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說過:蘇東坡走向黃州,是帶著罪名走來,帶著恥辱走來,帶著冤屈走來,帶著痛苦走來?!冻啾谫x》最大的難點在于蘇東坡是如何借自然山水擺脫心靈的消沉,從而獲得豁達灑脫的人生觀,但這也是此文的價值和魅力所在。課堂上,我提出要為蘇軾尋找一個千年后的“知音”為引子,激發(fā)起學生探究蘇軾內(nèi)心世界的熱情。接著以三個問題為切入點,帶動全篇:1.主客有何可樂?2.主客又悲從何來?為何而悲?3.主客之悲如何被化解,最終“喜而笑”?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深入,且每一個問題都是打開蘇軾內(nèi)心世界的一把鑰匙,能幫助我們逐一解讀出蘇軾如何由樂而悲,由悲而喜的深層次原因。
針對第一問題,通過帶領(lǐ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品味文本,學生都能自我解決。學生在好山好水、好風好月、好詩好酒、好時好友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中感受到了東坡在自然山水中的遺世獨立、飄飄欲仙的山水之樂,再配上一段歡快悠揚的弦樂,學生在配樂朗誦中也已飄飄欲仙了。
第二個問題是理解蘇軾曠達樂觀情懷的過渡,必須深入品讀隱藏人物內(nèi)心的悲情及原因。閱讀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將歷史偉人與自我對比,透露出人生無常、歲月易逝、自身渺小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再次感傷人生的短暫、自我的渺小。難道主客的悲情主要就是來自于韶華易逝、時不我待和自我的渺小嗎?難道連當時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都要主動為之讓路的蘇大學士就沒有更深處的痛苦嗎?我于是帶領(lǐng)學生循著文本中的歌聲和簫聲去尋找。那“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化自于《楚辭·九歌·少司命》中“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的期待和幽怨嗎?“我殷切地盼望你啊,你卻沒有來,我當風站著失意憂愁啊放聲高歌”,東坡飲酒樂甚、扣弦而唱的歌聲中,明明彌漫著飄零落寞、懷才不遇的幽怨和期待呀。再聽一聽那簫聲,它在幽怨何人、思慕何方、泣訴何事?為何九天蛟龍竟困于幽壑?為何使孤舟嫠婦落淚?蛟龍在天卻困于溝壑,才不得展,志不得伸;孤舟嫠婦,飄零淪落、寂寞無助。至此,學生才深深體味了作者深藏于文本中、彌漫與簫歌中的懷才不遇、理想難成、飄零無助之悲。
由此,我們總結(jié)出,人生無常、自身渺小之悲和懷才不遇、理想難成之苦成為交織縈繞在東坡心頭的兩大陰霾,那么東坡又是如何將這兩種人生的悲苦逐一化解,成就智慧人生、曠達自我的呢?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成為全文的重點和難點。于是,我將課前的第三個問題分解成兩個小問題:(1)蘇子從“變”與“不變”的角度闡述了什么哲理?你認為這一道理可以化解主客內(nèi)心的哪種悲情?(2)蘇子認為哪些“不可取”哪些“可取”?你認為這一道理又可以化解主客內(nèi)心的哪種悲情?研讀文本,蘇子通過眼前江水、明月的“變”與“不變”,傳達出“萬物與我皆無盡”的曠達胸襟。然而“萬物無盡”學生易于理解,而“我”為何可以永恒無盡呢?課堂上,我通過圖片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永恒的東坡”:東坡全集、東坡書法、東坡繪畫、東坡肉、東坡餅、東坡井、東坡亭、蘇公祠、蘇堤……一個永恒的東坡即刻穿越了歷史,站在學生面前,學生頓悟:不必羨慕江月的永恒,不必哀嘆人生的短暫,豁達樂觀的面對人生,精神的世界可以永恒。由此,人生無常、自身渺小之悲在江月中被消解。
接著,蘇子又從“取”與“不取”的角度,闡明了“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人生哲理。我們常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功名富貴如浮云”。蘇子在勸慰自己不強求,不抱怨、不咒罵,接受命運的安排,別再感傷懷才不遇,別再怨憤虎落平陽,把一切作為命運的饋贈,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黃州最終成全了蘇軾。不該是“我”的,“我”一絲一毫也不占有,而又有哪些是“我”該擁有和珍惜的呢?蘇子又把目光投向了那無邊的江月清風,……這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不都是生命中的“清風明月”嗎?最終,一個“瀟灑自適、活好當下的東坡”將簫歌中傳出的懷才不遇、理想難成之苦再次消解。歷史已向我們證明,黃州的東坡經(jīng)歷著人生的掙扎與蛻變,他用實際行動在絕地中重生,活出了人生的新姿態(tài),新境界。
課后,我請同學們以“東坡,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上幾句話,表達學完《赤壁賦》后的感受。一個學生寫到:“在困頓失意中建立功業(yè),在困頓失意中瀟灑人生。蘇軾,你樹立了完美的人格模式!從此,我們何懼風雨!”我想,學生的文字才是整節(jié)課最美的注腳,東坡千年后的“知音”在這里。
王娜,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