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其福+ 范靜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交通事業(yè)發(fā)展迅猛,在這期間誕生了大量高墩大跨橋梁工程,這些橋梁的誕生產生了大批技術要求高、體積大的鋼筋砼承臺,因此橋梁承臺大體積砼施工技術是當前橋梁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
湖南省新溆高速公路兩江特大橋位于懷化市溆浦縣境內,兩江特大橋主橋結構設計采用90+2×170+90米四跨一聯的預應力砼連續(xù)剛構橋,主橋長520米。主墩采用群樁基礎,樁基上設承臺連接墩柱,承臺:長23.6m×寬16.5m×高5.2m,采用C30混凝土,體積2024.88m3。
1 技術特征
大體積砼具有水化熱高、收縮量小、容易開裂等特征。
2 溫度控制
2.1 控制標準
根據GB50496-2009《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guī)范》,溫控指標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砼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50℃;(2)砼澆筑塊體的里表溫差(不含砼收縮的當量溫度)不宜大于25℃;(3)砼澆筑體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2.0℃/d。(4)砼澆筑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
2.2 冷卻管布設
為降低砼內部溫度,在承臺(高5.2m)中布設4層φ40冷卻水管,冷卻管采用回形方式,水平鋪設;層間間距1.4m,水平方向距結構邊線0.5m;第2、4層在第1、3層基礎上按順時針旋轉180度。冷卻水管每層進出水管各自獨立,每層布置一組進出水口;安裝時,要將其固定牢靠。每層冷卻管埋置一組溫度感應器,根據溫度調節(jié)通水量。冷卻管接頭連接采用絲接,冷卻水管使用前進行試密水試驗,防止管道漏水、阻塞。
當砼澆筑至每層冷卻管標高時,即分別對每層冷卻管進行通水冷卻,使砼散發(fā)的熱量能夠快速地傳遞到冷卻管內通過循環(huán)水散發(fā),從而降低砼內部的水化熱,以免局部溫差過大,導致砼產生裂縫。冷卻水管進出水口應有足夠壓力,使進出水管的水溫相差保持在5~10℃之間,承臺從澆注起至澆注完成后,21天內不間斷注水,所用水不得立即循環(huán)使用,以確保降溫效果。
2.3 溫度監(jiān)控
砼澆筑到冷卻水管標高后立即開始通水,利用預置的溫度感應器測量砼體內溫度,并在進出水口出放置溫度計,當冷卻水管進出口溫差超過10℃時,立即采取控制流量措施降低溫度差,及時調整供水速度,保證砼內外溫差小于25℃。
根據承臺結構及水化熱溫度場分布規(guī)律,大體積砼澆筑體內監(jiān)測點的布置,應真實地反映出砼澆筑體內最高溫升、里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huán)境溫度,可按下列方式布置:深度上按二層布置,表面一層深0.5米,中心一層3米;考慮承臺平面的對稱性,在承臺平面1/4位置及對角線上間距4米左右布置溫度傳感器。根據測溫點數量和深度選用長度規(guī)格合適的測溫線,預埋時用塑料管等桿件作支承物,將測溫線按照測溫點距離放在塑料管內。
在澆筑砼時,將綁好測溫線的支承物植入砼中,溫度傳感器處于測溫點位置,插頭留在砼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濕,保持清潔。為便于操作,留在外面的導線長度應大于20cm。
在砼澆筑前完成傳感器的選購及鋪設工作,并將屏蔽信號線連接到測試棚。傳感器測頭采用角鋼保護,各項測試工作在砼澆筑后立即進行,連續(xù)不斷。砼的溫度測試,峰值出現以前每2h監(jiān)測一次。峰值出現以后每4h監(jiān)測一次,持續(xù)5d。然后轉入每天測2次,直到溫度變化基本穩(wěn)定。
3 混凝土配合比
3.1 砼原材料的選擇
