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 要:閱讀教學中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主體參與過程能夠起到引發(fā)、導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依據(jù)一定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出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以調整學生的心理,形成參與的欲望,從而促成有效參與。教學中我們要做到順應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閱讀教學參與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期待;有效參與;創(chuàng)設情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6-064-2
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認知過程,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閱讀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積極主動的“構造過程”。審視我們語文閱讀教學實際,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那種師說生聽、師講生記、師寫生抄、師做生看、師領生跟、師問生答、師點生讀、師擬生練……如此等等,表面上是指導學生的參與行為,但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都仍是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的行為,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行為。從滿堂灌、到滿堂問、再發(fā)展到滿堂練固有著其進步的一面,但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局面改變甚少,學生遠遠沒有主動參與,參與效性也就難如人意。
教學中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順應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閱讀教學參與有效性呢?我首先學習了這兩個關鍵詞:
一、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源自接受美學,它是讀者自己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反映讀者的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和閱讀能力,構成一種綜合的閱讀要求和欣賞水平。該理論認為:不同的學生,由于經歷上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性心理差異,所體現(xiàn)出來的閱讀需求也是不同的。閱讀期待的心理指向決定著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決定著學生閱讀的是否深入。
語文個性化閱讀首先就要順應這種“閱讀期待”,放手讓學生在課文所呈現(xiàn)的背景中“走”一個來回,以自己獨有的“閱讀期待”作出判斷與選擇。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難的問題,從問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學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然后通過問題的歸類整理,使問題更加規(guī)范、系統(tǒng),從而使閱讀的方向明、動力足,突出學生具有個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發(fā)展的過程。
二、有效參與
1.有效果。參與效果是指參與活動中與預期參與目標相符的部分,它考查的重點是學生,是對參與活動與預期參與目標吻合程度的評價。
2.有效率。由于參與活動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沿用經濟學概念可以將參與效率表述為:參與效率=參與效果/參與投入。
3.有效益。參與效益是指參與活動的收益、參與活動價值的實現(xiàn)。具體地說,是指參與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評價?!笆欠裎呛稀笔菍⑴c教學效益質的規(guī)定,“吻合程度”是對參與效果量的把握。
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也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睅熒降鹊恼n堂氛圍能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參與學習狀態(tài),輕松愉快地參與課堂學習。閱讀教學中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主體參與過程起到了引發(fā)、導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依據(jù)一定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出某鐘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用以調整學生的心理,形成參與的欲望,從而促成有效參與。
1.創(chuàng)設民主情境——使學生有參與的機會。
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發(fā)揚民主,尊重學生,服務于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充滿師生激情,涌動著靈感,彌漫著人情味,成為一種有生命意義的活動。我們針對學生在閱讀參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三怕”(怕參與不好、怕同學瞧不起、怕老師批評)的心理障礙,積極疏導,在教學中實行“三要三不要”,即:對平時不愛參與的學生要多鼓勵誘導,不要強迫點將;對參與不順的學生要期待盼望,不要粗暴呵斥;對參與有誤的學生要積極激勵引導,不要批評指責。通過上述措施,使學生消除了心理障礙,由過去的“三怕”變成了現(xiàn)在參與中的“三大”,即大膽提問、大膽誦讀、大膽發(fā)言和表演。教師親切和藹,真誠耐心,尊重學生人格,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遇到問題與學生平等協(xié)商,師生之間通過開誠布公的對話來相互溝通;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學生有新的觀點和不同見解,教師應虛心容納和接受。在這種情與情相融、心與心相碰、教與學相長、教與學互促的情境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長的“養(yǎng)分”。
2.創(chuàng)設樂學的情境——使學生有樂于參與的心情。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钡拇_,良好、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因此,幫助學生進入“樂學”的境界,是我們教師的責任。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樂學的情境呢?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具體是通過構造美境、趣境、諧境、奇境來創(chuàng)設樂學的情境。
3.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產生急于參與的心理。
在閱讀教學中設置懸念情境,可以使學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種強烈的掛念,使學生產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狀態(tài),欲答不能、欲罷不忍,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這種迫切的心理狀態(tài)包含著濃厚的興趣。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記敘文,描述較為精彩的散文,教師可以在參與前介紹一下其中的片斷,使學生如窺百花園的一角,急于看全貌;也可只講故事高潮的瞬間,使學生擔心人物的命運,急于了解故事的結局,甚至可以從課題入手來創(chuàng)設懸念。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引發(fā)了學生探索課文內容的積極性,驅使學生積極地去參與閱讀教學,從而提高參與效性。
4.創(chuàng)設空白情境——使學生有參與的時空。
高明的畫家作畫時,常常在畫面上煞費苦心地留下一處或幾處空白,以顯示繪畫藝術的布局美、含蓄美。在文章的剪裁中也可以設置空白,借以讓讀者去想象、填充,以達到虛中傳神的效果,所以古人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完形壓強”理論也認為:人面對一種急于去改變他們、使之成為完善結構的欲望,從而產生一種進取、追求、充滿緊張感的內驅力,并積極主動地填補和完善它。據(jù)此,在閱讀教學中設置空白的情境,給學生以適當?shù)纳硇菹⒑托睦碚{整的同時,也給學生制造充分顯示主體作用的時機,強化了學生在探索新知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使學生較為自由和靈活地進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創(chuàng)新。如我們在指導學生的參與活動時,教師提出參與任務后,不能馬上指定學生回答結果,而應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以適應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思考,也使學生參與的更深入。
同時,在閱讀教學中,也可以對空白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出了“三讓”,即:學生會讀的讓學生自己讀,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自己說,學生可做的讓學生自己做。這樣就留足了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時空,非常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的有效性。如教學比較淺顯的文言文,朗讀、翻譯、故事所蘊涵的道理,完全可以創(chuàng)設空白情境,讓學生自己運用各種方式,自己去解決,把課堂的“大舞臺”讓給學生。
5.創(chuàng)設成功情境——使學生想再次參與。
“在學習中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是主體參與不斷深化和參與步驟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參與的結果,更是參與的起點,成功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引發(fā)主體有效參與的最佳手段。一個失敗的、經常受到教師批評的學生不可能在參與中確立他們的自信。學生個體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基礎很差的學生,即使對語文學習處于很不積極的狀況,只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做有心人,多耐心觀察這樣的學生,一旦他們在身上發(fā)現(xiàn)有值的肯定的地方,就應該“小題大做”,給予熱情的鼓勵。學生哪怕在一小點上得到肯定,得到一種成功體驗,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從而遷移至對參與教學產生興趣,表現(xiàn)出主動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
順應閱讀期待,提高閱讀參與有效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學習,提高了他對閱讀教學的興趣。同時,也明確了閱讀教學中師生角色的定位。教師由原來知識的主宰者轉變成為推動者、指導者、學習者。作為一個推動者,教師提供參與教學所需要的豐富的環(huán)境和學習經驗;作為一個指導者,教師應該進行思考并做示范;作為一個學習者則應該與學生一起學習和參與。學生則由原來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探索者,他們通過自己的有效參與,使自己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收獲,由要我學習變成我要學習,由他控學習變成自控學習,使閱讀教學呈現(xiàn)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課堂教學診斷[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2).
[2]余映潮.這樣教語文[M].科學教育出版社,2012(04).
[3]朱芒芒.有效地教學技能[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