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艷
摘 要: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廣袤的草原上建立了游牧民族政權——遼。契丹族以車為家,車是契丹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及漢文化的影響,本民族獨特的畜牧、漁獵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變化,手工制造業(yè)發(fā)展較快,制車業(yè)是其代表產(chǎn)業(yè)之一,伴隨制車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車的種類逐漸多樣化,功能更加具體化。本文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契丹車的資料,并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對遼代契丹車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遼代車制;分類;功能;影響
中圖分類號:K8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0-0022-04
自文獻記載“奚仲造車”以來,車被廣泛運用于出行、運輸、戰(zhàn)爭、隨葬、祭祀等方面,對歷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契丹族是北方草原中古時期的民族,建立了強大的遼帝國。遼代文獻和考古出土資料發(fā)現(xiàn)了大量關于契丹車的記載和實證資料。一些學者對于契丹車曾做過研究,張國慶的《遼代契丹人的交通工具考述》①對遼代契丹人的交通工具做出了全面介紹,包括陸路、水陸交通工具及道路與橋梁等,雖然介紹交通工具種類齊全,但是對車輛的介紹側(cè)重于功能的分類,而不是根據(jù)車輛形制分類。張永攀的《契丹奚車考》②主要是對契丹車的起源進行重點寫作,而對契丹車輛只是進行了簡單分類,列舉的車輛有限,沒有對車輛形制系統(tǒng)的論述。宋佳的《試論契丹駝車起源》③中只對契丹車的其中一種車即駝車的起源進行多方面的探討。鄭灤明的《關于遼墓“出行圖”的考證》④對墓葬壁畫的出行圖進行了論述,對壁畫中出現(xiàn)的車輛一一做出介紹,但沒有對遼代車制給出明確結論。馮恩學在《遼代壁畫中的車》⑤中對大部分遼代壁畫墓中出現(xiàn)的車進行分類論述,將車輛分成三類:即轎形車、附加涼棚車、筒篷車,并且對每一種車輛進行細致的描述與舉證。
本文根據(jù)遼代契丹族墓葬壁畫中及文獻記載,對契丹車的種類、結構、功能等進行分析。
一、契丹車分類
《遼史·儀衛(wèi)志》記載:“契丹舊俗,便于鞍馬。隨水草遷徙,則有氈車,任載有大車,婦人乘馬,亦有小車,富貴者加之華飾?!备鶕?jù)歷史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掘資料,本文將車劃分為氈車、駝車、小車、人力車。
(一)氈車
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蘇頌奉旨出使契丹,途中作《奚山路》云:“朱板刻旗村肆食,青氈通幰貴人車”,自注:“貴族之車,車屋多以青氈覆之?!雹奁渲兴纬拐咚塑嚰礊闅周?,在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壁畫中也有印證,主要有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⑦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熱水鄉(xiāng)二八地一號墓。⑧可以將其分為二類:
A類氈車為普通氈車,以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熱水鄉(xiāng)二八地一號墓中契丹駐地圖中的氈車為代表(圖一)。駐地圖的左側(cè)三輛氈車排成一列,車身從側(cè)面看成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車轅下方有三腳架支撐,使車轅與地面平行;右側(cè)有三座氈帳左右成列;壁畫的下方有倆個身負重物的契丹婦女和一條狗。從圖中反映出的情況可以看出應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氈車形體較小,以?;蝰R為駕,輕便靈活,拆卸方便,非常適用于牧民的游牧生活。
B類為高級氈車,其形制與駝車相似,但是車廂的材質(zhì)與駝車不同。以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壁畫的出行圖為代表(圖二),圖中繪有一輛氈車,直轅高輪,車頂前高后低,車蓋用氈覆蓋并且伴有彩云圖案,猜測中間低的部位應為繩索固定氈子導致,車蓋的支撐結構可能為木材或其他等材料所做,車轅上方的涼棚邊緣為垂幔。車的前端與尾部均有涼棚,前端的涼棚可以保護駱駝,車后方的涼棚,可能供仆人乘坐或者是存放行李物品,在裝飾上前后涼棚一致。氈車形體較大,裝飾雍容華貴,整個車體彰顯著貴族的風范,以駝為駕,有專門的引駝人,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地位較高。氈車主要的區(qū)分方式為看車蓋、車廂用料,若為氈子覆蓋,既為氈車,跟車輛駕畜與大小形制無關。
