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健
商業(yè)文化視角下武術國際賽事研究
鄭 健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通過大型賽事活動來推動武術產業(yè)化與國際化發(fā)展是武術現代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與方法。為了全面把握當前武術國際賽事的發(fā)展現狀,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當前舉辦武術國際賽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現實解讀,并提出了建立科學合理的武術國際賽事標準規(guī)范和評價體系、重視武術文化的傳承、正確處理武術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構建武術國際賽事品牌等策略,以期能夠為武術賽事的相關管理部門制定科學規(guī)范的品牌賽事提供參考。
武術;賽事;傳播;國際化;產業(yè)化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華民族已然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以武術、書法、剪紙、戲曲等中國傳統(tǒng)技藝為媒介或手段的國際互動與交流日益頻繁。近年來,武術借助國際賽事活動的巨大力量得以廣泛傳播,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和接受。面對日益密切的國際交流,武術也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睞。被冠以“國際”“世界”等字眼的武術賽事不斷沖擊人們的眼球,這種借助大型賽事對武術進行傳播具有較好的市場化、商業(yè)化甚至產業(yè)化的開發(fā)基礎和前景。時至今日,武術國際賽事活動層出不窮,對武術的傳播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缺乏規(guī)范化的管理,過于追求其商業(yè)化價值,造成了“武術搭臺、經貿唱戲”的繁華場面。武術賽事熱熱鬧鬧的背后卻是過度的追求經貿活動,也引起眾人的諸多爭議。如果一味地圍繞如何帶動當地經濟發(fā)展,冠以“國際”“世界”等噱頭的武術賽事其目的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容易授人以柄,給人一種“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使原本武術與經貿雙向統(tǒng)一的賽事活動變成了發(fā)展當地經濟的獨角戲。為了構建武術在國際賽事上的良好形象,我們有必要對這種社會現象進行研究,以尋求武術國際賽事的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武術國際賽事機制。
1.1 武術國際賽事商業(yè)化的現狀分析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熱衷或沉醉于中國武術。利用中國武術為載體來追求或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少林武術為例,早在1991年便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是較早借助國際賽事來傳播和推廣武術的?!拔湫g搭臺,經貿唱戲”的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為少林武術、鄭州經濟、河南經濟乃至中國武術的全球營銷制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1]。武術國際賽事與其他社會公共產品一樣,從過去單純地由政府或民間組織向社會提供無償或公益性的服務,而逐漸成為一種商品[2]。由“武術搭臺”而“經濟唱戲”也成為當前舉辦武術國際賽事中比較普遍的現象。時至今天武術國際賽事活動層出不窮,各地不斷舉辦國際武術節(jié)、世界武術比賽、國際爭霸賽、國際邀請賽、世界交流賽等玲瑯滿目的武術國際賽事。通過百度、Google等平臺僅對2015年武術國際賽事進行搜索,發(fā)現所涉及的較為有影響力和關注度的武術國際賽事就多達40項(表1)??梢钥闯?,武術國際賽事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的參與和關注。
表1 2015年有重要影響力的武術國際賽事活動統(tǒng)計
續(xù)表1
1.2 武術國際賽事的特點及舉辦模式
武術國際賽事舉辦模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賽事舉辦的不同模式大體可將武術國際賽事活動分為三種:一是由最具權威的國際武術聯合會或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所批準的武術國際賽事,在賽事宣傳、組織、策劃、籌備以及比賽規(guī)則、評判方式、賽事獎勵諸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主要由政府投資,不以盈利為主。如由國際武術聯合會組織舉辦的“世界武術錦標賽”“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及洲際武術比賽等賽事。此類賽事組織成熟、經驗豐富,以提高武術運動競技水平和獲得金牌、名次為主要目的,基本上不考慮市場效益。二是以武術國際交流活動形式舉辦的武術節(jié)、演武大會、博覽會等賽事,多以特色拳種、武術之鄉(xiāng)、武術名家、武術流派或社會團體等形式開展。此類賽事社會化參與程度較高,以武術技藝展示與交流為主,為民間傳統(tǒng)武術各個拳種、流派的交流和推廣、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提供了平臺。