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青,杜 江
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初探
梁 青1,杜 江2
(1.東北大學體育部,遼寧沈陽110179;2.沈陽體育學院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遼寧沈陽110102)
以青少年運動員為例,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等方法探討群體規(guī)范對體育團隊認同的影響,嘗試探索團隊認同的前因變量問題,為青少年體育團隊認同的構建提供借鑒意義。運用SPSS和Amos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開展研究。研究表明: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正向影響顯著,群體規(guī)范是體育團隊認同形成的重要前因變量之一,應充分關注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的正向影響作用;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的影響因素包括從眾路徑、利益聯盟以及團隊內規(guī)范(按影響程度排序);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認同的影響因素包括認同影響因素、認同過程以及認同危機(按影響程度排序)。
群體規(guī)范;團隊認同;青少年;運動員
群體規(guī)范指群體成員必須遵守的群體所確立的評價、思想和行為的標準,是群體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方式的總和,它是群體成員共有的行為模式,即行為準則和標準[1]。與此同時,相關理論研究將團隊認同定義為“團隊成員對其團隊身份的歸屬感或者是感知到的和團隊身份的一致性”[2]。團隊認同將使得該社會身份所包含的目標、規(guī)范和價值觀等方面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3]。通過文獻的比較,筆者發(fā)現在對團隊認同的前因變量研究中,較少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及群體規(guī)范,即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的影響作用相關研究較為鮮見。由此,筆者提出“將群體認同作為團隊認同的一個前因變量是否具有可行性與科學性”的疑問。
青少年體育團隊是由技能趨同型的運動員組成的正式群體,以共同的訓練目標和比賽目標為基礎,以科學訓練、競技比賽為團隊行為內容,并要求其能夠相互協作且愿意相互承擔責任。在青少年體育團隊中,團隊成員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團隊關系優(yōu)良會形成良好的團隊認同;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團隊關系,便不能形成良好的團隊認同,團隊沖突就可能出現。近年來,諸如馬家軍團隊沖突、跳水隊團隊沖突,以及短道速滑運動員王濛與領隊沖突等事件先后發(fā)生并曝光,媒體與社會更多關注的是為什么會產生如此沖突,沖突當事人所在的群體難道沒有相應的規(guī)范與要求嗎?如此疑問使得群體規(guī)范與體育團隊認同之間的關系問題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如何能形成良好的體育團隊認同?體育團隊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體育團隊認同與群體之間的影響關系如何?這些問題成為研究的切入點,為此,將研究焦點定位于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的影響。
1.1 文獻資料法
對該領域核心問題進行了中外文獻的分類查詢工作,就“團隊認同”“群體規(guī)范”進行深入研究,再次對Sport-DISCUS、中國期刊網等中外科研文獻的數據庫進行了分類查詢,獲得了110多篇有價值的研究文獻,為量表的修訂及相關研究打下基礎。
1.2 問卷調查法
1.2.1 量表的修訂 由于相關研究所形成的量表沒有針對青少年運動員以及體育團隊的特點與研究需求,故本研究進行量表修訂工作。經過系統性的分析與論證,《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與團隊認同量表》修訂經過文獻綜述、深度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收集、借鑒相關量表題項,以及項目歸類、匯總與整理等幾個步驟,采用分類修訂項原則、總體設計與特殊問題專門模塊修訂相結合的方法,收集而形成了由45個條目組成的初始量表。之后,請青少年運動員代表對初始量表進行評定,就量表內容與青少年運動員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及量表的可讀性進行修改;再請專家對項目的適當性和量表的科學性進行評定。進一步修改初始量表,得到由40條目組成的預試量表。為保證量表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通過兩輪專家咨詢對《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與團隊認同量表》進行判斷與分析,最終保留并修訂成包括30個題項的正式量表。
1.2.2 問卷檢驗 首先采用兩輪專家測量法檢驗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即信效度檢驗。其次形成調查問卷,在沈陽市業(yè)余體校中隨機選取青少年運動員作為測試對象,同樣采用同測法,經過兩輪測試,確保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3 抽樣 采用非隨機抽樣中的便利抽樣方法。首先按照國內大的區(qū)域選取省、市作為調查對象,其次在所選擇的省市中分層選取調查業(yè)余體校,最后抽取具有代表性作用的業(yè)余體校作為研究對象。1.2.4 調查對象 問卷調查采用紙質問卷現場調查與電子版問卷網絡調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2015年12月,完成對沈陽(有效樣本為70)、西安(91)、武漢(89)、北京(119)、上海(266)、長春(62)、阜陽(85)、常州(121)、榆林(29)、濟南(108)、昆明(127)、肇慶(129)、太原(228)、石家莊(72)、福建南安(122)等15個業(yè)余體校青少年運動員的調查工作,共發(fā)放問卷2 282份,回收有效問卷1 718份。
以上15個地區(qū)有效樣本數量1 718個,平均年齡約18歲,男943人,女775人。從專項分布上看,田徑隊員最多,149人,占總人數8.6%;其他項目中,舉重111人,跆拳道106人,拳擊115人,還包括籃球、武術、散打、擊劍、自行車、羽毛球、賽艇等50余個項目。從運動等級看,二級或以下最多,1 261人,占73.4%;一級368人,占21.4%;健將僅89人,占5.2%。
