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森
〔摘要〕從歷史的角度看,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本質發(fā)生了從“以宗主為本”、“以君主為本”到“以資為本”再到“以人為本”的歷史演進。圍繞社會核心價值觀本質的演進,社會核心價值觀及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相應發(fā)生了變化。在考察這種歷史演進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其構建思路,希冀對當前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價值觀;社會形態(tài);社會主義;共享發(fā)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3-0089-10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復興,更為根本的是文化的復興。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的本質和靈魂,以寬廣的歷史視野去考察、反思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演進,從中找出核心價值觀發(fā)展變化的順逆之道,順而治之而非逆而行之,對今天處在偉大復興歷史關口的中華民族來說,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一
研究社會核心價值觀,遇到的首要問題是社會的分類。如何對社會進行正確的分類,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重要內容。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社會形式(Gesellschaftsform)概念的出現早于社會形態(tài)(Gesellschaftsformation)的概念。馬克思恩格斯首次使用社會形式的概念,是在1845年寫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①一文中。在接下來的1846年,馬克思在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的信中,批駁蒲魯東《貧困的哲學》時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薄叭藗儾荒茏杂蛇x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梢姡a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chuàng)立的社會形式。”“人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已經獲得的東西,然而這并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在其中獲得一定生產力的那種社會形式。恰恰相反。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薄?〕
馬克思第一次使用社會形態(tài)概念,是受英國農業(yè)化學家J·F·W·約翰斯頓“地質形態(tài)”概念的影響。在1851年寫作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在論述革命危機時代,人們總是借助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來達到他們的革命目的時使用了社會形態(tài)概念①。之后,在1857年10月—1858年5月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草稿時,馬克思再次使用“社會形態(tài)”概念。到1859年1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更是對社會形態(tài)作了系統(tǒng)的理論表述:“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fā)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chuàng)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tài)而告終。”〔3〕
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是在用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提出并發(fā)展其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概括地說,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第一,社會形態(tài)主要是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縱向上來說的,是指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傮w上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從低級社會形態(tài)向高級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自然的、歷史的過程。
①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并創(chuàng)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自己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zhàn)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但是,新的社會形態(tài)一形成,遠古的巨人連同一切復活的羅馬古董——所有這些布魯土斯、格拉古們、普卜利科拉們、護民官們、元老們以及凱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見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669-670頁) 第二,從經濟縱向發(fā)展的視角看,即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縱向發(fā)展的視角上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大體說來,可以劃分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Feudal)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當然,對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不一定以單純的經濟視角來劃分,但是,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是社會形態(tài)的主要標志,也是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主要內容和根本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概念和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換使用。
第三,對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來進行不同的劃分。從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發(fā)展程度的視角看,可以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社會和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三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
二
在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指導下,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理論分析,可以發(fā)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剩余勞動表現為利潤;在封建制度下,剩余勞動表現為地租;在奴隸制下,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在形式上無法區(qū)分,都表現為為主人的無償勞動。所以,馬克思說:‘使各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區(qū)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形式?!薄?〕另一方面,從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上看,“在奴隸社會中,奴隸和生產資料一起作為主人的財產而存在;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徹底分離,成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雇傭奴隸;封建社會的勞動者則仍然占有或多或少的生產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封建地主對勞動者的剝削除了通過掌握土地所有權獲得地租之外,還必須借助超經濟強制和人身依附關系”?!?〕因此說,等級所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是封建生產方式中最本質的東西。建立在等級所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基礎之上的封建社會,其社會核心價值觀必須體現這兩大特征。
以中國封建社會為例。
中國的封建社會可分為封建領主社會(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和封建地主社會(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之前)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社會核心價值觀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表現出因循但遞進的發(fā)展特征。
