}。正因如此,他任職期滿,“小民聞當去,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2]5932,他死后出殯那天“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2]5932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愛民政績激起的強烈回應。

    (五)不避權(quán)貴,敢于直諫

    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和強權(quán)得勢的階級社會?!霸谶@樣的社會條件下,任何官員要秉公執(zhí)法,就不可避免地觸動權(quán)貴的利益。因此,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清官,都有與權(quán)貴進行斗爭的歷史。”[5]趙廣漢初任京官時,其屬官杜建作惡多端,縱容賓客營私謀利。趙廣漢好言規(guī)勸他盡早懸崖勒馬,但杜建有恃無恐,不思悔改。于是趙廣漢就把杜建逮捕歸案,準備依法懲辦。當時朝中有權(quán)勢的宦官、地方名門豪紳紛紛前來說情,趙廣漢始終不為所動。杜建的宗族、死黨不由惱羞成怒,謀劃劫獄。趙廣漢調(diào)查清楚后警告他們:“若計如此,且并滅家?!盵6]最終依律處死杜建。趙廣漢任職期間恪盡職守、政績斐然,但也因一身正氣,執(zhí)法從不避豪門權(quán)貴而為自己招來禍端。最終因得罪了霍光家族、丞相魏相和司直蕭望之等權(quán)貴顯要而被處以腰斬。武則天時期的清官徐有功,也以堅持正義、卓然守法顯名。據(jù)唐代有關(guān)史料記載,徐有功剛直不阿,屢次在殿堂上論奏曲直,大膽諫言,武則天“厲色詰之,左右莫不悚慄”,他卻“神色不撓,爭之彌切”。有一次,武后又要誅殺被誣陷者,徐有功與之反復論辯,堅持依法辦案,武后被他爭得火冒三丈,當即下令將其拖出斬首,以儆效尤。生死關(guān)頭,他仍回過頭大聲疾呼:“臣身雖死,法終不可改?!盵7]包拯不畏官僚權(quán)貴、執(zhí)法嚴明的事跡也很突出。他初到開封府時,改“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1]10317的舊制,廣開府衙正門,讓有冤屈的人直至堂前,自陳曲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1]10317消息傳出,百姓把他比作陰間鐵面無私的閻羅王,稱贊他公正公平、守法持正的節(jié)操。

    中國的古代先哲早就說過:“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盵8]然而,向皇帝諫言也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一旦觸怒龍顏就會有丟掉錦繡前程甚至犧牲身家性命的危險。盡管如此,當皇帝的決策或措施有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時,中國古代的清官,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據(jù)理力爭,堅決抵制。如包拯彈劾“國丈”張堯佐。據(jù)《曲洧舊聞》記載,當時的爭論非常激烈,包拯“大陳其不可,反復數(shù)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9]。仁宗迫于壓力不得不罷免了張堯佐的職務。海瑞任戶部主事時,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而嘉靖皇帝卻終日與道士鬼混在一起研究長生不老之術(shù)。為此海瑞預先置辦好棺材,訣別妻子,抱著必死的決心毅然向皇帝遞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二、古代清官人格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儒家文化:清官人格培育的文化基礎(chǔ)

    清官人格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并由文化所決定的。中國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之后,基本上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學派紛呈的多樣化局面。法家、墨家、道家等諸家文化受到限制和打壓,儒家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得以確立,成為兩千多年以來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這一宏觀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國古代清官秉承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倫理規(guī)范,乃是理所當然的事。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內(nèi)圣外王”。簡單說來,“內(nèi)圣”是指人通過自身的心性修養(yǎng),增進德智,來達到一種高尚的境界?!巴馔酢本褪侵赴讶说闹黧w修養(yǎng)推廣到自身以外的社會領(lǐng)域?!皟?nèi)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標和終極關(guān)懷。儒家認為要塑造“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就必須做到“成己成物”。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行來“成己”,重視內(nèi)省、慎獨的涵養(yǎng)功夫,恪守仁、義、禮、智、信、忠、孝、儉等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單單“成己”還不夠,儒家提倡“成物”,超越小我,到社會群體中去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內(nèi)圣外王”也是儒家政治理想的表現(xiàn),為了達到這一理想境界,儒家主張統(tǒng)治者要“修己治人”?!靶藜褐稳恕睆娬{(diào)先正己后正人??鬃釉f過:“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禮記·哀公問》)意思是說為政者要作好表率,立身正直,這樣百姓仰視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所作所為,上行下效,百姓才能走上正路。統(tǒng)治者注重修身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擁護?!靶藜褐稳恕边€必須擺正君主與民眾、官吏與百姓之間的關(guān)系。在君民之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君為民所立,得民心則昌,失民心則亡?!靶藜褐稳恕币惨蠼y(tǒng)治者必須施行仁政,追求王道,推行富民、教民政策,引導百姓安居樂業(yè)。