同時采用“武術搭臺、經貿唱戲”的運作模式,給賽事承辦地帶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和關注度,提高了當地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業(yè)績和知名度[3]。如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香港國際武術節(jié)、上海國際武術博覽會、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武當國際演武大會等諸多武術國際賽事。三是以職業(yè)體育產業(yè)模式運行的國際武術商業(yè)賽事,主要是以搏擊賽事為主線的武術活動。此類活動一切圍繞吸引人們的關注,通過廣告和版權貿易等贊助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4]。這種注入現代商業(yè)理念運動的武術比賽商機無限,同時潛移默化地傳播了中國武術并獲得了社會效益,贏得了眾多武術愛好者的關注與青睞,為武術搏擊的傳播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2.1 搭建了跨文化交流平臺
武術國際傳播受到跨文化、跨區(qū)域、跨語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決定了武術文化傳播的困難和復雜性。但武術可以通過肢體的運動進行非言語傳播,不需要通過言語表達即可令外國武術受眾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避開了語言差異可能導致的交流障礙,還將交流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溝通[5]。武術國際化發(fā)展的實質也就是跨文化的傳播,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讓外國朋友通過武術這門“語言”盡可能看到一個想象之外的真實中國[6],從而表現出應有的文化自信,為武術的國際傳播產生更多的積極影響。
2.2 武術國際賽事的背后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武術國際賽事舉辦地借助賽事活動的平臺,實現了招商引資、經貿洽談等目的,通過舉辦武術國際賽事可以給承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比如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近年來更是借助武術節(jié)的東風,吸引了國內外商客在鄭州投資創(chuàng)業(yè)。第九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2012年10月21日—24日)簽約309余億元,第十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2014年10月19日—23日)簽約總額超500億元。由此可見,武術國際賽事的舉辦實現了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推動地方社會經濟進步的良性互動,將武術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勢。
2.3 武術國際賽事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
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希望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武術國際賽事也不例外,由于在武術國際賽事舉辦前后,眾多媒體對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力報道,吸引世界各國關注的目光,受到眾多武術愛好者的高度關注。可以說,通過舉辦武術國際賽事的平臺,可以提高舉辦地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3.1 武術文化傳承庸俗化
產生于中國文化場域中的武術,在面向國際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文化誤讀和障礙。作為官辦的競技武術國際賽事,努力尋求西方體育文化競賽規(guī)則,無形中迷失或失去了自我。非官方或半官方組織的民間武術國際賽事,其傳播武術技術的較多,對其理論闡釋的較少。加之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武術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不可避免地要走市場化、產業(yè)化道路,借助武術活動來開展經濟活動也無可厚非,但通過武術國際賽事的成功舉辦來炫耀經濟成果,把武術當成掙錢的媒介,把武術賽事視為掙錢的舞臺,把武術國際賽事作為獲取經濟效益的一種方式與手段,由此推動了各地爭先恐后地組織舉辦各式各樣的武術國際賽事。這種庸俗的文化價值觀,無非是曇花一現的表面經濟繁榮。
綜觀近年來舉辦的各類武術國際賽事,大多賽事如同節(jié)日,喧賓奪主者有之,假托名義者有之,本末倒置者有之,名不副實者亦有之,武術節(jié)本應彰顯的是武術,既是武術實體的展演,又是武術理論的升華,還應是對武術法理的探求[7]。
3.2 賽事設置與管理存在不合理現象
