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笨梢?,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找準讀寫訓練點,開展課堂練筆,做到讀寫結合,有效落實“語用”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讀寫訓練點”;“語用”
一、把握學段目標
把握各個學段的“閱讀”和“寫作”目標,融會貫通,是找準讀寫訓練點的理論依據。如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是體驗感悟,自由表達,側重有特點的段式訓練。因此中年級的讀寫訓練點要以此為導向。如在三年級下冊《翠鳥》第一自然段教學時,我們可在學生讀懂課文,了解翠鳥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并按一定順序描寫的方法進行片段訓練。如可出示小白兔、小烏龜等圖片,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并圍繞“它長得真可愛呀!”這句話把小動物的外形寫具體。這樣的訓練符合年級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扎實、有效。
二、立足單元訓練
讀寫訓練點的確立還應結合單元習作要求,把單元習作訓練點作為閱讀教學的讀寫結合點,甚至還可以把單元習作訓練點分散在本單元的閱讀教學中,通過分項訓練,提高學生習作的能力。
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安排有四篇課文《燕子》《古詩兩首》《荷花》《珍珠泉》。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及習作要求是:選擇家鄉(xiāng)的一處風景進行介紹,講清這處風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點,表達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是本單元習作的范例。在閱讀教學中,我便結合單元習作訓練點,進行讀寫訓練,引導他們經歷了一個觀察體驗的過程。
在教學《荷花》時,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葉圣陶先生抓住荷花的特點細致觀察的方法,并感受葉圣陶先生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巧妙──運用擬人、比喻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結合文本,我布置學生觀察春天校園有代表性的一處景物,并填寫觀察表,記錄自己的觀察所得。在教學《珍珠泉》時,我引導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fā)現,說出春天校園的特點。在習作課上,讓學生把校園春色寫下來。
這樣,就將一次習作設計成了“觀察記錄——篩選素材——下筆成文”的親身體驗過程,有了親身體驗,學生下筆時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有情可抒,習作訓練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見,單元習作教學的目標不是僅僅在習作課上進行落實,還要巧妙地與單元閱讀教學進行整合。
三、挖掘文本秘妙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憑借優(yōu)美生動的教材,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精美,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币虼嗽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達上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1.關注言語形式
閱讀教學要做到內容與形式并重,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關注語言表達的形式,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所謂“得意不忘言”“言意兩兼得”。
如《花鐘》第一自然段,同樣是寫花開,作者卻用了九種不同的寫法。為了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特點,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花開的句子,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孩子們在思考中發(fā)現,因為花開的時間、花的顏色、形狀、花期的長短不同,所以作者才有了“從夢中醒來”“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含笑一現”等富有情趣的表達。接著,我在屏幕出示各種花的圖片,讓學生仿照文中的語言,說說自己喜歡的花是怎樣開放的。孩子們興趣盎然,很投入地練習起來。我驚奇地發(fā)現,孩子們燃起了智慧的火花,學會了運用擬人這一富有情趣的表達方式。如“迎春花在春天吹起了金黃的小喇叭。”“夏天,荷花綻開了粉紅的笑臉。”“菊花燙了金秋最時尚的發(fā)型。”“玫瑰像犯了錯的孩子,羞紅了臉,低著頭?!睂W生在學習、領悟、實踐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種言語形式的魅力。
2.聚焦精妙語言
教材中所選的課文文質兼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在閱讀教學中,應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
如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覺得“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边@句話的“冒出來”用詞十分準確,于是,我就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替換,體會“冒出來”一詞的巧妙之處。我是這樣設計的:“冒出來”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其它詞嗎?為什么作者不用“生出來”、“長出來”、“鉆出來”而用“冒出來”?孩子們通過“冒出來”一詞感受到荷花生長迅速,生命力強,同時在言語實踐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
3.填補文本空白
文章處處是精彩,空白也無處不在。這些文本空白使文章意蘊深刻,令人回味,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沃土。
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一課教學中,因為大多數孩子沒有農村生活經歷,所以在品讀“院里雞覓食”這個畫面時,我巧用留白,引導學生想象母雞帶領小雞覓食的情景,感受鄉(xiāng)下人家雞群和諧、幸福的生活。
我結合板畫,創(chuàng)設了兩個情境引導學生想象:一是如果母雞找到了一條美味的蟲子,它會怎么做呢?二是如果兩只小雞在爭搶一條蚯蚓,那母雞又會怎么辦呢?孩子們在老師的引領下,燃起了思維的火花,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一只充滿慈愛的母雞形象頓時鮮活起來,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開啟了孩子們想象的大門,又關注了學生的語言表達。這樣充滿想象,飛舞著智慧的課堂讓孩子們留戀。
總之,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找準讀寫訓練點,適時地讓孩子們學著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仿寫、補白等訓練。讓“文”與“意”如“春風細雨”,在“梳柳”的同時讓“花兒”得以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