    自漢以降,儒家文化成為官方正統(tǒng)文化,特別受到統(tǒng)治者的推崇。它以內(nèi)圣外王為目標,提出了一系列的規(guī)范準則,這些準則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的清官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生存,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內(nèi)在巨大約束和制約。歷代清官們普遍對這一文化持認同態(tài)度,他們都能按照儒家的理想人格標準努力“修己”、“成己”,那么其人格就向著潔己、愛國、忠君、愛民的清官型人格發(fā)展。

    (二)選官制度:清官人格生成的制度保障

    中國封建社會是典型的人治社會,君主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且不可侵犯,一言九鼎的皇帝固然掌控著全局,然而君主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依靠各級官吏才能得以貫徹執(zhí)行。在治理國家的整個系統(tǒng)中,能否選拔出德才兼?zhèn)涞馁t臣良吏事關(guān)國家機器運轉(zhuǎn)的效率。因此,中國古代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培養(yǎng)和選拔官吏的制度。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建立在以德治國的傳統(tǒng)之上的歷代的官吏選拔制度都十分強調(diào)選拔官員應以德行為先,德才兼?zhèn)洹?/p>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治者在選拔官員時就十分注重對官吏道德品質(zhì)和才干的考核。例如,被孔子稱為“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的祁黃羊推薦仇人解狐和兒子祁午做官,就是從德才角度進行舉薦的。西漢時期實施了自下而上推選官員為官的“察舉制”,辦法是皇帝定期或不定期地,依據(jù)所需人才,指定薦舉科目,然后中央或地方郡國按照所定科目向皇帝察舉和舉薦人才。察舉制的科目繁多,主要有“賢良方正”、“賢良文學”、“孝廉”、“茂才”、“明經(jīng)”、“明法”等。后又制定了“四科取士”的標準:“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復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遇事不惑,明斷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盵10]魏晉南北朝時期,察舉制不再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熬牌分姓啤睋窆匐m門第觀念濃厚,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但它在設立之初并沒有拋棄品德,注重選聘“德充才盛”、“賢有識鑒”的人才來擔任朝廷官吏。

    隋唐時期廢除了以往的選官制度,代之以科舉制,并且一直沿用至明清。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判考生才能和能否入仕的主要標準??婆e制打破了門閥士族的統(tǒng)治地位,為廣大寒門士子進入官場,謀取功名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平臺和機會。唐宋以后的歷代科舉考試將儒家的倫理文化抬到了很高的位置,考試的內(nèi)容都以儒家的經(jīng)典文本“四書五經(jīng)”為主。這些儒家經(jīng)典濃縮了古代圣賢對道德修養(yǎng)和倫理教化的價值規(guī)范,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因子對培養(yǎng)健全高尚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清官大多是出生寒門的有志青年,他們都希望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歷朝歷代選拔官員無不把德行放在首位,因此,歷史上的清官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在入仕之前就自覺接受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熟讀儒家經(jīng)典,深受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滋養(yǎng),按照封建統(tǒng)治者的要求,重視自身的道德修行,從小就培養(yǎng)了言行謹慎、勤懇務實、公正無偏等優(yōu)良品德,為后來做官打下了基礎(chǔ)。

    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制定嚴格的考績制度對在職官吏進行考核,從考核的內(nèi)容來看,主要是針對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作出考量,有德者將獲得晉升的機會,無功者將會受到責罰。例如,漢代實行的考課制度叫做“上計”,內(nèi)郡每年年終都由郡國首相遣吏攜帶計簿到京師上計,即常課。每三年還要開展一次全面的考核,即大課。皇帝依據(jù)考課過程中官員的道德方面的情況,對官吏作出獎賞和懲罰。唐朝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課標準,對各類大小官員的道德行為準則作了全面的規(guī)定。明清兩代的考績制度則更加完備,明代制定了《憲綱條例》,清代完善為《欽定臺規(guī)》和《都察院條例》,這些法規(guī)不僅對監(jiān)察官的道德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而且要求監(jiān)察官在行使自己的職能時,要始終把官吏的道德規(guī)范作為主要內(nèi)容。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制約和規(guī)范了封建官吏的立言、施政行為,有利于廣大官員增強自身的道德自覺、自律意識,恪守為人之道,為官從政之道,有利于促進他們崇高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性的生成。中國古代的清官大部分都是經(jīng)過層層的官員選拔程序才得以步入仕途,他們深知功名利祿的來之不易。因此,他們倍加警惕和審慎,即使為官在任仍不放松對儒家文化的學習和研究,自覺追求自我素質(zhì)的完美。在這種長期的求知問學、自律自警的修身追求下進而形成了奉公守法、崇廉尚儉、勵精圖治、憂國憂民的優(yōu)秀人格。