3.2.1 賽事的組織、內容、結構相似或相同,且賽事過于頻繁 比賽內容是武術賽事的主體內容,也是吸引參與者的重要資源。然而,風格迥異、內容龐雜的武術賽事給大家選擇武術比賽內容帶來了困難,常見運動員用一兩套拳械套路“打遍天下賽事”。在賽事的組織、內容、結構等方面極其相似或相同,賽事難以形成固定的品牌效益。2015年在遼寧承辦的三個武術國際賽事,即2015年遼寧首屆國際武術交流大賽、2015年遼寧葫蘆島首屆國際武術比賽和2015年第一屆沈陽國際傳統(tǒng)武術錦標賽暨首屆東北三省武術比賽,競賽內容、參賽辦法、錄取與獎勵等內容基本相同或相似。在同一年內由同一城市多次舉辦武術國際賽事,2015年在香港分別舉辦了“新獬豸杯”第十三屆國際武術節(jié)和第十屆香港國際武術比賽;2015在江蘇南京分別舉辦了首屆“大麥若葉杯”傳統(tǒng)武術國際邀請賽和首屆“中山杯”傳統(tǒng)武術國際邀請賽,競賽規(guī)程內容基本相同,甚至連報名郵箱、聯系人都相同,可見是同一套人馬舉辦了相同的賽事,僅僅是換了冠名單位和贊助商。2015年在山東煙臺、青島等地相繼舉辦了5次武術國際賽事(表1),分別為2015年首屆中國海陽國際武術節(jié)、2015年中國煙臺第二屆國際武術邀請賽、2015年(第十二屆)中國煙臺螳螂拳國際武術節(jié)、青島2015年世界休閑體育大會國際武術節(jié)及“鴻武地毯杯”第二屆中華武術跆拳道國際邀請賽。如此頻繁且大規(guī)模地舉辦武術國際賽事為哪般?這些不設門檻且名頭很大的賽事不但不能提升武術賽事形象,反而降低了武術國際賽事的品牌和美譽度。因此,要想形成獨特的武術國際賽事風格,必須繞開相同賽事、相同內容、相同規(guī)模的賽事競爭,光靠模仿是難以形成武術賽事品牌的。
3.2.2 名頭大,賽事名稱多冠以“國際”“世界”等字眼 頻繁的武術國際賽事不代表武術市場的繁榮。武術愛好者的多少能夠體現項目的受歡迎程度,然而當前大多數的武術國際賽事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賽場上的觀眾寥寥無幾,無法吸引大量的觀眾,賽事觀賞性不高,常常出現運動員比觀眾多的現象。即使屈指可數的觀眾,大多數也是與運動員相關的人員,如領隊、教練員、親屬助威團。這些動輒被冠以“國際”“世界”等字眼的國際性武術賽事,雖然體現了與國際交流、與國際接軌的愿望,但實質上大部分是為了掛個“洋”頭。這些求大、求全的賽事名稱和冠以“國際”“世界”等頭銜的幼兒園、小區(qū)、公園、地名等如出一轍。如此有“氣勢”的武術國際賽事,讓人為之眩暈,值得我們深思。
3.2.3 武術國際賽事設置門檻低,證書、獎牌滿天飛 在以武術國際交流活動形式舉辦的武術節(jié)、演武大會、博覽會等賽事中,對參賽運動員幾乎不設“門檻”,報名即可參賽,同場參賽的運動員少則兩三人多則五六人同時上場比賽,賽事越來越龐大,經常引起運動員對裁判執(zhí)裁的質疑。比賽成績證書、獎牌更是滿天飛,能參賽就能獲獎,皆大歡喜[8]。第十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武術套路單項比賽設一等獎20%、二等獎30%、三等獎50%,獲獎運動員由大會頒發(fā)獲獎證書和獎牌。凡報名參賽即可獲獎,競賽的本質就是要確定參賽者名次,對運動成績進行高低評判,應該突出參賽項目的可比性,現如今卻成了大家皆好的和諧局面。
3.3 商業(yè)化氣息濃厚
當前的大型體育賽事活動離不開運作管理,需要通過商業(yè)策劃與宣傳來實現賽事的正常運作或盈利。雖然經貿成交額逐年上升,經濟效益可觀,但這種處處充斥著商業(yè)影子的武術賽事,給人一種置身于貿易市場的感覺。商業(yè)化的武術國際賽事雖獲得既定的經濟效益,武術的審美價值、藝術品味、文化精深卻被徹底舍棄,所折射出的是武術界急功近利的心理趨勢以及地方媒體對武術文化的扭曲認識[4]。
武術賽事成為了經濟發(fā)展的工具與附庸,借“武術國際賽事”之名行“創(chuàng)造金錢”的經濟之實,用“武術賽事”的幌子來搭臺撐門面,以此來完成唱一臺發(fā)展經濟的大戲。于是,借“武術節(jié)”之名,或游山玩水,或觀光旅游,或競賽或表演,或講學或展示,或觀摩或培訓,或評級或裝神弄鬼(如2013年天山武林大會上11門派掌門人穿著奇裝異服,借助武俠小說、影視作品中虛構出來的人物進行表演的鬧劇)??傊@些五花八門的噱頭主要是以各種方式斂財[7]。可見越來越多武術國際賽事的主導是“商業(yè)”,而非“武術”本身。過度的商業(yè)化會使武術文化受損,如何實現商業(yè)化與武術文化的協調與平衡發(fā)展,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4.1 建立科學、合理的武術國際賽事標準規(guī)范和評價體系,樹立賽事權威
武術國際化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向國際社會轉移的過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廣泛認同的國際性體育文化形態(tài)為根本目標[9]。武術國際賽事作為武術良好形象的傳播載體,離不開賽事組織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調完善,規(guī)范的組織形式、嚴密的規(guī)章制度、完善的標準體系構建下的武術賽事組織標準是武術賽事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對國際武術競賽套路規(guī)則進行規(guī)范、合理的設置,是搞好比賽的基本保證。既然是國際賽事,就應該打造出普世的國際賽事“身份認同度”,對評判標準與方法、比賽項目的評判尺度等方面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在賽事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做到有憑有據,能夠讓參賽者接受并認同,以此樹立賽事權威。
4.2 以武術國際賽事為契機,對武術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的展示