任何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都有一個原生點,這個原生點就是“能生長成大樹的種子價值觀”〔5〕,亦即價值本質。中國封建領主社會價值觀的本質是“以宗主為本”,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是圍繞著如何為宗主的利益服務而進行制度設計和宣化教育的,最終形成控制整個社會運行的龐大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
西周封建領主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在《周禮》這部著作中?!吨芏Y》中的“禮”不僅包括儀式、禮節(jié),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同時也是一種基本價值準則、一種行為規(guī)范、一種制度。如果說,宗法制和封建制的結合是周朝的“立國之基”的話,那么,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禮”則是周朝的“治國之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后來人們把周朝的治國理念稱為“禮治”思想,并把他與“法治”相對應。實際上,西周的“禮”是調節(jié)貴族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的規(guī)范,而“刑”則是用來調節(jié)貴族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梢?,西周的禮治之中是包含法治思想在內的,是禮治與法治的結合體,其核心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制度。
那么,西周的“禮”包括哪些核心內容呢?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把其概括為:親親、尊尊、賢賢、男女之別。在以周天子(宗主)家族利益為價值原生點上成長起來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即“尊尊、親親、賢賢和男女有別”,又被“周禮”這一總概念所統(tǒng)攝。在這些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下,周朝出現家國一統(tǒng)、王天下局面。王國維指出:“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異姓之勢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術,而自國以至天下合為一家。有卿、大夫不世之制,而賢才得以進。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別嚴。且異姓之國,非宗法之所能統(tǒng)者,以婚媾甥舅之誼通之。于是天下之國,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諸國之間亦皆有兄弟甥舅之親,周人一統(tǒng)之策實存于是?!薄?〕
西周之后,隨著周平王的東遷,中國社會進入“禮樂崩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是一個利益格局大調整、政治權力再劃分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從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歷史局面。這一局面在為中國封建地主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思想營養(yǎng)的同時,也為中國封建地主社會核心價值觀廣布流傳提供了絕佳的時機和廣闊的思想空間。“百家爭鳴”的結果,是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地主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而內涵在儒家思想之中的價值觀,也逐步上升為封建地主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封建地主社會價值觀的原生點是“以君主為本”,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的利益導向和價值觀設計都是為君主服務的。儒家的學說,強調等級觀念,強調禮治,強調“三綱五?!?,把本來屬于家庭倫理范疇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國家上層意識形態(tài),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三綱五?!?,說到底,“五常”之中只有一常,那就是“仁”;“三綱”之中只有一綱,那就是“君為臣綱”。一言以蔽之,中國封建地主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就是“以君為本”。
與中國封建社會相比,西歐中世紀的封建主義社會只是走到了相當于中國封建領主社會階段,因為沒有系統(tǒng)的像儒家學說一樣的價值體系的支撐,因此沒有能夠向封建社會更高階段的躍升。而這卻恰恰為資本主義在西歐發(fā)軔提供了歷史性機遇。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大約出現在明中期,但是遲遲未能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中國處在經濟與文化博弈中的時候,西歐的資本主義已經悄然上路了。
三
資本主義是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是封建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tài)的資本主義,是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并用以剝削雇傭勞動、榨取剩余價值的社會制度。在這一社會制度中,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其社會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的價值本質是“以資為本”?!?9世紀50-6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開始了對于資本主義本質理解的最后一個探索階段,即馬克思在第三次經濟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并數易其稿最終完成《資本論》(第一卷)的過程。我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本質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科學剖析?!薄?〕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剖析,簡單地說,可以用如下資本流通的公式來說明:G-W-G′(G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G′代表增值的貨幣,G′=G+△G)。該公式體現了資本的本質在于通過榨取剩余價值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適用于各類資本的運動,所以也叫資本總公式。由此可見,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本主義的本質則是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資本家可以無償占有和剝削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制度體系來保證資本增殖最大化的順利實現,其實質在經濟層面上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在政治層面上是資本家對工人的統(tǒng)治,在文化層面上是資本家對工人的愚弄,在生態(tài)層面上是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用一句話來概括:資本主義是被資本綁架了的社會,其發(fā)展和前進的動力源是資本增殖的欲望。在這里,資本家只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只有作為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才受到尊敬。作為資本的人格化,他同貨幣儲藏者一樣,具有絕對的致富欲。但是,在貨幣儲藏者那里,這表現為個人的狂熱的事情,在資本家的那里卻表現為社會機制的作用,而資本家不過是這個社會機制中的一個主動輪罷了”。〔8〕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以資為本”,那么,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必然圍繞“以資為本”進行建構。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是為資本增殖服務的。資本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其實就是“以資為本”的價值本質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具體展開。
第一,“以資為本”在經濟層面上表現就是“資本增殖最大化”,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基礎的核心價值觀。從理論上說,“資本增殖最大化”的要求是:純粹的私有制、純粹的市場經濟,資本家與工人階級之間絕對的貧富分化。但是在實踐上,純粹的私有制和純粹的市場經濟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百Y本增殖最大化”理論要求和實踐約束之間的差異性,為資本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本質和表象的分離創(chuàng)造了空間。
“資本增殖最大化”衍生價值之一:私有化,即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資本增殖最大化”要求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私有制。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以資本剝削雇傭勞動力為特征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也強調,在生產工具不受政府控制的情況下,即在私有制條件下,將能最大化經濟的生產力,實現資本增殖的最大化。因此,資本主義國家都以法規(guī)制度來確立和保護私人財產,尤其是對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
