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嬌
摘 要:精神頓悟是作者喬伊斯用來創(chuàng)作小說的重要寫作技巧,在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喬伊斯將頓悟引入短篇小說,使其成為《都柏林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都柏林人》中,精神頓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廣大讀者能輕易理解的一種——小說中主公的頓悟,小說中的主人公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對現(xiàn)實的感悟;另一種則是指的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篇章的理解,瞬間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的頓悟。喬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大量的使用了"精神頓悟"手法,極大的豐富了精神頓悟的內(nèi)涵,取得藝術(shù)性的表達效果。
關(guān)鍵詞:《都柏林人》;喬伊斯;精神頓悟
中圖分類號:I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0-0146-02
《都柏林人》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15個故事獨立成篇,但彼此又銜接緊密。這些故事以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為背景,展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彌漫于整個愛爾蘭社會的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精神狀態(tài),即喬伊斯所說的精神癱瘓。作者喬伊斯運用精神頓悟的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精神癱瘓的主題。一些短篇中,是由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關(guān)鍵時刻豁然開朗,對先前的人生和生活有了新的認識來實現(xiàn)精神頓悟。另一些短篇中則是單獨由讀者通過閱讀了解主人公的經(jīng)歷而突然間對作者描寫的深意產(chǎn)生猝然的心領(lǐng)神會。不論是主人公的豁然開朗,還是讀者的心領(lǐng)神會都是作者喬伊斯使用精神頓悟技巧取得的藝術(shù)效果。幾乎每一篇小說都展示了讀者或主人公對人生與社會現(xiàn)實的透視與感悟。這些“心靈難忘的瞬間”可以稱為精神頓悟。
一、喬伊斯的頓悟技巧
“‘精神頓悟(epiphany)詞源于希臘語,是宗教用語,在希臘神話里,它指神靈的突然出現(xiàn)。喬伊斯把這一宗教術(shù)語引入小說領(lǐng)域,他認為‘頓悟是對某一事物本質(zhì)的顯現(xiàn)和領(lǐng)悟?!盵1]蔡斯(Chayes)在1946年出版的《喬伊斯的頓悟技巧》(“Joyces Epiphanies”)一書中寫道:“喬伊斯的作品就是一連串關(guān)于頓悟的故事,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從短暫的一幕到整個故事,從簡單的抒情短詩到《芬尼根守夜人》中永恒的‘時刻,都是在書寫頓悟的故事?!?/p>
喬伊斯最早將頓悟引入短篇小說,使其成為《都柏林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艾爾曼(Ellmann)的《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一書中,提到喬伊斯對《都柏林人》的評價時說:“在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說他寫了15個關(guān)于頓悟的故事?!盵2]在喬伊斯的小說中,“頓悟”不僅是抽象的哲學(xué)概念,而且是他筆下人物的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他認為“頓悟”是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有效途徑。由于運用了精神頓悟的寫作技巧,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明顯有別于莫泊桑和契訶夫等小說家的短篇小說。傳統(tǒng)小說注重情節(jié),情節(jié)在表達主題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喬伊斯則淡化情節(jié),很多短篇雖然情節(jié)上并無跌宕起伏,卻也十分精彩。讀者對篇章中頓悟的理解對解讀小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精神頓悟往往構(gòu)成《都柏林人》中各個故事的高潮,理解了頓悟才可能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樣讀者利用對精神頓悟的理解來積極參與對文本的解讀變得十分必要。