借助武術國際賽事既要傳播武術技術,也要傳播武術文化,注重透過技術層面來映射、詮釋武術文化層面。借武術國際賽事的平臺,通過武術兵器展、武術研討會、專家講座、論文報告會、武術商品交易會、武術影視明星表演等各種方式來進行深層次的傳播。在傳播武術的過程中,其本質就是在傳播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推廣一種“文化的傳統(tǒng)武術”,而不是“運動的現代武術”[10]。應該強調社會、經濟、武術文化等方面價值的綜合呈現。綜合運用多渠道、多角度,使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武術愛好者更加積極主動接納并認可武術,成為中國武術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4.3 重視武術文化的傳承,正確處理武術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文化差異較為明顯,其文化識別度的區(qū)隔也較為明顯。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們在不同場域中進行相互交流時,容易出現相互誤讀與交流障礙。武術是在中華特殊地域和人文環(huán)境下產生的,是一種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的獨特的文化現象[11]。注重文化傳承,讓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更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是舉辦武術國際賽事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應樹立“標榜中國身份,彰顯文化魅力”的傳播理念,使之展現出不同于其他同類相似文化形態(tài)(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運動項目的無窮文化魅力。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由于跨文化溝通所引起的誤讀與障礙。
文化產業(yè)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新興產業(yè)之一,其產業(yè)化已經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形態(tài)[12]。在武術國際賽事的舉辦中應處理好“武術搭臺”的文化品味和“經濟唱戲”中的經濟利益的關系,使得武術文化與經濟發(fā)展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因此,“經濟唱戲”背后體現的是一種堅強的武術文化支撐。這種武術文化的傳播不應是簡單粗暴的灌輸,也不應是“搭臺”的配角。特別是隨著武術國際賽事的“遍地開花”、過多泛濫,人們逐漸失去了最初的獵奇心理后,“武術搭臺、經濟唱戲”之路必然越走越窄。
4.4 明確賽事定位,構建武術國際賽事品牌
4.4.1 注重賽事文化價值的挖掘,體現與賽事相稱的文化內涵 由于時代的不同,人們選擇傳播的文化內容也不盡相同,對外來武術文化有選擇的權利和空間,同時也有推廣和傳播本民族文化的義務和職責,這是維護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自信的途徑選擇[13]。因此,承辦武術國際賽事,應體現出與賽事相稱的文化內涵,形成賽事品牌識別度,讓參賽者對賽事的品牌有較高的認可。否則,就像2015年有重要影響力的武術國際賽事活動中部分賽事內容相同或相似,使得賽事的“復制”和“模仿”越來越多??傊?,武術賽事品牌的構建需要綜合考慮。
4.4.2 簡單、規(guī)范的競賽內容是賽事品牌推廣的關鍵 “大道至簡”,簡單統(tǒng)一比復雜多樣的文化事物更容易被人接受并形成深入的認知。中國武術在對外推廣之中,其內容龐雜且文化多元的顯著特征是制約其海外傳播的重要原因。內容廣泛、賽事多樣的競賽難以形成獨特的武術文化品牌,武術文化品牌在于它的文化獨特性、內容代表性和風格鮮明性,并非是用賽事內容的多寡來衡量,重質量而非數量。否則,看似豐富多樣、內容紛繁的比賽給人一種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印象。特別是某一武術拳種的賽事,更應圍繞著這一拳種的主題來進行,不是將更多拳種進行大雜燴的比賽。這樣有利于避免賽事的組織、內容都相似或相同的問題。作為武術國際賽事不但在規(guī)模、賽事內容等方面要相對規(guī)范,其賽事間隔也應相對固定。
然而,有些武術國際賽事在短期內的重復性舉辦(如2015年僅遼寧就舉辦了三次武術國際賽事,在山東青島、煙臺舉辦了五次武術國際賽事),談何品牌的構建?因此,應制定相對固定的國際賽事管理模式,在賽事內容、組織、賽制周期等方面給予規(guī)范。根據不同賽事特征,應進行有針對性的策劃和運作。如在內容繁雜、項目眾多的武術拳種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拳種進行武術國際賽事改革,探究市場化、產業(yè)化的運行機制。對在國內外發(fā)展較好并具有廣闊市場的拳種給予優(yōu)先發(fā)展,如太極拳、少林拳、詠春拳等?;蛞灾奈湫g之鄉(xiāng)、武術名家故里、武術流派發(fā)源地等在國內外具有堅實基礎和影響力的知名武術城市組織策劃優(yōu)秀單項拳種的武術國際賽事。以此積極推動文化發(fā)展繁榮,不斷提升舉辦地的城市軟實力和文化生活水平。
