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過程中的現存問題,以模因論為視角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與模因論相結合對課堂教學過程提出了一些實踐建議。
【關鍵詞】模因論 高職院校 英語應用文寫作
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作為基礎課程的英語應用文寫作課,在提高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也不該被忽略。特別是在處理日常文件及涉外活動事務等方面,具備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尤為重要。在高職院校,大多數的學生英語功底較差,讓高職學生熟練掌握英語應用文寫作這項技能有一定難度,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的需求,已經成為專家學者和任課教師們廣泛關注的問題。那么如何提高英語應用文的寫作能力,找到適合高職學生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呢?模因論以其獨有的特點已經成為優(yōu)化高職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模因論的內涵及起源
作為文化傳遞單位之一的meme(模因)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1976年。RichardDawkins(牛津大學動物學家)在研究基因自我復制能促進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提出了這一概念。但是,從事模因理論研究的學者們認為,模因不同于基因,盡管兩者之間有相似的現象,基因具有與生俱來的繁衍性、遺傳性,而模因源于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效仿性、模仿性。通過相關的符號對特定的信息進行了模仿、復制就是模因。例如:朗朗上口的音樂的曲調,時尚前衛(wèi)的社會觀念,流行的服裝款式等等。
模因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它可以通過非遺傳的形式將外界的相關信息進行再加工,然后通過模仿、效仿的形式在人與人的大腦間互相傳送。模因的攜帶者被稱為宿主,模因傳輸的過程被稱為復制,宿主可以自我生產,將復制的模因不斷地向既定目標傳送。模因的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首先,同化階段(assimilation),有些模因能夠引起宿主的注意,并存在于在宿主的記憶里,被宿主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說,模因的載體是宿主認識結構中所熟悉的、欣賞的、接受的。其次,記憶階段(retention),宿主對待模因有選擇性,只有在宿主的大腦里起作用的模因,才能被長時間的停留在宿主的大腦里,并被傳播出去,從而影響其他個體。再次,表達階段(expression),模因在被宿主向外傳遞的過程中,要通過宿主對模因的理解認識將模因轉化為圖片、文本、語言以及行為表現等外在的表現形式進行傳播。最后,傳播階段(transmission),模因的傳播是以一定的實物為載體的,例如,可以保留的書本、照片,可被收藏的藝術品等等。模因的這四個階段能夠形成一個反復循環(huán)的環(huán)路,因為同化,所以記憶,有了記憶便會去表達,形成了傳播效果。之后,新的傳播內容再次引起新的同化。模因的循環(huán)過程與英語寫作的全過程恰好能吻合。
此外,以語言形式表達的模因分為基因型模因和表現性模因兩種類型?;蛐湍R蚴莾热菹嗤?,而表達形式各異的模因。例如:人們習慣于使用“飯店”一詞表達吃飯場所,但現在常常被稱為,“美食中心”“美食廣場”“農家樂”“土菜館”“素菜館”等等。表現型模因是內容不同,但形式上一致的模因,即套用固定的語言格式,根據需要變動一些信息成分,從而傳播不同的內容。例如:如“票友”(喜愛戲曲的人)、“旅友”(一起自助旅游的人)“車友”(經常一起研究車的人)等等,這種按照“某某友”的形式來表達興趣愛好相投的群的方式就是表現型模因。
二、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學習的現狀
(一)基礎薄弱,對專業(yè)英語學習興趣淡薄
近幾年,隨著高中學生生源萎縮和本科院校擴招現象的出現,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還是在自身素質方面都出現逐年下滑的態(tài)勢。僅就英語學習方面來看,筆者曾對某高職院校新入學的1600名大一學生的英語成績進行調查發(fā)現有80%的學生英語成績不足90分(150滿分)開學以后,本人對自己所任課班級共150名學生進行英語詞匯測試,發(fā)現大部分學生的詞匯量只有500~1000之間,這距離高職層次英語要達到的詞匯量標準3000還有很大的差距。詞匯量低,語法不達標,就會直接標導致英語寫作的效果低下,尤其是英語應用文寫作方面。此外,學習興趣是求知者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只有對所學習的東西有了興趣才能有好的收獲。然而,高職學生對英語以及相關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已在過去升學期間的題海戰(zhàn)術和老師們的“脅迫”之下消失殆盡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由于沒有升學壓力,學習興趣明顯淡薄,尤其是對具有專業(yè)性質的英語應用文寫作方面充滿了厭倦情緒。
(二)缺少練習,學習情境單一
英語應用文寫作,除了具有一定的英語功底外,還要掌握應用文寫作的格式和要領并輔以相應的練習才能完成。做到勤背誦、勤動筆、勤模仿。但是,大部分高職學生對于英語應用文寫作的目標不明確,只知道這是一門專業(yè)必修課,卻沒有看到該門課程對日后實際工作需要的意義與作用。對于任課教師來講,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沒有增設一些背景資料,只是一味的就知識點講解知識點,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學,這類應用文能夠用于怎樣的情境中等等,從根本上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練習也僅限于書本上的課后習題而已。
(三)目標完成不當,學生能力難以提高
英語應用文寫作的目標體現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個方面。知識目標通常包括,表格類的個人資料表單和業(yè)務表單兩項;模擬套寫涵蓋名片、賀卡、通知;便條、邀請函及回函;個人簡歷;簡短私人信函業(yè)務信函;傳真和電子郵件;簡短廣告產品與廠家介紹;合同等方面。但是,老師們過分注重書信內容的訓練,有些知識項目省略不講了,導致學習內容單一,訓練不夠完整。能力目標,要求寫作技能的提高。這需要學生從記憶模板開始,學生能夠做到正確套用或使用常見的應用文格式,套寫簡歷、通知、信函等,同時,做到詞句基本正確,無重大語法錯誤,格式恰當,表達清楚。但是,老師任課時鑒于學生的能力興趣較低只是翻譯課文而已,對學生能力提高沒有注意。在素質目標上,要求學生自信、在實際問題面前用所學的知識點應付自如,但實際上學生卻表現出學習動機不足,焦慮心理,效率降低下等問題。而教師講授過程中,也常常忽略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自信心的鼓舞,任由學生的倦怠心理延續(xù)。
