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懿軒
摘 要:本文針對大提琴初學者把位概念形成所需的訓練方法及訓練原則展開論述。通過兩個步驟的大小把位的相關(guān)定位訓練與兩種把位定位訓練的交叉使用,使得初學大提琴的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之內(nèi)突破對于左手把位概念的陌生感,同時從最初就建立起較為完整而良好音準概念體系。
關(guān)鍵詞:大提琴;把位;定位;訓練
弦樂器的初期教學是一項很難的工作,尤其是對于大提琴而言,例如,傳統(tǒng)的教學最初需要接觸的第一把位,在學習者無法自然觀察到的頭左側(cè),很多初學者為了能夠借助視覺的幫助來提高按音的準確性(其實對于音準沒有什么幫助,反而影響耳朵對于音準判斷能力的提高),形成了“嗅”指板的毛病。
對于弦樂器初期教學,以往專家學者就已經(jīng)提出了將“大提琴把位鍵盤化”的理論并付諸實施,然而其中必然存在一個不可調(diào)和的問題,即“鍵盤化”僅僅是音準概念的“鍵盤化”,而絕非把位概念的“鍵盤化”,這是由弦樂器與鍵盤樂器設(shè)計之初的律制型制直接相關(guān)的。弦樂器從低把位到高把位,每個把位中手指的指距關(guān)系都在按比例縮小,所以將每個把位指距概念確立、即定位,是完成每一次把位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也就是說首要是把位手型及手型內(nèi)指距概念的固定。
一、定位訓練方法
第一步:第一把位小把位定位訓練
我們以最基本的第一把位為例。1、2、3、4四根手指分別對應C、G、D、A四根弦進行網(wǎng)格狀定位訓練。例如用1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做定位練習,空弦C音連接1指D音,空弦G音連接1指A音,空弦D音連接1指E音,空弦A音連接1指B音,所有空弦與1指相連的音都是大二度音程關(guān)系。然后2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做定位練習,所有空弦與2指相連的音都是小三度音程關(guān)系。以此類推,所有空弦與3指相連的音都是大三度關(guān)系,所有空弦與4指相連的音都是純四度關(guān)系。這從實質(zhì)上建立了指距與音程的聯(lián)系,促進了學習者內(nèi)心音準觀念的發(fā)展完善。
第二步:第一把位大把位定位訓練
我們?nèi)砸缘谝话盐粸槔?。依然是四根手指分別對應四根弦進行網(wǎng)格狀定位訓練,1指的練習方法與第一步中相同,不同點是從2指開始體現(xiàn)的。大提琴的大把位是通過擴大1、2指間的距離實現(xiàn)的,所以首先是1指定位的準確,才可以談任何把位。大把位的定位以1指為基礎(chǔ)(應固定不變),2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做定位練習,空弦C音連接2指E音,空弦G音連接2指B音,空弦D音連接2指升F音,空弦A音連接2指升C音,所有空弦與2指相連的音都是大三度音程關(guān)系。然后3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做定位練習,所有空弦與3指相連的音都是純四度音程關(guān)系。以此類推,所有空弦與4指相連的音都是增四度關(guān)系。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大把位的2指音與小把位3指音、大把位的3指音與小把位的4指音與空弦形成的音程關(guān)系相同,而指距關(guān)系與用指卻完全不同。所以,一定要將大把位從1指到4指所占據(jù)五個指位點(1、2指之間空出一個指位點)的手型必須固定。
第三步(可選):第四把位小把位定位訓練
這一步驟之所以作為可選項,主要是針對大提琴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言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通常仍是以第一把位作為學琴的初始階段。而我們選取第四把位作為初期學習更加符合人體自然的狀態(tài),同時也可以使初學者一定程度上借助視覺(實際上僅為心理因素,還是應該嚴格以聽覺來判斷定位的音準)來完成把位的定位過程。
第四把位的定位訓練首先應明確找到C、G、D、A四根弦在第四把位的四個泛音位置,以這四個泛音位置為準、確定1指位置,之后整個手型依照小把位手型來確定1指對應A音,2指對應降B音,3指對應B音,4指對應C音。我們根據(jù)第一、二步驟形成的模式,以下列方式進行定位連接訓練:1.C弦第四把位泛音定位1指A音;2.將C弦第四把位泛音位按實,定位1指A音;3.在1指A音不抬起的前提下,定位2指降B音;4.在1指A音不抬起的前提下,定位3指B音;5.在1指A音不抬起的前提下,定位4指C音。
其余三根弦以此類推,同時還應該補充下行從4指C音回到1指A音的訓練。還需要提示的就是,要告訴初學者第四把位內(nèi)的指距實際上已經(jīng)比第一把位內(nèi)的指距縮小了。
二、訓練原則:對比、聯(lián)系與交叉
對比與聯(lián)系的原則是適用于所有與學習有關(guān)的事物的好方法,在大提琴把位感覺建立的前兩個步驟的定位訓練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首先,對比原則:大提琴大、小把位最主要的區(qū)別源于在兩種把位中1指與2指間指距的不同,這是通過對比原則發(fā)現(xiàn)的最顯而易見的差異。初學者在兩個步驟的定位訓練之前,在意識中已明確了大、小把位間轉(zhuǎn)換所必須完成的手型收縮與擴張動作,為音準的實現(xiàn)奠定了良性的前期準備。
其次,聯(lián)系的原則更加明確——就是指距與音準實際音響間的關(guān)系。
那么,如何利用這些好方法使前面所說的兩個步驟更加完善、進一步夯實把位訓練的基礎(chǔ)呢?畢竟除了那些專門為學習者創(chuàng)作的相關(guān)把位的定位練習曲以外,更多的作品都會需要大小把位的不斷轉(zhuǎn)換。其實方法也很簡單,我們繼續(xù)往下談。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兩個步驟交叉實施就可以了。
第一個交叉:橫向與縱向交叉。我們前面提到要進行網(wǎng)格狀定位訓練,而網(wǎng)格必然具備橫經(jīng)豎緯。
舉例說明,小把位在1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連接后,再縱向進行定位。即C弦空弦連接1指D音,連接2指降E音,連接3指E音,連接4指F音。其余弦以此類推。
大把位同樣在1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連接后,再縱向進行定位。即C弦空弦連接1指D音,連接2指E音,連接3指F音,連接4指升F音。其余弦以此類推。
第二個交叉:小把位定位與大把位定位交叉。就是將上述兩種把位的定位練習混合使用,在1指橫向分別與四根弦連接后,再縱向進行定位。即,
(1)C弦空弦連接1指D音;
(2)連接2指降E音(小把位),再連接2指E音(大把位);
(3)連接3指E音(小把位),再連接3指F音(大把位);
(4)連接4指F音(小把位),再連接4指升F音(大把位)。
其余弦以此類推。充分鍛煉手型在大、小把位的擴張與收縮間不斷轉(zhuǎn)換的靈敏度與準確度。
最后必須注意,所有練習中的1指定位的準確性和各個保留指定位的準確性。
以上所述的方法通過了筆者的長期實踐,具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此方法 也適用于某些靠膠布定位把位的孩子,在剛剛?cè)コz布的階段進行訓練,以達到把位定位與音準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甚至,上述的方法還可以按照相應的規(guī)律框架進一步擴展至其它弦樂器的把位定位訓練中。
基礎(chǔ)訓練永遠是基礎(chǔ),絕不可偏廢和忽略。希望此文能夠為從事弦樂教學,尤其是大提琴教學的廣大同仁們提供一些參考。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