武術國際賽事為武術的國際化發(fā)展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臺,搭起了國內外武術密切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在市場經濟下,武術與經濟是不可分割的,但武術是主體、經濟是手段。雖然眾多的商業(yè)活動促進了武術的國際化發(fā)展,但是這些眼花繚亂、紛紜復雜的商業(yè)運作手段也容易造成武術國際賽事品牌的模糊??梢哉f武術國際賽事的商業(yè)化運作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在其間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和契合點,值得我們進行選擇和取舍。特別是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呈現出從經濟領域向文化領域的轉變。武術國際賽事加快走向世界的腳步要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的推廣。在追求商業(yè)價值時,也應更多地考慮武術的社會效益與文化效益,從而提升武術國際賽事的普適度、美譽度和知名度,同時也啟發(fā)我們思考未來的武術國際賽事如何更好地發(fā)展下去。
[1]王林.武術傳播論綱[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4.
[2]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73-94.
[3]方國清,王潤,駱紅斌.武術傳播:講述“中國故事”的“世界語言”——一項關于國家形象的理論建構[J].浙江體育科學,2011,33(1):93-97.
[4]郭玉成.武術商業(yè)化傳播的文化定位[J].搏擊·武術科學,2008(2):1-5.
[5]郭玉成.中國武術與國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
[6]蔡仲林,劉軼.中國武術賽事現狀與路徑走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24(6):359-542.
[7]翁心誠.熱鬧的武術節(jié)與干癟的武術[J].精武,2010(1):39-41.
[8]柯偉.香港武術節(jié)賽事的優(yōu)勢與劣勢[J].菏澤學院學報,2012,34(5):78-81.
[9]徐向東.東西方體育文化價值觀融合下的武術國際化發(fā)展[J].體育學刊,2015,22(2):32-35.
[10]王崗.中國武術技術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64.
[11]唐芒果,蔡仲林.傳統(tǒng)武術賽事文化識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5):35-38.
[12]李武緒,閆民.中西體育比較下武術文化特征及傳播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2014(12):15-17.
[13]彭金城.草原絲綢之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75.
責任編輯:郭長壽
International Com petitions ofW 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 ercial Culture
ZHENG Ji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Holding large-scale competitions isone of themost im portantways ofWushumodern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Wushu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international Wushu com petitions,the author uses literature reviews,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o study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Wushu com petitions.Som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spec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Wushu events,paying attention to theW ushu culture heritage,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W ushu culture and econom y correctly and constructing the brand of international Wushu competitions and so on,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levantdepartmentsholding the internationalWushu events to develop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brand competitions.
Wushu;game;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G852
A
1004-0560(2016)06-0134-06
2016-11-09;
2016-12-07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青年英才培養(yǎng)工程”資助項目(QNYC20140205)階段性成果;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2016年度課題(WSH2016D014)階段性成果。
鄭 ?。?980—),男,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