    (三)家庭教育:清官人格形成的直接規(guī)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中國古代清官從一個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兒童成長為封建官員的楷模,其憂國憂民、廉潔奉公、守法持正的高尚人格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在長期的家庭教育中被不斷塑造出來的。中國自孔子創(chuàng)辦第一所私塾開始,教育機構(gòu)就呈現(xiàn)官民共辦的特征,使得更多的人獲得了教育的機會。歷史上的清官大多是寒門子弟,私學的出現(xiàn),家庭教育的盛行對他們的個性、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兒語》曰:“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意思是說父母的言行對于子女的影響極大。因此,古人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視自己的言傳身教。海瑞的成長與他早年的經(jīng)歷和母親的教誨是分不開的。海瑞四歲喪父,母親謝氏矢志勵節(jié),對其管教非常嚴厲,“日夜與公偕寢處,口授《孝經(jīng)》、《學》、《庸》諸書?!盵15]海瑞“有戲謔”,謝氏“必嚴詞正色誨之”[11]534。母親的勤儉作風、剛直嚴肅的性格,對海瑞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海瑞一生節(jié)儉至極、堅毅不拔、剛正不阿,與此必然有很大關(guān)系。張伯行的父親張巖也十分注重對他進行品德教育,張伯行曾說:“臣父在日,常訓臣以廉謹報效朝廷,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12]正是父親長期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奠定了他為官的基調(diào),他無論在何處做官都恪盡職守,廉潔恥貪,把收受賄賂看作不忠不孝的表現(xiàn)。明代的于謙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任工部主事,為人剛毅,崇尚忠烈。他的父親累積德行,樂于施善。深受長輩言行感染的于謙,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豪邁詩句,也確立了他自己一生的處世哲學和為官之道。

    從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來看,并沒有具體的教人如何做官的學問,也就是說沒有專門的官員職業(yè)道德教育,而是主要集中在對子女進行修身齊家、基本倫理道德規(guī)范教育上。家訓是中國古代家長對子女進行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教育的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古代家訓的名目多樣,大致有訓誡、遺言、遺訓、書信、詩歌、格言、警句、著作這幾種,如《顏氏家訓》、《曾文正公家書》、《溫氏母訓》就是中國家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代表作品。這類家訓往往是家族或家庭中的長者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他們“語語折衷于圣賢”,用心良苦地教育后世子孫如何修德、守分、處世、立業(yè)、進學,在子孫入世之前完成對他們的人格培育,為他們成年后的人生道路奠定道德根基。

    (四)清官個體:清官人格塑造的自我約束

    人是群體社會中的人,都會渴望和追求好的名聲、名節(jié),這是人類社會較為普遍也最為基本的心理需求。重視名節(jié)在中國古代士人當中顯得尤為突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把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作為自己畢生的奮斗目標。當然,我們并不能斷言清官也是這樣的人,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他們絲毫沒有爭取和保持一個清官好名聲的心理愿望。每個時代的人們總有他們自己的名利觀,儒家所倡導的“立言、立功、立德”之三不朽是最為古人所推崇的人生價值取向,這種價值觀影響了當時大多數(shù)官員和士人的心態(tài)。所謂立言就是把自己的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于后世。但這很難的,飽讀詩書的士人多多少少在這方面努力過,他們也試圖給后世留下受益無窮的光輝言論,但達成愿望的不多。立功就是以身報國,建功立業(yè),要求個人具備超人的能力和合適的機會,千千萬萬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有著這樣經(jīng)世致用的追求,但往往也是有心無力。其中立德是最難的,指要有高尚的情操,能夠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這是孔孟那樣的圣賢才能達到的境界,對于普通人而言這是無法企及的,但是古代的清官們有著這樣的追求。例如海瑞就把“不為鄉(xiāng)原,必為圣賢”當作自己的人生坐標?!笆枪示映龆巳耍回撎炫d,性在是,道在是,人皆可為堯、舜亦在于是?!盵11]318在海瑞看來,出仕做官只要不違背天道和真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人。

    在社會風氣普遍腐化、官場奢靡驕怠嚴重的封建社會大環(huán)境下,歷代清官始終能堅守自己心中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照儒家的圣人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敢于用激烈的言辭批判所有的污濁現(xiàn)象,不屈不撓地抵抗著世俗的浸染與毒害……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感化他人,影響社會風氣,進而達到匡時濟世、救國救民的目的。與此同時也難免夾雜著一絲想像堯舜那樣留得身后不朽之名的立德求名心態(tài)。從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清官的人格形成也能得到一些合理的解釋。