1.3 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和Amos軟件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通過因素分析方法對問卷的信度、效度進行檢驗;采用回歸分析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討論、研究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的影響。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為體現測驗結果的一致性或穩(wěn)定性,采用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估計方法,采用SPSS 17.0研究數據的內部一致性,對《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與團隊認同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量表的信度系數α=0.643,量表的因素分析發(fā)現,經由主成分萃取法,以特征值大于1為提取因素的標準并采用正交轉軸,可以提取出兩個主要因素,分別定義為團隊認同維度和群體規(guī)范維度,前者可以解釋34.294%的變異量,后者可以解釋27.452%的變異量,聯合解釋變異量為61.8%(KMO=0.668,P=0.000)。
在此基礎上,以群體規(guī)范維度和團隊認同維度為出發(fā)點,對量表中條目進行具體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轉,以特征值大于1為提取因素的標準抽取6個因素,條目聚合的因素與原構想結構一致,并對兩個維度的6個因素進行實地測查(表1)。
在群體規(guī)范變量方面,通過群體規(guī)范量表的因素分析,發(fā)現本維度可以解釋78.492%的變異量,超過60%的標準,說明該維度的結構效度較高。經由主成分萃取法,以特征值大于1為提取因素的標準并采用正交轉軸,全部15個顯變量共計提取3個因素:因素1“團隊內規(guī)范”;因素2“群體從眾路徑”;因素3“群體利益聯盟”。在團隊認同變量方面,團隊認同量表的因素分析發(fā)現,本維度可以解釋76.335%的變異量,超過60%的標準,說明該維度的結構效度較高。經由主成分萃取法,以特征值大于1為提取因素的標準并采用正交轉軸,全部15個顯變量共計提取3個因素:因素1“團隊認同過程”;因素2“團隊認同影響因素”;因素3“團隊認同危機”。
表1 各分量表的題項及信度系數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體育團隊認同維度主要包括團隊認同影響因素、認同危機與認同過程3個因素;群體規(guī)范維度主要包括從眾路徑、團隊內規(guī)范與利益聯盟3個因素。
2.2 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2.2.1 信度檢驗 主要通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結構,即用Cronbachα系數值來判斷量表各因子的結構信度。本研究中,群體規(guī)范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734,團隊認同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727,總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713,均大于0.7的標準,并且所有的t值均具有較強統計顯著性。
2.2.2 效度檢驗 《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與團隊認同量表》主要通過文獻分析、訪談、開放式問卷、題項歸類整理等途徑修訂而成,并通過兩輪專家咨詢,以定量分析的手法刪除了不合適的條目,并反復修改最終修訂。因此,《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與團隊認同量表》從題項內容的合理性來判斷,其內容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和收斂效度檢驗兩個量表的結構效度。根據相關研究觀點,評價收斂效度的標準主要通過所有標準化的因子荷載大于0.5,并達到顯著水平;組合信度大于要求0.7;變異抽取量超過0.5。在群體規(guī)范維度,因素1團隊內規(guī)范所對應5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59,AVE值為0.526,組合信度為0.841;因素2從眾路徑所對應5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88,AVE值為0.513,組合信度為0.799;因素3利益聯盟所對應5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643,AVE值為0.576,組合信度為0.852。在團隊認同維度,因素1認同過程所對應5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68,AVE值為0.528,組合信度為0.870;因素2影響因素所對應5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640,AVE值為0.667,組合信度為0.886;因素3認同危機所對應5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634,AVE值為0.645,組合信度為0.813。以上表明群體規(guī)范量表與團隊認同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
2.3 結構方程模型構建與檢驗
有關國外規(guī)范與認同之間相互建構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鋪墊。溫特所提出的建構主義對規(guī)范的形成、演變與建構認同的過程做了比較簡明的且連貫一致的分析,并且形成獨立體系[4]。奧努弗研究強調規(guī)則塑造認同、行為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5]。芬尼莫爾與斯金克提出“戰(zhàn)略性社會建構”,認為它是國家內化規(guī)范、形成與其他國家類似認同的過程,并進一步提出規(guī)范所涉及的合法性、遵從性和自尊感3個要素。在此基礎上,研究認為規(guī)范觀念、將其內化為認同,從而使得規(guī)范成為一種社會事實,甚至還涉及了“強制”對于認同塑造的作用[6]。在此基礎上,從體育視角展開規(guī)范對認同的影響研究,提出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顯著的假設,并進一步將理論模型設計方向聚焦為群體規(guī)范對體育團隊認同的影響,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建立、估計和檢驗因果關系模型。
2.3.1 預設結構 模型及其檢驗根據本研究所提出假設,嘗試構建出“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的預設結構方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預設結構方程模型
對結構模型進行檢驗首先進行是否違反模型辨認的檢驗。模型的基本適配指標都達到檢驗評價項目標準要求。
