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財
【摘要】本文通過對1997年至2010年10月間165個月的月度CPI、M1及M2的同比增長率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CPI與M1和M2分別成正相關和負相關的關系,但CPI與M1和M2的相關性都不太顯著。
【關鍵詞】CPI 貨幣供應量 回歸
一、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的界定
(一)通貨膨脹及其度量
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nèi)持續(xù)普遍的上漲,度量通貨膨脹的指標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批發(fā)物價指數(shù)(WPI)、生產(chǎn)者價格指數(shù)(PPI)、GDP折算指數(shù)。本文將選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作為通貨膨脹的度量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是綜合反映一定時期內(nèi)居民消費品的價格的變動趨勢和程度的價格指數(shù)。
(二)貨幣供應量及其度量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貨幣供應量的度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用三個口徑對貨幣的供應量進行度量,這三個口徑分別是通貨、貨幣、準貨幣;“通貨”指流通貨幣,包括紙幣、鑄幣等有形實體貨幣和信用貨幣;“貨幣”包括存款貨幣銀行之外的通貨以及私人部門的活期存款;“準貨幣”等于儲蓄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外幣存款之和。
2.中國對貨幣供應量的度量。中國對貨幣供應量的度量也分為三個口徑,這三個口徑分別為M0、M1以及M2。M0指流通中的現(xiàn)金;M1等于流通中的現(xiàn)金與活期存款的和;M2等于流通中的現(xiàn)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以及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
二、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傳統(tǒng)的貨幣數(shù)量學派認為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率成正相關,美國經(jīng)濟學家費雪提出了費雪方程式:MV=PT或P=MV/T(P為物價水平、M為貨幣供應量、V為貨幣的流通速度、T為各類商品的交易數(shù)量),費雪方程式表明物價水平P與貨幣供應量同方向變化?,F(xiàn)代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佛利德曼在1992年通過實證檢驗得出貨幣供應量與CPI沒有因果關系的結(jié)論。
麥克德雷斯和韋伯在1995年使用30個國家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得出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的關系;姚遠在2007年運用方差分解和協(xié)整的計量方法得出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存在滯后效應;伍志文在2002年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CPI存在負相關性。
三、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關系的實證分析
本文選擇CPI作為通貨膨脹的度量指標,分別選用M1和M2作為貨幣供應量的度量指標,選擇1997年1月至2010年10月的月度CPI、M1及M2的同比增長率進行實證分析。以下為實證結(jié)果:
從表1可以得到CPI對M1的回歸方程為:CPI=0.1279 M1-2.5484;從表2可以得到CPI對M2的回歸方程為:CPI=-0.2519 M2+4.1305;從表3可以發(fā)現(xiàn)CPI與M1的相關系數(shù)大于0,與M2的相關系數(shù)小于0。
四、結(jié)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貨幣供應量M1與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成負相關的關系(相關系數(shù)小于零),貨幣供應量M2與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成正相關的關系(相關系數(shù)大于零),但是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無論是與M1和M2的相關性都不太顯著(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較?。?/p>
參考文獻
[1]宋建江.我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創(chuàng)刊30年征文.
[2]黃賢國.中國通貨膨脹的貨幣因素分析—2002-2008年間中國貨幣供應量變化與物價指數(shù)CPI變動關系的實證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