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如何才能提出更“巧”的問題?一是要明白“提問”的重要性;二是掌握好“提問”的技巧和方法。教學的成功與否,學生所獲的豐欠與否,都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不只在于會講,更在于會問。
【關鍵詞】提問 技巧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睘橐粋€“巧”字,無數老師為之不懈努力。如何才能提出更“巧”的問題?以此來調節(jié)學生思維節(jié)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引起學生注意和思考,讓學生更積極“帶著問題學習”,也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內容設置問題提問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是激發(fā)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疤釂枴卑艘苫蠛徒饣髢蓚€方面,也界定了“教”和“學”的傳達和領會?!敖饣蟆币颉疤釂枴倍敖饣蟆迸c“提問”息息相關。問題建立的同時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預設,建立了課程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進程。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都離不開課堂提問。
二、“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一)提問應促進數學理解
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是提高提問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學中,提問的目的已經不局限于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或是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過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問題,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更深刻的數學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應直接指向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進行《二次函數》教學之前,先提問一次函數的概念是怎樣的?它的圖象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性質?用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然后類比教學。
(二)提問應增加“等待時間”
“等待時間”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課堂提問時發(fā)現(xiàn),在提問與引導學生回答之間的平均等待時間約為0.9秒。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學生是不可能進行充分思考并構思答案的,如果增加“等待時間”,課堂會發(fā)生以下變化:⑴學生的回答變長;⑵學生不回答的次數減少;⑶學生回答問題時更有信心;⑷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回答敢于進行挑戰(zhàn)或加以改進;⑸學生會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釋。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要超過10秒。因為隨著時間的延長,課堂氣氛會變得異樣,感覺上的“冷場”會促使他們重新組織語言,“等待時間”的增加,很多學生開始處于思維游蕩狀態(tài)中,即已偏離了課堂教學的問題范圍。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提問后的等待時間。
(三)提問要精而準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問題是接生婆,它能促進新思維的誕生?!币虼?,好的問題是需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學情之后設計出來的。“精”“準”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fā)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準確無誤,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有效,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lián)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
例如:在教學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你可以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怎樣的?再觀察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特點,能否把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成一個一元一次方程,這時教師提問:“誰能說說解題思路呢?”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問題的提出又具有挑戰(zhàn)性,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另外,提問的數量應少而精。
(四)提問也要“因材施問”
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有梯度的問題:對學困生可適當“降級”,提簡單的問題,照顧他們,讓他們獲得成功;對中等生提一些稍難的問題,讓他們嘗試成功;對尖子生,提一些難度大的問題,激勵上進;對特長生可合理提高難度,提一些專門的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鼓勵創(chuàng)新。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促使他們通過回答問題產生成功的快感,激發(fā)其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例如在九年級有這樣一類折圖題目:
將矩形ABCD折疊,讓AB落在AC的點F上,若矩形ABCD中,AD=4,AB=3。(原題是求CE的長。)老師把問題設計成:你可以從這些條件中知道那些信息或結論嗎?至少寫出三條信息。并能說說你的想法嗎?經過三分鐘的思考:同學們寫出很多結論:有寫“邊”的,如AF=3,CF=2,BE=1.5,CE=2.5……有寫“角”的:如EFC=90度……有寫“全等”的:如ABE≌AFE,也有寫三角形相似的,也有寫對應線段成比例的……而且每位同學對自己寫出的結論都能作出很好的解釋或者解法。教師把原題目設計成這樣,不僅解決了原題目,而且還融入更多的知識在里面。既讓優(yōu)生可以深層次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也可以調動后進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且有條理地說出一二。
(五)“提問”之后的反饋與評價
新課程的宗旨是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接納學生的新觀點,讓學生的智慧火花盡情綻放。并處理好課堂的偶發(fā)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
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由若干個問題組合起來的,而且每個問題都是一個“驛站”。教學的成功與否,學生所獲的豐欠與否,都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不只在于會講,更在于會問。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fā)揮提問的有效價值,真誠的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