在以上基礎上,對預設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適配度檢驗。絕對適配指數、增值適配度指數兩類擬合指標符合模型構建要求,表明本研究構建的預設結構方程模型與實際數據擬合情況良好(表2)。
表2 預設結構方程模型整體適配度檢驗匯總
2.3.2 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根據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圖2),研究假設檢驗結果為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顯著,由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結果可看出,標準回歸路徑影響系數為0.51,并在0.001水平上達到顯著,因而所提出假設得到驗證。表明青少年運動員對群體規(guī)范認同度越高,則形成的團隊認同度越高。
圖2 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結構方程模型
從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臨界比率值以及標準化路徑系數估計上看,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正向影響顯著(表3)。
表3 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及假設檢驗結果
從樣本總體模型擬合結果看,本研究所提出的主要假設得以驗證。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所設計的團隊內規(guī)范(路徑系數為0.41)、從眾路徑(0.84)以及利益聯盟(0.75)是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的影響因素;認同危機(路徑系數為0.21)、影響因素(0.85)以及認同過程(0.83)也是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認同的影響因素。
3.1 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影響顯著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正向影響顯著。探索性因素分析所確定3個因素(團隊內規(guī)范、從眾路徑以及利益聯盟)對群體規(guī)范產生不同程度的正向顯著影響。即可通過對團隊內規(guī)范、從眾路徑以及利益聯盟3個因素的測量以研究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的影響。
根據相關文獻的研究,團隊認同的前因變量主要包括團隊的屬性、行為和態(tài)度[7]。本研究所探索的群體規(guī)范3個因素(團隊內規(guī)范、從眾路徑以及利益聯盟),可以用來主要觀測團隊的屬性、行為以及態(tài)度。
Tajfel認為團隊關系的自然屬性(地位、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合法性)影響其團隊認同,而團隊內規(guī)范可主要解釋青少年運動員群體的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以及合法性問題。Ashforth和Mael認為組織中的社會認同的前因變量包括團隊差異顯著性與團隊構成因素[8]。與此同時,群體規(guī)范的形成是通過成員暗示、模仿、同化、從眾、內化后逐步形成,可見從眾對于群體規(guī)范的形成作用非常大。為此,群體從眾路徑可主要解釋青少年運動員通過對照本團隊與對照團隊的價值觀的差異,而形成團隊差異,并進一步通過競爭加強外部團隊顯著性。群體利益聯盟可主要解釋青少年運動員相似性、人際關系、親密程度、喜好、共享目標或者威脅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團隊構成因素。
總體上本研究從團隊內規(guī)范、從眾路徑以及利益聯盟3個因素來測量群體規(guī)范變量,并作為前因變量探討其對團隊認同的影響,并驗證假設。從影響程度來看,群體規(guī)范受從眾路徑的影響最大,利益聯盟次之,受團隊內規(guī)范的影響相對較小。為此,在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的構建過程中,應將關注程度按照從眾路徑、利益聯盟以及團隊內規(guī)范排序。
3.2 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認同優(yōu)化
研究結果顯示:探索性因素分析所確立的3個因素(團隊認同危機、認同過程以及認同影響因素)對團隊認同產生不同程度的正向顯著影響。表明3個因素是影響團隊認同的主要因素,是團隊認同優(yōu)化應主要關注的問題。
Cheney提出團隊認同形成包括成員資格、忠誠、相似性3個維度[9],Ellemers認為團隊認同包括自我分類、團隊自尊、團隊承諾3個維度[10]。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以團隊認同危機、認同過程以及認同影響因素3個方面作為團隊認同的觀測變量。
相關研究表明雖然多樣的團隊成員可為團隊提供多樣的信息與資源,但成員間的差異也有可能造成成員之間溝通的障礙,甚至產生人際偏見[11]。由此,團隊認同危機不可避免。團隊認同可充當連接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橋梁(Ellemers[12]),團隊成員進入團隊后,就會將團隊身份納入自我概念;進而將團隊利益、目標作為團隊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團隊成員內化為個人自我定義的部分(Ashforth等[13])。因此,團隊認同過程對團隊認同的產生至關重要。認同理論研究認為認同構念主要包含認知、情感和評價(或行為)。而本研究團隊認同因素中所包含的認知、懲罰、成績以及社會期望等方面,可主要反映出影響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認同的狀況。
總體上,從團隊認同危機、認同過程以及認同影響因素3個方面來測量團隊認同變量,并皆表現為對團隊認同的顯著正向影響。從影響程度來看,團隊認同受認同影響因素的影響最大,認同過程次之,受團隊認同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為此,在在青少年運動員體育團隊建設的過程中,應將關注程度按照認同影響因素、認同危機以及團隊認同危機排序。
1)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對團隊認同正向影響顯著,群體規(guī)范是體育團隊認同形成的重要前因變量之一,應對青少年運動員形成良好的群體規(guī)范充分重視,并充分關注其在體育團隊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2)青少年運動員群體規(guī)范的影響因素包括從眾路徑、利益聯盟以及團隊內規(guī)范。按照影響程度大小,研究認為:首先應重視群體從眾路徑的構建,進一步弱化團隊的成績地位,培養(yǎng)團隊科學、合理、可持續(xù)的成績價值理念。其次在團隊內部合理分配利益關系。對運動員個體利益、團隊利益、教練、領導、國家利益進行綜合考慮,避免利益整合而形成群體利益聯盟。最終樹立良好的團隊內規(guī)范,繼而樹立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3)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認同的影響因素包括認同影響因素、認同過程以及認同危機。從影響程度來看,研究認為:首先,應對認同影響因素予以充分的關注。運動成績、社會期望、嚴厲的處罰、運動員自身的認知等對青少年運動員團隊認同的產生形成較大的影響。應逐漸、適度削弱運動成績、社會期望兩個方面的外界反作用,給青少年運動員減少并釋放壓力。其次,形成良好的團隊認同過程。嚴格加強教練員的思想教育,嚴肅、認真地規(guī)范其日常、訓練、比賽等行為。最后,最大限度地避免團隊認同危機的產生。
