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永紅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教育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好的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作為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呢?
第一,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就學習而言,包含制訂學習計劃的習慣、課前預習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積極完成作業(yè)的習慣、正確書寫的習慣、良好閱讀的習慣等。做到了這些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行為而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強的毅力、頑強的意志,這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保證。
第二,要結(jié)合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圍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教學中要提倡學生課前預習,使學生對要學的知識作一個初步的了解,把學習的難點、重點和不懂的地方記下來,讓學生上課聽講時能目標明確,時間久了,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同時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大膽質(zhì)疑,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課后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課余時間,開展閱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同時指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適當開展課外閱展示活動,如講故事、朗讀比賽等,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陶冶學生情操。
第三,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行為習慣教育方面,教師的示范作用無疑是學生最好的榜樣,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鬃釉唬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煹囊慌e一動、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要做到,給學生做出學習的榜樣,用自己的學識魅力,尤其是人格魅力來影響進而熏陶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四,嚴格要求,耐心細致地督促落實。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只講要求,要結(jié)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復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融于課堂教學中,同時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diào)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形成。
第五,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進行有機結(jié)合,教師的表率作用和家長的言傳身教相互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俗話說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對象。因此,家長要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要通過長時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努力,逐漸使孩子養(yǎng)成優(yōu)良的品格、良好的習慣和堅強的毅力。
良好的習慣并非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過后天來培養(yǎng)。心理學家威廉瞻姆斯說過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好的習慣對于人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讓人的一生發(fā)生重大變化,具有良好習慣的人,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