(二)駝車
大車也稱駝車,車輪高大,長轂,一般用駱駝駕車,車廂前后有涼棚并且車尾的涼棚低于車轅上方的前涼棚,根據(jù)車輛的形制可以將駝車分為二類:
A類駝車為車頂為硬山頂式,前涼棚從車頂前方向車轅方向延伸,車尾處有小涼棚。在河北宣化下八里韓師訓墓前室西壁出行圖、⑨內(nèi)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新惠鎮(zhèn)韓家窩鋪村壁畫墓、⑩敖漢旗北三家M3、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16號墓、通遼市庫倫旗奈林稿蘇木前勿力布格村遼墓M6南壁歸來圖(圖四)、山西大同東風里遼代壁畫墓、山西大同臥虎灣5、6號遼墓西壁車馬出行圖、庫倫旗一號遼墓(圖三)的南壁出行圖的壁畫中都是這種形制的駝車。這種車一般以駝為駕,多者兩匹,車輪高大,車廂一般為木質(zhì),車的前涼棚以斜桿支撐和車轅前端有立桿支撐。有的車轅用三腳架支起;有的駕駱駝,作行走狀。車轅左右端與車尾左右倆端均為螭頭,有的棚頂四周有流蘇及垂幔,車頂中間低的部分有繩索固定棚頂。少數(shù)車使用倆匹駱駝為駕畜,有可能是尊貴的象征,也或是時尚與財富的表現(xiàn)。
B類駝車車轅上方為涼棚,車頂為半球狀,車尾處無小棚。在阜新遼蕭和墓北壁契丹人出行圖(圖五)、遼寧阜新縣遼代平原公主墓壁畫(圖六)中均有出現(xiàn),其中蕭和墓壁畫中有駝車一輛,駕雙峰駝,車頂與涼棚渾然一體,車廂前面開門,門簾卷起,里面掛有帷帳。在平原公主墓壁畫中左側(cè)有兩名侍衛(wèi)和一座氈帳,中間有一輛駝車,車轅處有兩個侍衛(wèi),右側(cè)有一駕雙峰駝和倆名侍衛(wèi)。車輛的形制與蕭和墓壁畫中駝車形制大體相同,不同的是這輛車在圓頂?shù)闹車辛魈K垂下,車轅上方的涼棚向上。駝車的主要區(qū)分方式較為簡單,一般為以駝為主要駕畜,直轅高輪,幅條較多。
(三)小車
小車形似轎子,車身呈方形,輕便、靈活、小巧,一般駕畜多為性情溫和的鹿、牛、羊等。在山西大同十里鋪M28(圖七)、通遼市庫倫旗奈林稿蘇木前勿力布格村1號墓、通遼市庫倫旗奈林稿蘇木前勿力布格村南壁轎車圖(圖八)中均有發(fā)現(xiàn),小車的車輪較小,車體輕盈,形似轎子,車頂呈攢尖頂。有的在車頂飾有火焰珠,四角掛有裝飾性的流蘇。小車形體較小,速度上也較快,若車身裝飾華麗,應為貴族使用,其主要用于短途出行。
(四)人力車
2010年首次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溝門北的哈拉海場溝里遼代磚室墓壁畫北壁(圖九)中出現(xiàn),壁畫中繪三名契丹青年兩名契丹侍女,其中蹲踞而坐,抄手放于膝蓋上的的契丹青年,在他的身后有一木質(zhì)小車,可以斷定其為車夫,小車較窄,只能容納一人乘坐,車轅較細,車輪較小但高于車廂,車轅前端有紅色漆棍相連接且有繩索固定,可能為人力車夫的輔助工具,車廂上裝有圈狀靠背。人力車可能為墓主人的專屬出行工具,雖然車輛形制較簡單,體態(tài)較小,但制作精細,裝飾雖不能與以牲畜為動力的車相比,但是五名男女侍從的配置也非一般人可以擁有,所以可以推測出墓主人也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階級。
二、契丹車的功用
契丹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居無常地,四時變換隨著水草而遷移。據(jù)《遼史·營衛(wèi)志》記載“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全以衣,轉(zhuǎn)隨遷徙,車馬為家?!薄镀醯わL土歌》載:“契丹家住云沙中,蓍車如水馬若龍?!淮豪耸幉粴w家,自有穹廬障風雨。”這說明契丹人在生產(chǎn)生活,遷徙出行,運載輜重及游牧放牧時要依靠車馬來完成。契丹祖先并不會造車,據(jù)《遼史》國語解中記載說:“黑車子,以善制車帳而得名,契丹之先,嘗遣人往學之?!逼醯と说脑燔嚰夹g師從黑車子,并根據(jù)其生活的需要將車的形制與工藝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以適應契丹社會生活環(huán)境。隨著社會發(fā)展車的使用功能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