    三、古代清官人格的教育意義

    歷史給我們提供一面鏡子,對照這面“鏡子”,我們可以反觀自己,從中找出自身的不足,避免重蹈覆轍。這就是歷史使人聰明的原因之所在。研究中國古代清官人格,給我們很多啟迪,在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對于各級官吏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不外乎運用兩種手段:一是依靠封建律法的強制性來對官員加以規(guī)范和約束,二是運用儒家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對廣大官員進行道德教化,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促使他們由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伞?/p>

    中國古代清官是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無論在出仕之前,還是在步入官場之后他們都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行的修煉,力圖將自己塑造成“堯舜禹”那樣的圣人。從有關(guān)清官的歷史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清官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長期加強對儒家經(jīng)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清官在少年時代就勤于研習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深諳儒家治國之道。即使出任朝廷官吏后也不放松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二是重視對道德的身體力行,躬身示范,以自己為榜樣來教化感染百姓,從而把道德推及眾人。他們在從政的過程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積極處理農(nóng)桑、教育、治安、訴訟等實務之事,保護了轄區(qū)的平安和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踐行著儒家的道德要求。正是通過這樣常年累月的理論學習和躬身實踐,他們的德行修養(yǎng)得到了提升,塑造了克己奉公、清廉自守、忠君孝親、愛民如子、剛正不阿的高尚人格。

    我們黨是執(zhí)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領(lǐng)導核心和中堅力量。當前我們黨員干部面臨的社會性質(zhì)、制度環(huán)境、角色沖突、利益沖突等與封建社會清官的境況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常懷一顆公道正直之心,正確處理金錢與道義的關(guān)系,用好手中的權(quán)力,做到勤政敬業(yè),不貪不占,心系百姓,仍然是我們黨員干部最基本的行政倫理原則。要使這些基本的行政倫理原則真正得以踐行,應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身高尚的人格,這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的。

    參考文獻:

    [1] (元)脫脫.包拯傳[M]//宋史:卷316.北京:中華書局,1977:10315.

    [2] (清)張廷玉,等.海瑞傳[M]//明史:卷226.北京:中華書局,1974:5932.

    [3] (清)趙爾巽,等.于成龍傳[M]//清史稿:卷277.北京:中華書局,1977:10086.

    [4]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黃霸傳[M]//漢書:卷89.北京:中華書局,1962:4634.

    [5] 成云雷.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的三個維度及其意義[J].江海縱橫,2011(2):44.

    [6]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趙廣漢傳[M]//漢書:卷76.北京:中華書局,1962:3199.

    [7] (唐)劉餗,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9:35.

    [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孝經(jīng)今譯今注[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26.

    [9] 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曲洧舊聞[M].合肥:黃山書社,1999:293.

    [10] 應勛.漢官儀[M]//(宋)范曄,李賢,等注.后漢書·百官志一 注引.北京:中華書局,1965:3559.

    [11] 陳義鐘.海瑞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534.

    [12] 陳萌.張伯行治蘇略論[D].蘇州:蘇州大學,2011:41.

    責任編校 王學青

    Abstract: Honest officials personality i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ancient integrity culture and there are lots of records of honest officials from any time of any dynasty in official or unofficial history. Although honest officials belong to the feudal era and their personality has characters of autocracy, their wisdom, diligence, frugality, and affect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and other excellent personalities still show a universal value transcending time and class. China is presently in the key period of combatting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integrity and Party style, and a serious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s of those ancient official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 words: ancient honest officials; personality features; forming factors

    猜你喜歡
    人格特征成因
    說說兩種『白氣』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應用
    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zhuǎn)化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4
    暈紋石成因解讀(上)
    寶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一線員工人格特征與計件工資激勵效果關(guān)系分析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調(diào)查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guān)系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09:10:36
    客家神婆的人格特征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8:30:05
    酒后駕駛違法行為人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相關(guān)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4:53:14
    大學生的網(wǎng)絡行為的偏好與人格特征的關(guān)系及引導
    科技視界(2016年25期)2016-11-25 09:12:02
    秭归县| 洪洞县| 南雄市| 仁布县| 平利县| 栾城县| 东港市| 增城市| 志丹县| 盘锦市| 赞皇县| 宝应县| 交城县| 砀山县| 乐陵市| 镇远县| 晋宁县| 八宿县| 六枝特区| 汶川县| 连城县| 桐庐县| 靖宇县| 延寿县| 泊头市| 喀什市| 休宁县| 和龙市| 武乡县| 禄劝| 青岛市| 喀喇沁旗| 连南| 县级市| 射洪县| 犍为县| 梁山县| 武川县| 安阳市| 夏河县|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