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英
內容摘要:《論語》中體現(xiàn)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在今天依然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價值,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是超前的,非常符合當前的教育教學要求。學習《論語》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獲得更多直接的啟示。
關鍵詞:論語 語文教學 啟示 積累 樂學
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論語》的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那些體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許多重要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句子,尤其值得借鑒。里面的很多名句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能夠洞照古今。在今天我們細細地品讀,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依然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價值,可以說《論語》中體現(xiàn)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當然也是超越其時代的。結合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學習《論語》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獲得更多直接的啟示。
一.積累與思考。眾所周知,語文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獲得一定的知識,達到一定的水平,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磨練。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急功近利的做法比比皆是,許多人想靠字詞句的練習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高度,其結果肯定是欲速則不達。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積累,還是缺乏學習的耐心和韌勁??鬃釉凇墩撜Z》中說過:“學而不厭?!笨梢娭挥胁恢>氲貓猿謱W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當然,光靠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溫習、思考?!墩撜Z》里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至理名言,它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成長。同時要注意方法,只是學習而不溫習不思考,就不能理解深刻,就會流于空泛和膚淺??鬃又鲝埌褜W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對語文的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靈活地學習與教學。只有在學中思,在思中學,才能理解文本的內涵。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加深理解和認識的過程,要加入自己的認識和思考,才能使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才能最終為我所用。習不僅是復習,也是實踐,脫離了實踐的知識也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在實踐中體悟,才能理解知識的真諦,才能融入自己的認識,進而融會貫通。
二.學習與借鑒。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即使是有學問的人,他有可能囿于自己的生活背景、專業(yè)、知識結構、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因素,在其知識全面性、均衡性方面有所不足和欠缺。因此,除了自我學習以外,要向他人學習和借鑒,正如《論語》所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眲e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方面,虛心地進行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如果沒有,也要警惕,這樣才能逐步提高?!秾W記》中也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币馑际钦f,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用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其實就是合作學習,我們今天才大力提倡這種學習模式,可見當時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超前。所有的人都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有無知的地方,即便是教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敞開心扉,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去向他人學習,去接受外界的所有知識和經(jīng)驗,當然也應該接受他人的質疑和批評。向本學科教師學習固然重要,向本學科以外的教師學習也必不可少,因為有時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學習往往能夠獲得意外的收獲。
三.苦學與樂學。學習本身是辛苦的事情,因此《論語》中反復強調學習要刻苦努力,如“發(fā)憤忘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都是應該下苦功夫才能學會學好。同時,《論語》也十分重視樂學,其中所展現(xiàn)的教學主張和教育智慧,對目前的語文教學依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顯然,這里已經(jīng)把“樂”視為了學習的最高境界?,F(xiàn)代教育倡導快樂學習,樂學就是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學習固然是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所學習的內容是學生的興趣所在,就會不覺得辛苦,反而會體會到樂趣,欲罷不能,心甘情愿地去學習,去享受學習的過程??鬃訕穼W的觀點啟發(f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自己對語文產(chǎn)生熱情,使他們自覺自愿地主動學習,這樣教師無需采取各種手段去督促批評,他們也會沉醉其中,邊學邊樂,邊樂邊學,進而獲得知識和能力。
當然,以上所言只是一點粗淺的體會,《論語》的內容是博大精深的,對于語文教學的啟示也遠不止于此,如能沉下心來仔細揣摩,可以涉及到教育教學的許多方面,因此,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必將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