“資本增殖最大化”衍生價值之二:“自由”,即自由主義之自由。為了實現資本增殖最大化,資本需要統(tǒng)一的自由的市場,貿易自由,生產自由,以及以最低價格購買勞動力的自由等等。這種自由,一方面使得資本主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另一方面則是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造成人與人之間日益尖銳的不平等。當自由成為通往不平等的道路、成為人的異化肇始的時候,這種自由就必然是異化的自由。
第二,“以資為本”在政治層面上的表現是:資產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一個“以資為本”的社會里,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地位就成為理所當然的邏輯結論。而在實踐中,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維護?在工人階級日益覺醒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采用代議制、選舉制等一系列措施,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應該指出,資本主義在政治制度上的民主化,是歷史上的巨大進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化的歷史實踐也為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
第三,“以資為本”在文化層面的表現是:拜金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為了占領道義的制高點,資產階級文化披上了理性主義的外衣,并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文化產品;而當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之后,以非理性主義為標志的物質化墮落,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理想的沒落,拜金主義已經赤裸裸地展現出來;隨著資本主義邏輯在全球取得霸權,資本主義國內階級矛盾向第三世界國家轉嫁,拜金主義更是墮落成“寡廉鮮恥”的“消費主義”。在消費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只考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不管它是無聊還是有害;資本主義無視‘無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使它是必需的”?!?〕這種墮落,一方面標志著資本主義文化已發(fā)展到“由盈轉虧”的界點,另一方面,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崛起吹響了號角。
四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是指廣大的人民群眾,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而進行制度設計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薄?0〕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生點,那么,在此原生點上可以生發(fā)成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的“硬問題”。從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上看,我們對這一重點和難點問題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這一深化過程,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從片面地追求計劃經濟——到片面地追求公有制——再到追求公有制為主體、共同富裕雙價值目標——再到科學發(fā)展觀中“以人為本”社會主義價值本質的提出,歷經近百年的歷史??茖W發(fā)展觀的出發(fā)點是經濟問題,但是在經濟發(fā)展的價值導向上,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本質被發(fā)掘出來。社會主義價值本質不是在文化領域,而是在經濟建設領域被發(fā)掘出來,再次向人們證明:真理來自于實踐。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的主線。人要如何才能實現解放?從價值觀建設的角度看,人的解放必須首先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之后,如何通過“以人為本”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呢?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解放首先是經濟的解放,在經濟解放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解放。在經濟解放和社會解放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是人的解放的途徑和步驟。那么,如何實現人的經濟解放?經濟解放就是克服“異化勞動”,而克服“異化勞動”就必須首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產生社會主義第一個核心價值觀——平等,所有制意義上的平等。按照這一價值要求,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也就是說,要對所有權和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實行強制性干涉,實行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制——即公有制,消滅不平等得以產生的所有制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在公有制的條件下,無產階級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并在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實現人的社會解放,為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由此可以看出,發(fā)展是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主題。發(fā)展在社會主義階段主題地位的確立,決定了“共享與和諧”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說共享的問題。既然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的主題,那么,發(fā)展必然牽涉到發(fā)展的成果問題。在“以人為本”的價值本質規(guī)定下,在平等價值觀的制約下,發(fā)展的成果只有做到“共享”才能符合“以人為本”的本質規(guī)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包括“共享”在內的五大發(fā)展理念作為實現“十三五”目標的思想指引,目的在于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另一方面,發(fā)展還必須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如何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上,產生了社會主義的另一個核心價值觀——和諧。由此,我們推論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核心價值觀為“平等、共享、和諧”,貫穿于這三大價值觀之中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本質,其最終價值目標指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中也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是在“以人為本”價值本質的指引下,通過平等、共享、和諧的價值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即人的解放的過程。
需要強調的是,“平等共享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核心價值觀之外,還有一個龐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tǒng)。比如,人們會說,為什么沒有自由?其實,自由是平等的前提,沒有自由就談不上平等,而平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有人會問,為什么沒有公正?其實,平等+共享≥公正;也有人說,為什么沒有民主,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其實政治領域的平等共享就是公正,就是民主。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從“以人為本”的價值本質和“平等共享和諧”的核心價值觀中推演出來。
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當前,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包含哪些內容還沒有定論。大多數的研究者是用概括和凝練的辦法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這種‘公選式的提煉,言之者越是字斟句酌,真誠而自信,就越是表現出人們在核心價值的理解上存在著標準多元、層次不一、取舍失度,從而更加陷入莫衷一是、難以決斷的尷尬局面”。〔11〕
