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琪
摘要:在皖大學生基督教信仰情況較為復雜,包含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三個群體。大學英語課程關涉基督教知識的學習與認知。英語教師必須在常規(guī)語言教學之外,充分發(fā)揮該課程的教育功能,從明確責任義務、端正思想認識、調整情感態(tài)度、合理選擇引介內容、指導規(guī)范課外活動等方面入手,正向影響并引導在皖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基督教觀。
關鍵詞:在皖大學生;基督教觀;英語課程;正向影響;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6-0244-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基督教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教徒群體漸趨龐大,構成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其中城市地區(qū)的教徒群體不斷演變,出現(xiàn)了“新三多”現(xiàn)象,即青年人居多,受教育程度偏高者居多,社會地位較高者居多。在校大學生教徒群體的出現(xiàn)便是對“新三多”現(xiàn)象的極好詮釋。生活在宗教信仰自由、思想文化多元的時代,思維活躍、感知敏銳的大學生們不可避免地會與基督教相遇,從而對其有著自己特定的認知與理解。由于他們對基督教所持態(tài)度各異,看法不一,因而呈現(xiàn)出復雜多元的基督教觀。為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基督教信仰情況,筆者立足安徽省,圍繞皖北、皖中及皖南三大區(qū)域,對其中代表性城市中各類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開展了現(xiàn)場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的廣泛調研,以期獲得對在皖大學生基督教觀較為全面的認知與把握,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合理利用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對基督教知識的關涉,在常規(guī)語言教學的同時,充分發(fā)揮該課程的教育功能,使其以正向影響與引導作用于在皖大學生基督教觀。
一、在皖大學生基督教觀概述
綜合皖北、皖中、皖南三地區(qū)的調查結果,首先,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基督徒客觀存在,雖然所占比例不高,但由于在皖大學生基數可觀,故基督徒的絕對數量不可小覷;其次,眾多非信徒學生由于受基督教影響程度不同,在認識與理解上千差萬別,迥然相異。由此,在皖大學生基督教觀呈現(xiàn)紛繁復雜之勢。根據皈信與否之信仰態(tài)度差異,從總體來說,可以將在皖大學生分為三類: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
皈信者群體情況復雜,皈信原因各異,時間長短不一。首先,無論皖籍與非皖籍,皆多來自農村地區(qū)的學生,這與廣大農村地區(qū)久已出現(xiàn)的“基督教熱”關系密切。由于受到家鄉(xiāng)基督教信仰氛圍及家庭成員皈信態(tài)度的影響,此部分學生于不知不覺中成了虔誠的信徒,皈信時間相對長久,信仰相對堅定。另有皈信者入教時間長短不一,始于中學或大學。其中一部分選擇皈信主要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即過于孤僻內向。這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欠缺,課余生活相對枯燥單調。由于無法正確排解強烈的失落感和孤獨感,他們選擇了以耶穌基督填補自己的精神空白。另有人則因為抗挫能力較弱,無法正確面對各種挫折,其中既包括在學習、生活、求職等方面遇到的困難,而向基督教尋求精神慰藉。另有比例相對較小的部分學生以功利實用為主要目的接近基督教,以求祛病、免災、祈福等。此外,因好奇及盲從而皈信者也不乏其人。
不信者群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對基督教持否定與排斥態(tài)度。由于諳熟近代史,他們將基督教的在華傳播與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不平等條約簽署等中華民族的屈辱過往相關聯(lián),在愛國情懷驅使下,對基督教極為排斥與抵觸。另有人或信奉共產主義,立志向黨組織靠攏,或關注儒學,心向傳統(tǒng)文化與國學體系,或因民族傳統(tǒng)而崇尚佛教或伊斯蘭教(以來自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為主)。其次,對基督教持不同程度的客觀中立態(tài)度。其中,有人雖能對信教同學平等對待,但自身對基督教毫無興趣而冷眼旁觀。另有人雖然對基督教教義與傳統(tǒng)頗感興趣,但僅以對域外文化的探究態(tài)度與其接近,本身并無皈信意向。另有部分學生選擇不信,則因崇尚思想自由,不愿受到約束與制約。
或信者群體目前尚游離于基督教之外,介于皈信與不信之間,筆者亦稱之為潛在教徒。由于該群體普遍對基督教較為崇尚與向往,且思想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雖暫時尚未入教,但受其親教思想引領,極有可能在某些際遇下皈信。另一方面,隨著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以及對基督教起源、教義、傳統(tǒng)等的全面認識,也有人會在揭開基督教的神秘面紗后,不再好奇與向往,從而選擇不信。
二、大學生基督教信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階段是人生長旅的關鍵時期與重要節(jié)點,是人生設計與未來發(fā)展的起始環(huán)節(jié)與預備階段。在此階段皈信基督教雖無可厚非,但大學生特有的年齡、心理、思維特點及行為方式,加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客觀決定了各種問題的必然存在。
首先,過分沉迷,不能自拔。由于完全浸淫于基督教世界,此類信徒處處以教義、教規(guī)約束一己言行,雖然其中不乏正面內容,但總體說來偏離主流道德導向與價值觀念,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缺位。由此,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極有可能產生認識偏差與定位錯誤,給學業(yè)、事業(yè)、人生帶來不利后果和不良影響。
