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筠筠
?
以主體性價值哲學的視角分析高校學習型黨組織構建的著力點
饒筠筠
摘要: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是一項重要而經常性的工作,對于保證基層黨組織的創(chuàng)新力的不斷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縱觀價值的主體性原則和學習型組織建設的理論,不難發(fā)現其中的相融通之處。本文嘗試從價值的主體性原則出發(fā),以價值哲學的所提供的視角來對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構的著力點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高校學習;基層黨組織
高校各級黨組織是黨的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是高校黨建創(chuàng)新的源泉之一。高校要建設好學習型黨組織首先要把握其有效的著力點,著力點的準確定位有助于提升對學習型黨組織內涵的理解,有助于增強對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范式的掌握,有助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實踐步伐?!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抓緊抓好。”①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學習型政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需要“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①,需要“加強理論宣建隊伍建設”。②可見,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著力點在于提升黨員對學習型黨組織的認同度,激發(fā)黨組織黨員的主體性,從而不斷提升黨員的學習力、思考力和創(chuàng)新力,提升黨組織的活力。③
一、“主體性”和“價值”都與現實的個人密切相關
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寫道,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皇前阉鼈儺斪魅说母行曰顒?,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④在這里,馬克思意識到,在他之前的哲學要么是抽象的理解人從而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要么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僅把人看作是被動的客體。因此,要正確的理解人,首要的就是要釋放人的主體性。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主體性主要表現為目的性和能動性,承認主體性原則也就是承認和堅持了人在認識和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價值”最初是在經濟學中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一事物具有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而需要是實踐的內在要素,生產力的最終動力作用是與作為生產力主體的人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人的主體性活動與價值的形成和實現緊密相連。價值是客體的存在、屬性及變化同主體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符合或接近。價值不是客體固有的屬性,而是表示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范疇,它表示二者之間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總是為我而存在的。”⑤
價值哲學關注主體及其實踐,實際上也是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精髓的復歸。價值總是對于主體而言的,主體性是價值的根本特性。一方面,價值的形成總是與人的主體性活動即實踐相聯系;另一方面,任何客體對于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同一主客體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價值關系。人的一切活動都以獲得一定的價值為目的,但這并不是說任何一個具體的特殊的價值都具有最終目的的意義,相反,它往往是為下一個認識提供方向和動力。因而,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作為主體的人的一定的需要,實現作為主體的人的一定的目的,實現客體對于主體的一定價值。價值關系是以作為主體的人為中心的。
二、學習型黨組織的內涵
1990年彼得·圣吉的代表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在美國出版,在書中,彼得·圣吉認為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yè)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學習型組織。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就必須要把握五個關鍵內容:“系統(tǒng)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跋到y(tǒng)思考”是核心,要考慮到組織、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全局;“自我超越”是基礎,需要通過主體提升自己來達成理想而非降低自我適應環(huán)境;“心智模式”:是態(tài)度,要求主體客服原有習慣障礙,突破舊有觀念;“共同愿景”是組織成員的共同目標、價值觀與使命感;“團體學習”是提高整體搭配行動能力的助推器。五項修煉的目標在于提高組織學習能力,通過學習獲取、創(chuàng)造并運用知識,通過知識的獲取和運用提升創(chuàng)造力思維。
三、高校學習型黨組織構建的著力點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指出,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學習型黨組織,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基礎工程。高校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做好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實踐,各高校在探索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上已呈現出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為繼續(xù)推進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提高了有效的參考和一定的警醒??v觀目前各大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構現狀及當下相關理論文章,對于高校學習型黨組織構建的路徑在于分析高校的特殊性與學習型黨組織之間的關系。建設的路徑多從三方面展開:第一,從學習型組織的涵義出發(fā),強調理論學習在學習型黨組織的基礎地位;第二,從學習形式出發(fā),強調高?;A黨組織的學習方式;第三,從高校實際出發(fā),強調學習內容的實效性。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離不開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方式等相關內容的不斷構建與完善,但其并非高校學習型黨組織構建的根本著力點。在彼得·圣吉提出的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中,學習型組織由五個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系統(tǒng)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五個組成部分的核心在于通過團隊成員的修煉借以達成對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所以,不論是學習型組織的構建,還是高?;鶎狱h組織的建設都離不開對其成員主體性的提升。
在對高校學習型黨組織構建的著力點進行探究時,我們可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從而使它的深厚內涵得以彰顯,從而指導實踐。筆者嘗試從主體性價值哲學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嘗試使其從黨組織中的主體從主體性出發(fā)實現向“人”的回歸;使高校黨組織建設中黨員的自身的主體性價值得到重視;同時它還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價值哲學的思想。
(一)堅持主體性原則著力于實現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向“人”回歸的原則
馬克思從來不是在“孤立”或“對立”的前提下考察人與他物、他者的關系的。堅持人的主體性的原則,實踐活動確定了人的主體地位,只有在實踐活動中,人才能證明自己與自然界都作為感性的存在,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自然對他而言才成為人。馬克思說,和動物不同的是,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將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這里的內在尺度是相對于外在尺度而言的,正是指向主體內在規(guī)定性的價值尺度。在這里,馬克思運用了一種價值的視角考察人,明確了人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即“價值世界”的地位:人是主體,人永遠都無法用動物或上帝的眼光來看世界,但這種主體性的彰顯不以消解他物、他人的存在為前提的。馬克思的話語告訴我們,既然人是世界的基礎和本質,世界是為人而產生和存在的,就要堅持主體性,用人的觀點、視野、需求去看待世界。這才標志著人向人自身的回歸。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需要從黨的建設的共同愿景出發(fā),從黨組織成員個人的生活實踐需求出發(fā),推動組織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在競爭中變革發(fā)展。
(二)注重價值的人本化著力于消解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限制性
價值哲學注重將注意力集中到主體之上,在價值哲學的觀點看來對象的存在意義在于主體在實踐生活中的選擇和作用,主體對對象的認識不是機械性的“映射”,而是有著一個選擇、建構、創(chuàng)造的過程;主體在現實世界中按照規(guī)律、制度行事,并非意味著主體是任由對象進行“吩咐”,而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彰顯主體的本性、需要、意志和情感。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提出要從主體的實踐方面去理解、認識與改變世界。價值的人本化則是要在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中逐漸消解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僵化、固化、行政化、官員化等問題。
(三)注重主體的價值性著力于彰顯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實踐性
人們最初在研究如何構建高校學習型黨組織是,關注的是對學習型黨組織各種制度的構建,就如同在過去的視野中,人們側重關注的是對“物的價值”的研究和重視。我們對人的價值的反思既是出發(fā)點也是最終目的。如果對人自己的價值認識不清,那么人們就很難全面理解物的價值,更別說做到以正確的態(tài)度來對待“物”及其價值。而研究“人的價值”是其他具體科學無能為力的。因為人是最為復雜的社會存在,若以經驗實證的方法來研究,那么,人就難逃被還原、被抽象的命運;人的價值也極易被物的價值取代。就這個意義而言,人應當是價值之源。過于重視對“物”的研究便會像費爾巴哈那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雹薷咝W習型黨組織的著力點應注重關注高校師生黨員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學習愿景等,與高校教育的本質特征項結合,對不同類型的支部實施多元化指導。(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注解:
①《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09年9月28日,第1——2版。
②《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09年9月28日,第1——2版。
③《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09年9月28日,第1——2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1995年版。
[2]劉遠傳:《社會本體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趙劍英、俞吾金:《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社科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云南出版社,2002年版。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2011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資助GUTDJD05
作者簡介:饒筠筠(1985-),女,廣西桂林人,碩士,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