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服務。本文以H?!獜V西的一所新升本的應用型本科大學為例,通過分析其教育國際化情況、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該校的本科專業(yè)學生大學英語EGP+EAP課程設置方案。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英語;EGP;EAP;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6-0006-03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加速發(fā)展,大學英語教學需要積極思考和應對這一機遇和挑戰(zhàn),將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在為教育國際化服務上面[1]。因各地區(qū)、各校的英語教學發(fā)展不平衡,各高校應該根據(jù)自身的具體情況,提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方案。本文以H?!獜V西的一所新升本的應用技術型二本大學為例,根據(jù)其教育國際化和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了本科專業(yè)大學英語EGP+EAP的課程設置方案。新的課程設置方案通過EGP的過渡,在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滿足學生的四級過級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加拿大職業(yè)技術學院的EAP課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的國際化發(fā)展,促進學校的教育國際化發(fā)展。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
1.高等教育國際化大背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fā)展必然。進一步提高高等學校的國際化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已經成為國內外大學的普遍共識[2]。2010年10月教育部頒布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戰(zhàn)略目標。廣西地處中國與東盟經濟圈中心帶,且是中南半島和東南亞進入中國的門戶,因此,廣西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為中國-東盟維護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稄V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了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要求。并提出了擴大來桂留學生規(guī)模;鼓勵學生赴海外學習;加大教師境外培訓,建設適應教育國際化的教師隊伍;積極吸引外籍教師、專家來桂工作等多項提升廣西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的具體目標和措施。地處中國廣西的H校,作為一所剛升本的應用型二本院校,需要充分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各種信息和各級要求,充分利用廣西發(fā)展教育國際化的各種資源,抓住機遇,以此為契機,加速發(fā)展自身的教育國際化水平。
2.H校的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現(xiàn)狀。H校,地處廣西桂林,是一所2011年剛由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升格為二本的院校,本身有著鮮明的行業(yè)特色,正積極地向應用型本科學校轉型,其正利用地處廣西東盟經濟圈的地域優(yōu)勢和自己的行業(yè)特色,積極與國(境)外的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廣泛開展教育合作交流,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
教育國際化的特征可以簡述為:課程的國際化,既國際化課程(包括各種雙語、全英課程)的開設;學生的國際化,既來華留學生,以及赴國(境)外交流的學生的增加;教師的國際化,既從國(境)外來華授課和講座的外專、外教,以及赴國(境)外交流、學習的教師增加。[1][2]對照以上指標,H校2015年開出的國際化課程占全校課程數(shù)的1%左右,暫無雙語課程和全英的課程;2015年度H校長短期外國留學生數(shù)約占全校在校生總人數(shù)的2%;赴國(境)外交流學習占在校生人數(shù)的0.3%。;2015年,來校講學的外專外教約占全校教師人數(shù)的1.5%;赴國(境)外長短期交流和學習的教師約為12人,占全校教師總數(shù)的1.7%。
綜合以上的分析,H校的教育國際已經起步,但程式指標較低,特別是赴國(境)外交流的學生比例僅為0.3%。赴國(境)外交流學生比例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學生英語水平不高,無法達到赴國(境)外交流學習的水平。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現(xiàn)狀賦予了大學英語課程提升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為學校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的責任。要達到大學英語課程為學校的教育國際化服務的目標,其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也需要相應地進行改革。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改革趨勢
1.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涉及的幾個概念。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既我們通常所說的基礎英語或綜合英語。EGP在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下,其交換價值(幫助學生通過各類外語考試)毋庸置疑。[3]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指狹義的專門用途英語,也就是學科英語,主要是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專業(yè)英語術語、基本概念、基礎文獻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如航空英語、工程英語、機械英語等。此類課程對于創(chuàng)新性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價值,是我國實現(xiàn)高等教育和學術國際化的重要支撐。[3]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按照Hutchinson和Waters的界定,ESP分為學術英語(EAP)和行業(yè)英語(EOP),那么EAP可界定為ESP的類型之一,或寬泛意義的ESP[4]。在國外高校,EAP是滿足英語能力不足的學生提升大學階段各類學習和生活所需基本英語能力的課程,如英語演講、辯論、學術寫作,甚至包括如何用文獻檢索,如何記筆記等的語言課程。EAP課程在幫助學生通曉國際學術交流規(guī)范和規(guī)則,提升學術交流能力方面價值明顯。[3]
2.全國大學英語改革趨勢。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覆蓋面廣,是所有專業(yè)的大學生的必須課程;學時多,基本不少于12學分;指標硬,和大學生的畢業(yè)、就業(yè)、深造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關注度高,學生、家長、社會都十分關注[5]。大學英語自1982年“高等學校公共英語課教學經驗交流”《紀要》頒布算起已經存在了三十多年。其歷經數(shù)次改革,成績不小、問題不少,有進展、待突破[5]。現(xiàn)在,隨著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fā)展,國家中長期發(fā)展綱要的提出,大學英語又到了轉折期[1][5][6]。適者生存,大學英語要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就必須繼續(xù)改革。在這場新以服務教育國際化為目標的變革中,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的討論中,各學者專家各抒己見,特別是大學英語是繼續(xù)EGP,還是用ESP取而代之的討論。有提出用ESP代替EGP[2];有堅持EGP不動搖的[6];也有的提出EGP+ESP的[7][8]。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是必要的,但我國各地區(qū)、各高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發(fā)展不平衡,各高校的類別、辦學定位、層次不同,辦學特色不同,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大一統(tǒng)的改革方案,各校都必須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提出適合自己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方案。