[1]馬向真.群體規(guī)范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08(4):110.
[2]任榮.組織認同、團隊認同對合作研發(fā)績效的影響[J].經濟管理,2011(12):84-85.
[3]王璐,高鵬.職業(yè)認同、團隊認同對員工建言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1):129-130.
[4]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8-143,451.
[5]尼古拉斯·奧努弗.建構主義:應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8.
[6]馬莎·芬尼莫爾,凱瑟琳·斯金克:國際規(guī)范的動力與政治變革[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05-306.
[7]湯超穎,劉洋,王天輝.科研團隊魅力型領導、團隊認同和創(chuàng)造性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10):155-156.
[8]Ashforth BE and Mael F.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1):20-39.
[9]欒琨,謝小云.國外團隊認同研究進展與展望[J].國外經濟與管理,2014(4):58-60.
[10]湯超穎.團隊認同管理研究現狀[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3(3):16-18.
[11]Liang J,Farh C IC,Farh JL.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promotive and prohibitive voice:A two waves examin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1):71-92.
[12]Ellemers N,Kortekaas P,Ouwerkerk JW.Self-categorisation,commitment to the group and group self-esteem as related but distinct sapects of social ident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ty,1999,29(2):371-389.
[13]Ashforth BE,Harrison SH,Corley KG.Identification in organiazations:An examination of four fundamental ques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3):325-374.
責任編輯:郭長壽
Influence of Group Criterion on Youth Athletes’Team Identity
LIANG Qing1,DU Jiang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Northeas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79,Liaoning,China;2.Research Centre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Focusing on young athletes,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group criterion on sports team identity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antecedent problem of team identit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sports team identification.Th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literaturematerial,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methods.Besides,it analyzes relevant data w ith software SPSS17.0 and Amos.It is also carried out through themethods of analyzing factor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earch shows that group criterion of young athletes has a dramatic influence on team identity.Group criterion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antecedents to the formation of sports team identity.Team norm s,conform ity path aswell as the interest alliance are the threemain aspects which have an effect on the factors of the youth group criterion.That is to say,ful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ffects of adolescentathletes in the course of team building.What’smore,the threemain aspects affecting the adolescent athletes’team identity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m identification,the recognition process and the crisis of group identity.
group criterion;team identity;youth;athlete
G804.86
A
1004-0560(2016)06-0054-05
2016-10-13;
2016-11-24
梁 青(1965—),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