喬伊斯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寫作技巧運用在《都柏林人》中,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廣大讀者能輕易理解的一種——小說中主公的頓悟,小說中的主人公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對現(xiàn)實的感悟,這種比較容易把握和理解;另一種則是指的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篇章的理解,瞬間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的頓悟。正如學(xué)者殷企平所說“經(jīng)歷頓悟的并非一定是人物本身,而是可以單獨由讀者來感受作品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義?!盵3]《都柏林人》中,絕大部分頓悟都是屬于這一類。并非所有的頓悟都是直接表達出來的,作為具有美學(xué)意義的寫作技巧——“瞬間顯現(xiàn)的智慧具有有待挖掘的深層意義?!盵4]因此讀者對文本的參與解讀變得十分重要。正是讀者對小說語言和情景的頓悟才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都柏林人》精神癱瘓的主題。
二、豁然開朗的主人公
小說中主人公的頓悟是指小說中主人公在困苦的生活中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突然醒悟,對人生和生活有了新的見解。主人公的精神頓悟則更加直接的展現(xiàn)了小說的主題。這一類頓悟是通常被提到和討論的。這一類頓悟雖然直接,易于辨認,但在此小說集中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而已?!侗吹氖录分械闹魅斯且晃蛔悦甯叩你y行職員。當他獲悉船長的妻子醉后死于火車輪下,先是為早已與這個自甘沉淪的女子一刀兩斷而暗自慶幸;繼而思之良久,不免捫心自問:當初他為什么要拒絕她愛的表示?是不是他因此而把她推上了沉淪的道路?他從女人的寂寞孤獨,終于認識到“他被逐出了生活的歡樂”,在世上只能孤苦伶仃,孑然一身。這一點正是通過篇末的精神頓悟來實現(xiàn)的。“他等了幾分鐘,他仍然什么也聽不見:夜晚十分沉寂。他再一次立起耳朵聽著:還是靜謐無聲。他覺得自己是孤獨者?!盵5]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原來他是如此的孤獨。最后一句道出文章的主題,這一點正是現(xiàn)代社會精神和情感癱瘓的寫照。又如,在短篇《一朵小云》中,主人公的事業(yè)得不到進展,婚姻生活也不理想,內(nèi)心孤獨,在困苦艱難的生活中,小錢德勒無法逃離,最終他選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成就感。“如果能出一本詩集,寫出那些情緒,也許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吧。誠然,他決不會成為那種媚俗的詩人,對于這一點,他很自信。他無法感染大眾,但他至少可以在小范圍內(nèi)的人群中產(chǎn)生影響?!盵6]他正夢想著,然而,兒子的哭聲和憤怒的妻子把小錢德勒從文學(xué)夢中拉回到現(xiàn)實中來,他的幻想破滅了。他幡然醒悟,生活禁錮了他,在這樣的生活中,他是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夢想的。他對先前投入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去的目標和現(xiàn)有的生活有了新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正好展現(xiàn)了都柏林人沒有勇氣擺脫生活的桎梏,突顯和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三、讀者之心領(lǐng)神會
《都柏林人》中,絕大部分頓悟都是屬于讀者的頓悟,即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篇章的理解,瞬間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的頓悟?!抖及亓秩恕返牡谝黄督忝谩分饕鑼懸粋€孩子對一位神父去世的反應(yīng);當“我”去看死去的神父時,“心中大感驚訝:自己和這天氣一樣,完全沒有因碰到喪事而感到悲哀,甚至反有一種頓獲自由的感覺,仿佛我因為他的死使我擺脫了什么束縛?!边@揭示了宗教的死亡,神父是何等神圣的職業(yè),對于神父的死,“我”甚至反有一種頓獲自由的感覺,似乎使我擺脫了什么束縛。讀者可以從這些句子領(lǐng)悟到對于當時的都柏林人來說,宗教并不象曾經(jīng)那么神圣,它甚至是束縛人們的工具,沒有了宗教信仰,人們?nèi)バ叛鍪裁?。這正是都柏林人精神癱瘓的寫照。至此,讀者獲得了精神的頓悟。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于都柏林人內(nèi)心“癱瘓”的深刻批判及少年對于自由發(fā)展的深切渴望。小說結(jié)尾:“他非常地清醒,卻好象在癡笑……那時,他們見他那種模樣,當然認為他有點毛病了……”[7],死去的神父非常的清醒,也許他看到了人們對自己死亡的反應(yīng),宗教已名存實亡了。他清醒了,也許死亡是很好的解脫方式,因此他在癡笑。這些恰恰是讀者通過閱讀獲得的精神上的感悟,讀者于瞬間把握了作者書寫的句子所要表達的深意,我們可以稱之為精神頓悟,而這些感悟正好是理解了都柏林當時宗教癱瘓的現(xiàn)實,深刻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又如在集子的另一篇《圣恩》中也有明顯體現(xiàn)。