從考古發(fā)掘資料可以看出,氈車的車廂用木材或其他東西做成拱形支撐結構,上面覆有氈子冬季以便阻擋風寒,夏季將氈子撤掉或者從側(cè)面卷起通風散熱。將車轅用立柱支撐,使車轅與地面保持平行,這時的車便可以住宿或存放物品,這樣的設計有可能是考慮到廣闊的草原上多有危險的生物存在,在遷徙、出行時住宿遠離地面可以保障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氈車適合普通牧民家庭,這種大小適中的車輛對于一般的牧民來說出行、遷徙、運輸時使用更加方便,而且車身與地面距離較小,裝卸物品省時省力,據(jù)《遼史》載:“遼之先世,未有城郭、溝池、宮室之固,氈車為營,硬寨為宮?!比魵周嚍橘F族的代步工具裝飾雍容華貴,具有觀賞性,也是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氈車在對外戰(zhàn)爭中也是重要的作戰(zhàn)、運輸工具,太祖神冊二年三月,“盧文進引契丹兵導攻晉新州?!娉藙葸M圍幽州,揚言有眾百萬,氈車毳幕,彌漫山澤?!?/p>
上文將駝車分為A、B兩類。A類與B類駝車相比較從外形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在制作上,A類駝車車轅與車尾左右兩端均為螭頭,而B類駝車沒有。在《遼史·儀衛(wèi)志一》記載:“青幰車,二螭頭、蓋部皆飾以銀,駕用駝,公主下嫁以賜之?!边@使得原本在游牧民族生活中運送貨物、遷徙居住的車,因漢元素螭頭的存在搖身一變成為車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車身上飾錦繡、貼金銀,以便彰顯車主社會地位。在造型上,車轅上方的涼棚可以為駱駝遮陽擋雨,保護駱駝;車廂后側(cè)加裝小涼棚,可以在棚下坐人或放置物品,這也是制車技術的創(chuàng)新。在使用方面,A類駝車中庫倫旗一號墓的墓主人為契丹的大貴族,出行的隊伍為10人,駕雙駝。肖義墓的墓主為契丹官吏,他的出行儀仗有9人,駕雙駝;而韓師訓墓的墓主人為富裕的商戶,出行侍從只有一人,駕駝,這說明官僚階級與商人之間用車的制度不同。B類駝車從表面上看,蕭和墓與平原公主墓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差別,只是平原公主墓中的駝車制作更加精致,裝飾上更勝一籌,這可能跟墓主人的身份有直接的關系,蕭和為外戚,平原公主為遼圣宗的長女,所以用車制度受身份的尊卑限制。在契丹上層社會也逐漸形成了車輿制度,包括國輿和漢輿。國輿為皇室所用,漢輿就是遼代的車輿制度受中原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車制。柴冊儀時載神主的大輿;臘儀時皇帝、皇后共同乘坐的輿;祭山儀時皇太后乘的總車;謁廟儀時皇帝乘坐的大車;公主出嫁時乘坐的車;漢輿里五輅中的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祭祀先民時乘坐的耕根車等。這一系列儀式中的車均為駝車,若在比較重大的儀式中會將車輛裝飾的富麗堂皇,而在葬禮、拜陵時用到車輛會裝飾的莊重樸素。縱觀整個遼代,駝車在遼代墓葬壁畫中出現(xiàn)的較多,其在遼代的應用較為廣泛,一方面由于駝車體型較大,有較多的利用空間,載物運輸與乘坐出行均可;另一方面駱駝本身耐饑渴,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占有優(yōu)勢,使得駝車成為主要的陸路交通工具。所以駝車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車。
契丹族一直以來信奉薩滿教,但在庫倫旗奈林稿蘇木前勿力布格村M1南壁壁畫所繪小車頂上裝飾著中原地區(qū)佛教特有的火焰珠,說明民族間文化交流增多,佛教文化已經(jīng)被契丹人接受。宋代邵雍作《小車吟》,曰:“春暖未苦熱,秋涼未甚寒。小車隨意出,所到即成歡?!蔽膶W作品多映射的是現(xiàn)實生活,其乘坐的小車應為宋代居民常用的出行工具。根據(jù)這兩點可以的出,小車的形制可能借鑒中原地區(qū)的車。其車體較小,相對于其他種類的車而言,載物、運輸、遷徙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上文中說道:“婦人乘之,亦有小車,富貴者加以華飾。”說明小車可供契丹婦女乘坐。據(jù)《遼史》載:“天慶中,以疾,命乘小車入朝”。統(tǒng)和二十九年十二月,“以知南院樞密使事刑抱質(zhì)年老,詔乘小車入朝?!蹦昀象w弱或者是生病的官員也可以乘坐小車上朝,說明其用途也不唯一。隨著宋遼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增多,契丹族開始效仿中原地區(qū)人民的生活方式,在短途出行與參觀游覽時乘坐簡單靈活的人力交通工具,而人力車的原形可能是結合宋代的肩輿、腰輿、竹輿、籃輿等無輪的需要人力抬起的出行工具和有輪子的山地交通工具山轎等人力交通工具而改制,以適應契丹族的生活環(huán)境。根據(jù)壁畫內(nèi)容推測,其乘坐對象可能為貴族。遼墓壁畫中罕見人力車,主要是由于人力交通工具在契丹族游牧生活方式里發(fā)揮其優(yōu)勢,所以這種人力車在當時的遼代社會不可能作為主流的交通工具,即使是貴族中流行使用人力車出行,但因為其過于簡單,也不會將其繪制在規(guī)模宏大的墓葬之中。小車與人力車適合游覽觀光、探親訪友等短距離出行。雖然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較少,但體現(xiàn)了契丹車的多樣性。