(1)膠凝材料。采用泌水量較低的低熱普通硅酸鹽水泥,在砼中摻入適量的粉煤灰,降低砼的水化熱。水泥用量經過優(yōu)化的配合比為306kg/m3。(2)細集料。選擇細度模數在2.2~2.8的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大于3%。(3)粗集料。選用5~31.5mm的級配等級良好的碎石,其含泥量≤1.0%,針片狀含量≤l5.0%、泥塊含量≤0.50%(按重量計)。(4)摻和料。采用符合砼用的二級粉煤灰,以降低水泥的水化熱,防止開裂。經試驗,每立方米砼摻入88.7kg粉煤灰。(5)外加劑。由于承臺砼體積大,分層澆筑面積大,為延長水泥的凝結時間,確保砼不由于初凝時間過短出現施工冷縫,因此對其摻加高效緩凝減水劑,以降低砼的水化熱、增加砼的和易性及提高砼強度。
3.2 混凝土配合比選擇
(1)泵送砼的砂率,選擇為38%~45%,在滿足施工要求的條件下,盡量降低砂率。同時嚴格控制砼的坍落度,在滿足施工要求的條件下,盡量選擇坍落度的下限值,以減少砼的收縮變形。經試驗,本橋梁承臺砼配合比為:水泥:砂:碎石:水:外加劑:粉煤灰=1:1.77:2.76:0.48:0.01:0.29。(2)砼的出機溫度、入模溫度和坍落度控制。砼使用的各種原材料,承臺施工時的粗集料和攪拌用水,對砼的出機溫度影響較大,在砼開盤之前,量測水泥、砂、石、水的溫度,專門記錄,計算其出料溫度等,確保砼的出機溫度。砼出廠時應有一個出廠溫度記錄,在砼攪拌罐車運到施工現場進入輸送泵車時有一個溫度記錄、在砼經輸送泵到施工點時有一入模溫度記錄,以保證砼的入模溫度在規(guī)范規(guī)定范圍內。
4 混凝土澆筑
砼澆注前,對模板內積水、雜物及鋼筋上污垢等進行清除;砼集中拌制、砼罐車運輸。
砼澆筑原則:施工時采用“整體分層澆筑”。砼入模溫度控制在25℃左右,整體分層澆筑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采取二次振搗以加快砼熱量散發(fā),使溫度分布均勻,插入式振動器搗固密實。砼的二次振搗時間應在砼初凝前1~4h左右進行較佳,尤其是在砼初凝前1h進行效果最理想。上層的澆筑必須在下層已經澆筑的砼初凝之前進行,保持砼始終接近水平狀態(tài)。
砼澆筑順序:沿短邊澆筑,向長邊推進,應注意充分振搗,防止漏振,并始終保持整個承臺砼段落之間接近水平狀態(tài)。
砼澆筑完畢后對砼面收平,在砼凝固前二次收漿人工壓抹1~2遍,以清除砼收縮沉降引起的沿水平鋼筋走向的表面干縮裂紋。待砼澆筑初凝后強度達到5MP后及時對與墩柱底部交界部分鑿毛。
5 養(yǎng)護
砼初凝后即對承臺頂面砼采用噴霧養(yǎng)護,待砼強度達到2.5MP以后即改用冷卻水管排出的熱水撒水養(yǎng)生,側面則采取蓬布包裹保濕保溫,內部采用冷卻管循環(huán)水降溫。澆筑完前7天是砼水化熱產生的高峰期。延緩拆模時間,以免砼內外溫差聚變,使外部砼隨氣溫降低而冷卻收縮,產生較大的應力變化,而導致砼產生裂縫。當砼澆注前外界溫度小于10℃時,采用保溫材料對砼表面進行包裹,并用循環(huán)熱水進行潤濕養(yǎng)生,確保砼內外溫差<25℃。
側模在砼強度達到2.5Mpa以上,且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損時,方可拆模。拆模前保證內外溫差小于25℃。拆模后繼續(xù)覆蓋、通水,始終保持溫度控制條件,養(yǎng)生時間不少于28天。砼養(yǎng)生完成后,給冷卻水管內壓入30號水泥漿。
6 結語
總之,大體積砼施工技術和措施對砼構造的應用性能形成直接影響,因此為了提升施工技術水平,一定要在施工經過中擬定適當的技術方案,使用科學的材料配備措施,精確掌控構件溫度,防止產生收縮縫,同時使用得當的養(yǎng)護措施,才可以完成大體積砼施工技術的持續(xù)提高,從而為結構質量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 韓曉斌.淺談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J].中華民居,2011(7).
[2] 韓潔.橋梁承臺混凝土施工的控制措施[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1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