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躍武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廣泛應用“情境、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接受程度也會有明顯提升。針對思想政治課中應用該種教學模式的內容展開探討,并對問題的引出形式做出整理,幫助提升教學任務完成質量,促進先進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全面落實。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問題情境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情境、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內涵
思想政治是傾向于理論性的課程,如果不能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很難使學生深刻記憶知識。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課堂中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中能夠更好地互動,并且課程進度不會受到影響。高中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很難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某一課程中,因此,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十分重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來引出課堂問題,學生在學習知識內容時會深入考慮相關問題,不斷地探索發(fā)現,這樣課堂學習效率會有明顯的提升。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情境、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特點
1.問題性
首先是要突出問題,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會充分考慮思想政治知識點中存在的問題,將其作為情境的依據。這樣所開展的課堂活動能夠緊緊地圍繞主題,避免出現內容過于復雜學生掌握困難的現象。高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已經很強,但體會重要知識點的能力仍然需要鍛煉。情境帶給學生的是思考問題,最初學生可能很難掌握這種學習模式,但隨著教學模式的全面推廣,學生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完善。問題引出形式是十分關鍵的,要以學生的思維方法為出發(fā)點,這樣才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提升學生個人學習能力。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也能不斷地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心,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通過團隊內的配合得到準確答案。
2.探究性
情境設置并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結合思想政治課程內容來進行,在應用期間還能夠體現出情境的差異性。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快速投入到教學中,一改課堂中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與教師一起探討知識。教材中的知識比較籠統(tǒng),學生理解起來可能很困難,在情境中融入拓展知識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知識,并培養(yǎng)利用課余時間來搜索知識素材的良好學習習慣,對日后的學習內容有很大幫助。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問題探索作為教學方法應用時,教師可以對現在班級中進行試驗,判斷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新的學習模式。過渡階段達到預期的目標,就可以在教學任務中全面落實應用。
3.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保持師生平等的學習關系,可以為教學任務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之外,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該模式正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意識地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親身的感受與體驗,使德育直擊他們的心靈,內化為他們的思想認識。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拓展舊知識引出新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根據奧蘇伯爾的同化理論可以得出,任何一個新知識都能夠通過上位學習、組合學習,恰當地設計先行組織者,尋求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作為新問題的增長點,促進新概念的生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許多新知識都與舊知識有所聯系,教師可以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引出新的問題情境。這樣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已學過的知識,而且在接受新知識時更有思想準備和知識基礎,最終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理論知識都比較抽象、枯燥,學生難以理解也缺乏學習興趣。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選用一些生動有趣的傳說、成語、寓言故事等,結合知識點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調動學生對新的知識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哲學這類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
3.引入時事熱點話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時政性是思想政治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經常性地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話題、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以培養(yǎng)學生對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解讀能力,提升他們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思考以及判斷是非的能力,有一個對社會認識、對生活認識的正確態(tài)度。因此,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聯系與之相關的時事熱點話題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參考文獻:
[1]楊遠旺.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國德育,2011(12).
[2]楊遠旺.論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