我們認為:在“以人為本”價值本質的規(guī)定下,平等共享和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結合,具體化為“共同富?!钡膬r值觀;平等共享和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相結合,具體化為“人民民主”;平等共享和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具體化為“繁榮和諧”。而從人的解放的角度看,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繁榮和諧都是屬于人的社會解放的內容,是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和奠定基礎的。因此,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繁榮和諧三大價值觀的最終價值指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推演到這里,我們就不可避免地面對如下問題:我們依靠理論演繹出的“平等、共享、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繁榮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們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闡述的“三倡導一培育”,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我們認為,這兩種表述之間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這種本質上的一致性首先突出表現在都體現了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本質。也就是說,這兩種表述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即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的,是服從和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要出發(fā)的,從而區(qū)別于封建社會的“以君為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以資為本”。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同意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本質決定內涵,但本質不是內涵。這是無須多做解釋的。
其次,這兩種表述之間的一致性還表現在價值目標的最終指向上,都最終指向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的解放的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主線。從一定意義上說,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人的解放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前提,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人的解放的價值目標,因而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價值目標。
盡管如此,兩種表述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是由于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引起的。我們采用的是演繹推理法,而“三倡導”提法是采取歸納概括法。這兩種方法之間,嚴格地說,各有優(yōu)劣。演繹法富于邏輯而薄于實證,歸納法來源于實踐卻容易導致莫衷一是。正是從總結歷史經驗的角度,從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角度,從邊干邊學、在干中學的角度,我們黨提出“三倡導一培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針。在這里,我們同樣要強調的是,我們不同意把“三倡導”的內容直接等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做法。不管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是多么的美好,都不能改變中央通過“倡導”而達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zhàn)略部署。把“倡導”的內容簡單地等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的做法,是一種推卸“培育”責任的做法。是政治上的不清醒和實踐上的不作為。
另一個不同在于,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部署是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的,這種部署的好處在于可以充分調動各方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側重于實踐動員;而我們的論述,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進行的,側重于人的需要的層級結構、發(fā)展趨勢和未來指向。
六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問題。說到構建,就意味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差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社會進入到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轉型期社會,由于社會結構變化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念發(fā)生巨大變化,加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西方價值觀念借助互聯(lián)網進行的持續(xù)、強力、全方位的滲透,使得當代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圖景。
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價值觀沖突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其一,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沖突,具體到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與“以君為本”價值觀的沖突;其二,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沖突,具體到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與“以資為本”的沖突;其三,來自于資本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與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即“以資為本”價值觀與“以君為本”價值觀的沖突。在這三類沖突中,“以人為本”與“以資為本”的沖突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以及中國封建文化達到了封建文化的頂峰,“以人為本”與“以君為本”價值觀的沖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棘手問題。
在這一情勢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以“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原生點,把“以人為本”貫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全過程,貫穿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全過程。
第一,在經濟建設領域,貫徹“以人為本”和“平等共享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強調指出:“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一是共同富?!?,“我們允許一些地區(qū),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發(fā)生了兩極分化,那我們就是走到邪路上去了。同樣,如果回復到貧窮的公平上去,那我們就是走到過去的老路上去了。我們要走共同富裕的新路,就要解決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應該說我們在處理效率問題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但由于在實際經濟社會生活中,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經濟的科學發(fā)展問題有待解決。同時,由于過分強調經濟的增長,沒有很好地兼顧公平,使得社會各個領域的不公平現象增多,并且制約了經濟發(fā)展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梢哉f,“一方面,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既存在效率問題,也存在公平問題,效率問題與公平問題并存,但公平問題更突出”?!?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戰(zhàn)略部署,這些戰(zhàn)略部署從一定意義上講,著力點就是為了解決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二,在政治建設領域,貫徹“以人為本”和“平等共享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人民民主”實現的路徑和實現形式,把“人民民主”真正落到實處。在人民民主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問題上,我們要強調“兩點論”,不能只強調“人民民主”在本質和內容上的優(yōu)越性,而且要強調“人民民主”實現形式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要堅持“重點論”。在民主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民主的內容是重點,決定著民主形式的發(fā)展方向。也就是說,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民主形式,最終都是要為實現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服務的。脫離了人民民主的價值取向,片面追求民主實現形式的改革就不再是改革,而是“改向”。但是,在人民民主的內容和實現形式的關系問題上,“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強調民主的本質或性質,有意無意地忽視民主的實現形式;我們在批判資本主義民主由于經濟社會的不平等而成為徒具形式的‘抽象民主的同時,理論上又走上了另一種‘抽象,即離開民主形式而空談民主本質的‘抽象”。〔13〕當前,無論是在思想認識上還是在現實實踐中,都迫切要求加強對民主實現形式的研究與關注,這是當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霸诳茖W發(fā)展的意義上,當前中國的政治發(fā)展,重在尋求民主實現形式的最優(yōu)次序,對各種民主實現形式的建設必須有戰(zhàn)略、有重點地進行?!薄?4〕