3.H校本科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H校的本科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學設置了綜合英語和英語聽說兩個課程,為傳統(tǒng)意義的EGP課程。校內所有本科專業(yè)第一至第四學期開設綜合英語,每學期3學分,共12學分;英語聽說每學期1學分,共計4學分。專業(yè)英語(ESP)由各專業(yè)系部自行開設,基本上安排在第5或第6學期,2~3學分,由專業(yè)教師承擔。該校2014年大學英語四級通過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見,2012級第5個學期僅有不到30%的同學通過四級;2013級前3個學期總計通過人數(shù)為僅為16.56%,2012級前3個學期通過總人數(shù)是17.26%,13級與12級同一學習階段的四級過級情況基本相似。而且通過學生占報考學生的比率,和通過學生占年級學生總數(shù)的比例每年呈遞減的趨勢,可見大學英語教學對于學生四級通過率沒有明顯貢獻。
可見,該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首先要滿足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需求,同時需要服務于該校的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需求。
三、大學英語EGP+EAP課程設置方案的提出
本文根據(jù)該校的教育國際化和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在參考大量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該校的本科專業(yè)學生大學英語EGP+EAP的課程設置方案如下:
1.EGP課程的重新設計。EGP教學目標的重新設定: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洞髮W英語課程要求》(2007)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都做了要求,而大學英語四級也是根據(jù)《要求》考核的是學生聽說讀寫譯綜合應用能力。但是,要讓所有大學生在300個課時內達到“五會”的要求是不現(xiàn)實的[9]。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權重最大的是聽力(35%)和閱讀(35%),所以第一學年EGP課程的教學目標可設置為重點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和閱讀技能,幫助學生提高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
EGP教學內容的重新選擇:教學內容應以聽力和閱讀為主。四級考試真題的聽力材料往往選自真實語境、閱讀材料選自英美報刊原文,可以四級的聽力材料和閱讀材料通過補充、修改后作為EGP的教材,提高EGP教學幫助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針對性。當然必須適當補充相關視頻、圖片以及跨文化交際等材料,豐富語言輸入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EGP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方法切不可以使用簡單的做題、解析等純粹的應試教學法,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地使用任務教學法、沉浸式教學法、小組活動教學等等,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2.EAP課程的引進。第二學年,在第一學年的EGP教學基礎下,在第二學年開EAP課程,仍由大學英語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因我國的EAP教學還未廣泛開展,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對不足,相較之下,EAP本來就是以輔助英語為非母語的學生運用英語學習專業(yè)而開展的英語教學,英語國家在EAP課程教學方面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都比我國豐富,所以可從該校的國外合作院校直接引進EAP課程。
EAP教學目標:英語基礎較好的專業(yè)學生,其教學目標可設定為第四學期通過EAP二級;而英語基礎普遍較差的專業(yè)學生,其教學目標設置可為第四學期通過EAP一級。
EAP教學內容:直接引進加方的EAP一級和二級的教材、教案、教輔資料,并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國情進行適當?shù)脑匍_發(fā)、再利用。
EAP教學方法:可由加方對任課老師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指導和培訓,充分借鑒加方的EAP教學方法,同時仍可綜合使用有效的EGP教學方法。
直接引進國外的EAP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學分互認,更容易獲得赴國(境)外交流的機會;EAP課程幫助學生提高用英語學習以英語為載體的專業(yè)和知識的能力,這直接促進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國外的EAP課程的引進,豐富了校內原有的課程類別,促進了課程國際化的提高和發(fā)展;而教師通過EAP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教師的國際化水平無疑也將得到提高。綜上所述EAP課程的引進,將促進學生的國際化、課程的國際化、教師的國際化的總體提升。
四、小結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等院校發(fā)展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需要進行主動的、積極的改革,來服務學校的教育國際化發(fā)展。H校——一所新升本院校的大學英語EGP+EAP課程設置設計,通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促進學校的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水平,使大學英語教學與教育國際化相互促進,進入良性發(fā)展。而這一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方案對于類似的高校參考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德國高校英語授課學位課程及其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3(1):137-144.
[2]蔡基剛.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2012,35(1):69-76.
[3]沈騎.轉型期大學英語課程的價值追問[J].外語電化教學,2014,(3).
[4]蔡基剛.誤解與偏見:阻礙我國大學英語ESP教學發(fā)展的關鍵[J].外語教學,2013,34(1):56-60.
[5]劉貴芹.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44(2):279-282.
[6]胡開寶,謝麗欣.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研究[J].外語界,2014,(3):12-19.
[7]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8(5):4-11.
[8]劉梅.基于ESP課程體系的中國大學英語連續(xù)體模型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3(1).
[9]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44(2):28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