其次,良莠不分,全盤接受。有些學生奉基督教教義為一切行動的“圣經”,對其中具有迷惑性的消極內容不能清醒認識,區(qū)別對待。另有些人雖然知道宗教信仰自由這一基本原則,但對有關基督教的具體政策及“自由的限度和一些規(guī)范、條例并不清楚”。由此,思想認識上的錯誤與不足使得他們極易受到某些不良傾向的影響和危害,給自身甚或他人造成不可彌補及難以逆轉的后果。
再者,狂熱盲目,不能明辨。由于極度狂熱及對所謂“歸屬感”的追崇,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急于加入教會組織,其中包括一些未經政府部門批準的非建制教會組織,如家庭教會、地下教會。從而給社會帶來許多不穩(wěn)定因素,甚或可能受到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利用而做出違紀、違法行為。
最后,主次不分,荒廢學業(yè)。有些學生把大學階段全然當作可以“自由發(fā)展”的舞臺,將基督教教義與《圣經》視為必修課,嚴格按照教規(guī)自我“修行”,并按時參加教會活動,既嚴重壓縮了學習時間,極大影響了學業(yè)成績,又錯過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大學階段失去了本應具有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三、英語課程教學對大學生基督教觀的正向影響與引導
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基督教乃重要而無可替代的構成要素。長期以來,基督教以絕對優(yōu)勢改變、影響著西方國家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藝創(chuàng)作及生活習慣等。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載體,英語充分而深刻地彰顯著其濃烈厚重的基督教色彩。由此,英語學習除卻語言知識、技能的習得,必然涵蓋對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知識的學習與認知。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它更多地涉及到眾多表象之后的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內容,其中,尤以基督教為甚。面對在皖大學生基督教信仰方面的紛雜現(xiàn)象,英語課程的雙重任務更加凸顯,如何在語言教學之外,充分發(fā)揮該課程的教育、教化功能,正向影響并引導大學生基督教觀,成為英語課程教學不能回避的重要課題。
第一,作為課程教學的直接承擔者,英語教師必須充分認識當代大學生基督教觀的復雜現(xiàn)狀,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責與義務,在做好常規(guī)教學的同時,注重發(fā)揮該課程的教育功能,以積極、正面的觀念與姿態(tài)對大學生加以正向影響與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基督教觀。
第二,英語教師自身必須端正認識,確保樹立正確的基督教觀,以“和而不同”理念為指導,保持客觀冷靜,堅持不偏不倚,認真反思自己對基督教的認知與理解,明確立場,找準站位。就皈信教師而言,必須跳出自己的信仰選擇,注意自己的情感取向,忘卻自己的教徒身份,真正以高校英語教師的身份對待教學中出現(xiàn)的基督教文化。
第三,調整情感態(tài)度,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皈信者、不信者及或信者,引導他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尊重皈信者的宗教選擇,對其偏頗認識加以正確引導。理解不信者的情感立場與精神世界,幫助其更加客觀公正地看待基督教。合理滿足或信者對基督教的好奇與興趣,引領他們正確把握其中的積極內容與消極因素。
第四,根據課程內容及教學需要,適時、適度、適量引入相關基督教知識,堅持客觀中肯,既不夸大渲染,也不回避遮掩。要有選擇地講解學生感興趣的基督教典故、傳說、節(jié)日等,滿足他們對非本土宗教文化的探究熱情與興趣;又要適當引介“原罪”說、“地獄”說、耶穌神跡等內容,幫助學生提升判斷能力,走出認識誤區(qū),進而引領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追求美好未來。
第五,結合英語課程的具體特點和需要,鼓勵支持學生開展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外活動,尤其注重引導皈信者與或信者群體積極參與,展示自我。加強對各類活動的指導與規(guī)范,提升活動內容與品質,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不斷提升。
總之,在皖大學生基督教信仰情況較為復雜,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各有其構成與特點。然而,無論皈信與拒斥、獵奇與中立,亦無論接受與懷疑、猶豫與漠然,都是大學生基督教觀的客觀存在,不容忽視,不能放任。英語語言中承載與體現(xiàn)的基督教因素使得英語課程在基督教引介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與條件。如何在英語語言教學的同時,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時、適度、適量引入必要的基督教知識,既滿足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又注重對其認識誤區(qū)加以修正,使皈信者不癡迷狂熱,或信者不盲從迷失,不信者更冷靜理智,從而充分發(fā)揮該課程的正向影響與引導作用,應該成為高校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金澤,邱永輝.中國宗教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87.
[2]馬特.當代中國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的現(xiàn)狀特征與趨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6):147-149.
[3]董俊.正視與引導——正確對待大學生基督教信仰問題[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