黨的十八大,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科學發(fā)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具體包括: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健全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等,著力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形式。之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也對進一步鞏固人民民主、完善人民民主的實現形式作出明確規(guī)定,努力實現人民民主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確保人民當家作主落到實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
第三,在文化建設領域,貫徹“以人為本”和“平等共享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基礎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平等文化。與以往所有社會不同的是,由于從根本上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經濟基礎,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平等文化。中國封建領主社會是以血緣為等級的社會,中國封建地主社會是以官僚為等級的社會,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等級的標準又轉變成以資本為等級。以血緣為等級也好,以官僚為等級也好,以資本為等級也好,都是一種等級社會,在此等級社會基礎之上產生的文化都是等級文化。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平等文化,并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為平等文化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制度前提。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算認清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也才算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覺。
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要求我們必須從歷史的大尺度來思考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問題。從等級文化向平等文化的發(fā)展,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平等文化具有等級文化不可比擬的歷史優(yōu)勢,是對等級文化的揚棄。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認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才能充滿文化自信的正能量。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探索社會主義平等文化建設的思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括文化復興的必然要求。
如何構建平等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薄?5〕考察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關系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從誕生時的“自由競爭文化”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帝國主義文化”、“殖民文化”再到后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消費主義文化”,剝去覆蓋在其表層之上的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字眼,其實質都是兩個字“拜金”。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目的在于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為人的解放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僅僅有價值理性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實現價值理性的正確道路和途徑,否則,社會主義文化就只能在理論上、而不是實踐上戰(zhàn)勝資本主義文化,反過來,必然會大大削減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性的理論說服力和戰(zhàn)斗力??疾焐鐣髁x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文化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文化,但是這種社會主義文化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就是說,是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要求我們要“不忘本來,著眼將來”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忘本來”,意思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tǒng)、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棄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就會喪失文化的特質。對于當今中國來說,深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豐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們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定海神針,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千方百計地弘揚,使其惠及當代、恩澤后人?!薄爸蹖怼?,就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我們要以“五大發(fā)展理念”為指導,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借鑒與超越的關系。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走出自己的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從而把社會主義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409.
〔2〕〔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67.
〔3〕〔4〕李根蟠.略論馬列主義封建觀和社會形態(tài)觀〔J〕.史學月刊,2008,(3).
〔5〕李德順.什么是種子一樣的價值和價值觀念〔J〕.人民論壇,2011,(12)(下).
〔6〕王國維.殷周制度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9.451-480.
〔7〕張一兵,周嘉昕.資本主義理解史:馬克思恩格斯資本主義科學批判架構的歷史生成(第1卷)〔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394.
〔9〕〔法〕米歇爾·波德.資本主義的歷史:從1500年至2010年〔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59.
〔10〕馬克思恩格斯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1〕雷慧.國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綜述〔J〕.理論觀察,2012,(5).
〔12〕張伯里.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N〕.光明日報,2008-12-12.
〔13〕〔14〕程竹汝.當代中國政治的科學發(fā)展:尋求民主實現形式的最優(yōu)次序與發(fā)展重心〔J〕.政治與法律,2011,(2).
〔15〕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01-102.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