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琴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小學教學的基礎。因為人的一生當中,小學階段的識字量是最大的,在2011版課標中要求大約學會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要求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并能正確地書寫運用。教學中是否能達到這些要求呢?實踐證明,長期以來的識字教學還存在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回生快,記不??;二是同音字、形近字混淆;三是錯字多;四是用詞不當,或是不能在寫作中靈活運用。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快速、高效的識字方法,扎實有效地落實識字教學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知識不應該是傳授給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們,獨立地去掌握它們。”所以,在識字教學中,要根據漢字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識記規(guī)律,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科學地教識字。
一、巧抓字理,激發(fā)識字興趣
抓字理就是抓漢字的特點,對于一個漢字來說,它是音、形、義的有機結合。每一個漢字的音、形、義之間往往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如:看到圖像太陽,就可以聯(lián)想的漢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義。建立了音形義的聯(lián)系。實際上,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或者一段奇思妙想。它的產生也是隨著人類的智識而進步,與兒童的認知順序相一致,都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樣發(fā)展的。
1.象形趣識字
象形字源于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摹寫實物的形狀,或用比較簡單的線條來摹寫事物的特征部分,在古代的寫法中,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在教學中,要抓住漢字起源的本質,通過實物圖形與原始文字進行圖字對照,通過漢字字體演變,幫助孩子記憶字形,理解字義。如:女像一個跪坐的兩手交叉胸前的側面人形,古代女人在室內為跪坐。大,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正面站立伸開兩臂的人形,有手有腳,本義是“人”的意思。夫,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站著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頭發(fā)上插一根簪。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頭發(fā)綰成髻,插上簪,故加“一”做標志,本義是成年男子,引申為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
2.會意巧識字
會意字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xiàn)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就像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如弄,會意字,王:玉器;廾:雙手。表示雙手玩賞玉器。本義是玩耍、戲耍。棄,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面是個頭向上的嬰孩,頭向上表示逆產;中間是只簸箕;下面是兩只手。合起來表示將不吉利的逆產兒倒掉之意。本義是扔掉;拋棄。從“弄”字,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人在賞玉的情景;從“棄”字,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嬰兒被丟棄的情景。
二、探究漢字組合規(guī)律,培養(yǎng)識字能力
(1)學習漢字的積木結構,正確析解,自在拼搭。
合體字正是表意的獨體字或部件拼搭而成,其字義是各個積木部件組合生成??茖W地分析漢字構形并講解它的組合構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記憶。如“教”,從字形上可以分為兩部分,左邊是孝字,右邊是反文旁。右邊的反文旁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又(如敢字)敢字中的反文旁,表示用手去拿獵物,表示勇敢之意。一種是攴(pu),則是手里拿著一根棍子,表示擊打,牧字的字形就是表示拿著棍子去打牛。而教字左邊是孝,可以看做是一個“老”和“子”的組合,即一個老人與一個孩子,一個老人拿著棍子去教導孩子。這個字也反應了我國古代大教育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手里出高徒”的教育觀念,教即為教導。
(2)抓住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舉一反三,輕松識字。
抓住聲旁可以類推漢字的讀音和字形。有些形聲字的聲旁有共同的含義,我們可以根據這樣的聲旁來類推形聲字的意思。宋朝人稱之為“右文說”,即依據形聲字同一聲符往往居右邊的現(xiàn)象,去歸類解釋字義的方法。例:“飽、炮、泡”等字的意思除了與他們的形旁有關,更是與聲旁“包”的本意密切相關。
(3)依據部首的組字規(guī)律,減少錯字,觸類旁通。
部首是代表同部首所表示的詞義類別,相同部首的字大多表示同一類別的事物,抓住了部首,進行聯(lián)想類推,由識記一個字變成輕松識記一組字,提高識字效率。如賬、資、貨、貸……,這些字都有一個相同的部首,而“貝”字是指貝殼,古人曾用貝殼做錢幣,因此用“貝”作部件時,其義多是財物的意思。如:三點水旁的字和水有關系,江、河、湖、海、潮、濕等;兩點水旁的字大多數都和溫度聯(lián)系在一起,冷、涼、冰、凍等;如教學“品”字,品字由三個口字構成,并不是指品了三口茶的意思,而是指品嘗了很多口茶的意思,因為在古漢語中三就是表示多的意思,單個字每重復一次這個字的意思就加強一次,那么接下來教“森、林、”二字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剛才所講述的品字形結構漢字的字理,“林”表示很多樹木生長在一起,而“森”字則表示更多的樹木生長在一起的意思。
三、大聲朗讀,感受漢字的音韻之美
言語的音韻,起源于自然的聲響,如“呼”和“吸”。呼是氣流中噴出的聲響,吸是鼻子吸氣的聲音。除此之外,便是模仿物的聲音,“雞”“鴨”“鵝”正是根據他們不同的叫聲命名。因此,漢字的字音,也有表意的意思,如讀“喜”,不僅發(fā)出的聲音像在嬉笑,面部的表情也是嘴角向少揚的微笑狀。讀“怒”,除了聲音如發(fā)怒時的低吼,會情不自禁地睜圓了眼睛,無法笑著讀出來。因此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聲讀出漢字,通過一次次的大聲認讀,強化學生的注意,有利于學生的識記和對字義的理解、感受。
漢字是中華民族步入人類文明時代的標志,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規(guī)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當漢字像“詩”像“畫”一般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他們才會印象深刻,過目不忘。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依據字理科學分析、因義記形,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漢字是在朗讀“一首優(yōu)美的詩”,在欣賞“一幅美麗的畫”,逐漸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進而切實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與量。
(貴州省遵義縣新民鎮(zhèn)新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