篇章以巴敦神父的祈禱為結(jié)局:“喔,我對自己的賬目已進行了核實,發(fā)現(xiàn)這一條錯了,那一條也錯了。但是,靠了天主的圣恩,我必將把每一條錯誤改正過來。我必將把自己的賬目重新改正?!边@段話表明巴敦神父也不再是高尚道德的代表,而是邪惡的財神的代言人。作為神父居然告訴人們他們是可以不斷的犯錯的,只要自己承認錯誤再改正就可以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宗教已不具有教導(dǎo)人們向善的功能,而是姑息人們的罪孽,宗教其實是名存實亡了,讀者的頓悟再現(xiàn)了小說精神癱瘓的主題??梢?,很多短篇中精神頓悟的產(chǎn)生離不開讀者對文本的理解。
在以讀者的頓悟為主的短篇里,精神頓悟依然是小說的高潮。讀者通過小說中人物的言語、動作、手勢等,于一瞬間把握人物的深層性格特征和作者喬伊斯所要表達的深意。人物形象刻畫也在此刻達到高潮?!陡傎愐院蟆分?,吉米十分清楚,天明后自己將后悔的賭博的舉動。結(jié)尾處,一句:“天亮了,先生們”將引發(fā)吉米的頓悟,他肯定是后悔自己先前的行為,但這種懺悔是毫無結(jié)果的。他不會因為這次懺悔而停止去做讓自己后悔的事情。他的精神是麻木癱瘓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吉米代表的是一群和他一樣精神麻木的都柏林人。而“天亮了,先生們”正是引發(fā)頓悟的外部刺激物?!都乃薰ⅰ分?,引發(fā)頓悟的也是別人的言語,正當波莉沉浸在對未來的希望和向往中時,母親的召喚:“波莉!波莉!下樓吧,親愛的,多倫先生想和你交換一下意見哪?!盵8]“于是,她立刻記起了自己剛才等待的是什么了?!盵9]從前面的故事情節(jié)看,波莉等待應(yīng)該是多倫先生向她求婚。多倫先生不堪多重壓力的折磨,他決定妥協(xié)了,去娶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而波莉明知道一切并非他所愿,卻還是選擇嫁給他。他們的愛情缺乏應(yīng)有的純潔,甚至不能稱之為愛情。在這樣的一個都柏林,愛情沒有甜蜜,婚姻的自由似乎也被剝奪了。在短篇《對手》中,法林頓人性發(fā)生了扭曲?;氐郊抑校堰@種在外界遭受的強權(quán)壓迫轉(zhuǎn)嫁給了自己的兒子。他的兒子在不停的祈求著“萬?,斃麃啞?,希望他能賜給他福音,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萬福瑪利亞”“拋棄”了他們,“萬福瑪利亞”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在都柏林,任何救贖的努力都顯得蒼白無力,最終歸于失敗。人物形象在最終的精神頓悟中被刻畫的更加清晰,并深刻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四、結(jié)論
精神頓悟是作者喬伊斯用來創(chuàng)作《都柏林人》的重要技巧,短篇中,精神頓悟的不僅僅是文中的主人公,讀者通過對篇章的閱讀去理解小說中人物的境遇,作者的情感及創(chuàng)作動機顯得更為重要,正是讀者的頓悟才成就了喬伊斯的“頓悟篇”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
著名學(xué)者莫里斯·貝雅(Morris Beja),在《現(xiàn)代小說中的頓悟技巧》(“Epiphany in the Modern Novel”)一書中寫道:“頓悟在現(xiàn)代小說里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特別的。喬伊斯用頓悟的過程來構(gòu)筑小說結(jié)構(gòu),同時用其作為展現(xiàn)小說主題的重要方式?!盵10]可見,對喬伊斯的作品中頓悟的研究對理解其作品和創(chuàng)作意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喬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大量的使用了“精神頓悟”手法,極大的豐富了精神頓悟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3〕殷企平.說“頓悟”[J].外國文學(xué)評論,1996,(3).
〔2〕Richard Ellmann, James Joyc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p53.
〔4〕Mason, Ellsworth and Ellmann, Richard (Eds). The Critical Writings of James Joyc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59, p74.
〔5〕〔6〕〔7〕〔8〕〔9〕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M].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161,101,15,94,94.
〔10〕Beja, Morris. Epiphany in the Modern Novel [J].Revelation as Art. London: Peter Owen, 1971,P65.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