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益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101-02
慷慨的大自然賜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財富,也展現(xiàn)了它風情萬種的妖嬈美麗。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綜合性學習的“感受自然”,亦應素質(zhì)教育的時運而萌生。
“感受自然”,旨在讓學生融入自然,放飛心靈,學會觀察,抓住自然景物的物征,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聯(lián)想、想象加深對自然的理解,達到積淀文化底蘊的目的。草木有情,自然有靈。大自然是詩歌情感的淵源?!案惺茏匀弧钡幕顒?,就是將古詩歌與大自然相融合不可多得的契機。為此,我設計并踐行了以下方案。
第一步:精打細算覓自然
月是故鄉(xiāng)明。然而學生們對家鄉(xiāng)草長鶯飛、萬木蔥蘢、丹桂飄香、恬美靜穆的農(nóng)家風光已熟視無睹。以“秋游”激趣,用“詠詩”造勢,把學生不同時段擷取的古詩歌一線相串,融入平常生活,匯入時限教學,或能激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層層漣漪,蕩出共鳴。
首先,歸類古詩。按古詩歌中歌詠自然的內(nèi)容,老師將全班分為多個小組,分別收集花草樹木、雨雪風霜、山川流水、池塘炊煙、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田園風光、邊關(guān)美景等相關(guān)的古詩。要求學生對所收集古詩歌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對經(jīng)典名句能熟稔于心,流暢于口。
其次,羅列景物。經(jīng)學生們討論認可,由熟知的田間小路通達大堤柳林是一條較合理的線路。在這條線路上選擇松、菊、竹、桔、荷塘、稻田、柳樹等幾十種景物,學生畫好“旅游”圖,根據(jù)個人的喜好,能就景物儲備對應的名篇佳句,做到“指物作詩立就”。
再次,轉(zhuǎn)換角色。讓學生將自己當作詩人、作家、藝術(shù)家在從事一種體驗生活的高雅創(chuàng)作活動,提升人格魅力。
最后,梳理方法。引導學生理清古詩歌中常見觀察事物的方法,讓他們既會細致入微,又會走馬觀花,把握觀賞的詳略取舍;既能觸景生情,又能聯(lián)想遷移,做到詩意的拓展升華。
同時,還安排音樂興趣小組摹古人,唱古曲;把寫作興趣小組調(diào)教為這次活動的“導游”,串聯(lián)場景。
第二步:身臨其境詠自然
學生們走出教室,滿臉燦爛,或按圖索驥找景物,或自由發(fā)揮覓新景。
小河邊,群鳥從野菊怒放的河畔掠過,便有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池上碧苔三四點,到底黃鸝一兩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幾處草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佳詞麗句層層疊疊,沸沸揚揚。學生們胸有成竹,詩興四溢。各個小組相互搶誦,隨機應變,彼此提示,唯恐落后。
輕風習習,池水粼粼,恰似“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才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又有“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意起,云清淡,“卻道天涼好個秋”。望長天,聽雁鳴,“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學生們?yōu)榫芭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時,天上人間,處處清幽,滿眼野趣。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破空而來的歌聲凄楚激越,古韻悠悠。音樂興趣小組的合唱,仿佛追尋著詩人的心靈歷程,穿越到了塵封千年的古代,讓人更覺秋深似海。
放眼遠眺,層層稻穗,金黃迷離,農(nóng)人勞作其間。面對田疇稼穡,激起了學生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驚喜,企盼“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學生們還企望“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豐年留客足雞豚”“勸君更盡一杯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你想感悟“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辛勞?不妨“鋤禾日當午”喲。
來到荷塘,魚翔淺底。翡翠的荷葉,高潔的荷花,清新的荷香,藏影匿形了。老師要求學生按季節(jié)還原畫面,情境再造,把不同的時節(jié)與荷葉不同的生長形態(tài),用古詩對應成一則短文。學生們七嘴八舌地炸開了鍋。經(jīng)老師的點撥、梳理,一幅詩畫的卷軸鋪陳在學生們的面前:在“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季節(ji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了;又在“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時,“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待到“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的日子,則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無限風光;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時,“荷盡已無擎雨蓋”,只留得殘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嗬!古詩可以這樣連綴,詩詞可以這樣吟誦,畫面可以這樣剪輯,意境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學生們大開眼界,心胸為之豁然開朗。學生們品味著自己異想天開的杰作,喜不自勝。
“腹內(nèi)有詩氣自華”。吟古人得意之作,尋古人遺失的頓悟,憶古人似曾相識的情懷,儼然與古圣先賢左右結(jié)伴,提攜而行,詩香氤氳,其樂融融。讓心與自然為伍,讓情與景物相生,勝讀《唐詩三百首》。
本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的活動,為古詩歌與大自然交融搭建了平臺,營造了氛圍,學生思想的筆墨在古詩歌的硯池中得到了沉甸甸的浸潤,蟄伏于胸中的畫龍被點睛喚醒,破壁騰飛,游走于古往今來,穿梭于春夏秋冬,流連于唐宋元明清,問道于詩仙詩圣。在寓教于樂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力,成為挖掘古詩歌內(nèi)涵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也成為學生人生中許多美好亮麗的又一個第一次。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