三、模因論對高職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指導作用
基于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的現存問題,我們認為,模因論的理論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能力、規(guī)避缺點不足具有可行性和指導作用。
(一)模因論的生命周期過程與語言的習得過程相一致
語言的習得要從被理解的信息或者符號對大腦的輸入開始,學生在掌握一門新語言的時候,要從被理解的信息開始,這些信息可以被學習者內化于心,并經過整合后以新的形式表達出來。模因論符合了這種觀點。英語應用文寫作的學習,也是語言習得的過程,都要歷經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四個過程。
(二)語言模因傳播符合英語應用文的文體特征
英語應用文的格式穩(wěn)定、語言簡明扼要,在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模板的前提下,學生可以順利的模擬和套寫。因此,在模因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科學地記憶,并且模擬成文,從而快速掌握相關應用文寫作的技巧。
(三)模因論可以幫助解決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在學生進行英語應用文寫作學習與練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格式使用不規(guī)范。例如:書信格式還是習慣性地受到漢語格式的影響。2、應用文有較強的應用性,時間、地點、人物、工作任務等信息要求清楚明確,但學生經常出現要素不全的現象。例如:婚宴請柬沒有注明地址等。
四、模因論在英語應用文寫作課堂上的實際演練
(一)結合學生實際選擇輸入材料,確立標準寫作模板
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教學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需要。選擇具有現實性、職業(yè)性的材料進行教學,努力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的模因一定要符合宿主的認知結構,才能引起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教師課堂的選材、情景的設定要為強化學生語言模因,在記憶中持久停留做準備。如申請信,老師可以假設一個學生未來的工作場景,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表達出申請信的內容,以情景強化知識點。
(二)教學手段的恰當選擇
1.通過背誦強化記憶。按照模因論同化、記憶、表達、傳播的順序規(guī)律,背誦成為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詞匯量、固定搭配、篇章結構和模板在反復背誦的過程中得到復制和記憶強化,甚至成為學生頭腦中的強勢模因,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寫作階段,隨時調用相應的語言素材。但是,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最好能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特定的語境環(huán)境情景,強化記憶。
2.通過模仿流利表達。學習語言的根本在于模仿,在教師的指引下,依據表現型模因的傳播方式,指導學生在英語應用文寫作過程中模仿標準的范文,并進行仿寫訓練。使學生將自己背誦的詞匯、句子、短語、短文等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隨時可以用來自然、貼切、流暢的表達。
3.通過創(chuàng)作擴大傳播。真正熟悉并掌握一門語言的應用過程實際上就是以表現型模因為基礎,將頭腦中的模因復制后,向外傳播的過程。在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要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學懂學會為教學思想,在課堂上老師要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寫作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積極參與。在良好的語言學習氣氛下,使學生們之間、師生之間能夠彼此大膽交流,將學會的專業(yè)詞匯、術語、句型等表達方式經過復制后相互傳播出來,使語言輸出能力方面得到共同提高。
(三)讓學生總結與評價的主體
總結與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我們要轉變以往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總結與評價主體的模式,為以學生評價并自我總結的為主體模式,使學生在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找到差距,總結不足。具體的操作可利用現代的通訊技術,比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發(fā)到班級的群里,由同學之間點評、修改,教師跟蹤指導。這樣,學生再一次得到了彼此取長補短的學習機會,為他人點評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對詞匯、語法錯誤、段落格式等方面的糾錯能力,鞏固了頭腦中原有的模因。
探究良好的教學方法,尋求適宜的教學理論來提高高職學生英語應用文寫作能力,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鍥而不舍的研究項目。模因論,以獨特的語言運用能力指導教師將理論中的同化、記憶、仿寫、傳播過程理論轉變?yōu)閷W生寫作過程中對詞匯、語法、句型項目等知識點的語言教學方法,對教學模式的探討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該種方法適用于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燕瓊.國內近五年來模因論研究述評[J].福州大學學報,2009(3).
[2]陳旭,李曉黎.模因論與高職高專英語寫作教學[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
[4]王季秋.芻議模因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4)
[5]王季秋.模因論視角下的現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微?[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3):110-112.
基金項目:2015年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校級課題[LJZYL201510]。
作者簡介:梁莉(1978-),管理學碩士,現供職于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