三、結語
本文對遼代契丹車制進行了分類,對車的使用功能及劃分進行了分析,車在遼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習俗、軍事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上文可以得出結論:
第一,契丹車兼收并蓄具有多樣性。契丹車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其他地域的風格。主要是因為契丹祖先的造車本領師從奚人,所以契丹車的形制、造車技術自然與奚車相近;契丹建國以后,生活在契丹境內(nèi)的漢人制車工匠將漢族的制車技術應用于契丹車之中,契丹車也因此包含了一些漢文化元素,如駝車車轅的螭頭;契丹人結合本民族生活方式與生活環(huán)境的需要,對制車技術進行了創(chuàng)新,如在駝車的尾部加裝小涼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契丹車的種類也相應增多,早期出現(xiàn)了人力車和氈車,中期出現(xiàn)了小車和駝車。
第二,契丹族特有的用車制度。男女用車制度不同,男子騎馬,女子一般乘車,契丹公主下嫁時賜其氈車為送終車。契丹國輿里包含各種祭祀禮儀,有些禮儀祭祀時需要駝車,駝車因出現(xiàn)的場合不同名稱也隨之變換,如祭山儀時皇太后乘的駝車稱為總車、謁廟儀時皇帝乘坐的駝車則稱為大車。不同社會階級用車有所不同,契丹車以駝車為主,若皇室貴族、官吏富商乘坐則將車輛裝飾華麗、工藝精湛;若平民百姓使用則能簡則簡、工藝粗糙。氈車次之,多數(shù)為普通牧民使用。小車與人力車則為輔助交通工具,主要用于短途出行、代步。根據(jù)社會地位、性別差異、禮儀制度的不同,形成了有特色的用車制度。
注 釋:
①張國慶.遼代契丹人的交通工具考述[J].北方文物,1991,(1).
②張永攀.契丹奚車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③宋佳.試析契丹駝車起源[J].遼金史研究,2012,(3).
④鄭灤明.關于遼墓“出行圖”的考證[J].華夏考古,2004,(4).
⑤馮恩學.遼代壁畫中的車.青果集-吉林大學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紀念文集.知識出版社,1998.
⑥蘇頌.蘇魏公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8.
⑦翁牛特旗文化館,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內(nèi)蒙古解放營子遼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9,(4).
⑧項春松.上燒鍋遼墓群[J],內(nèi)蒙古文物與考古,1982,(2).
⑨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遼韓師訓墓[J].文物,1992,(6).
⑩項春松.遼代壁畫選[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宋佳.試析契丹駝車起源[J].遼金史研究,2012.
溫麗和.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肖義墓[J].考古,1989,(4).
孫建華.內(nèi)蒙古遼代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東風里遼代壁畫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10).
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山西大同隊虎灣四座遼代壁畫墓[J].考古,1963,(8).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遼蕭和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5,(1).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市考古隊.遼寧阜新縣遼代平原公主墓與梯子廟4號墓[J].考古.2011,(8).
遼上京博物館.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場溝遼代壁畫墓清理簡報[J].文物,2014,(4).
陳述.全遼文[M].引姜夔.白石道人集(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82.
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學,2006.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