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講解《報任安書》中“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時,按照課文注釋解釋為:將他藏在名山之中,傳播于知我之人和交通發(fā)達的大都邑[1]。有個學生問道:名山是什么山???我一下子怔住了,此處的“山”真是山嗎,是山,那該是指那座山。這個問題雖小,但確實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盲點,“名山”的含義值得探究一番。
一、相關文獻、常用工具書的注釋及評價
(1)常用工具書的注釋?,F(xiàn)有常見蘇教版高中文言文注解工具書,它們對“藏之名山”的注解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將它藏在名山之中;二是寄藏在大山之中。持第一種觀點的有:《文言文詳解一本全》[2]、《高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3],《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4]等選文中的注釋。持第二種觀點的有:《文言文全解》[5]、《高中文言文全解》[6]等選文中的注釋。第一種觀點比較模糊,既可以理解成具有象征意義的山,又可以理解成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的山。第二種觀點指物質的、具有具體形態(tài)的山。第一種觀點對“名山”含義采取地是回避態(tài)度,不能幫助讀者理解其真實含義。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其解釋不妥。
“名山”理解成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的山不靠譜。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書籍要么藏于皇家圖書館,要么藏于私人書齋,筆者瀏覽過的文獻來中,還沒見過有把山當做藏書之地的。且西漢武帝時期也沒有形成以山為基地影響力較大的學術交流中心,也就是說即使有山藏書,如果沒有被專業(yè)人士讀到且用來交流,書就不會被人接受、流傳。只是能讓書籍保存的藏書之地,這種藏書效果,明顯與太史公的本心相違背,因此“名山”不可能是山。
(2)有關文獻中的注釋?!懊健睘榈弁醪夭咧??!妒酚洝分械摹短饭孕颉酚小安刂?,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這么一句話,其中“名山”解釋為皇帝藏策之府。司馬貞《索隱》曰:“《穆天子傳》云: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所謂策府。郭璞注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7],這就是“名山”解釋為策府的依據(jù)。這種解釋有其和合理性,但又存在疑問。
1.依據(jù)。“名山”有可能指太史令官署的藏書閣,因其藏書之珍且富,司馬遷稱之名山。漢武帝時期“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山”(劉歆《七略》),“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迄諸子傳說,皆允秘府”(《漢志·總序》)。這說明“秘府”是專門的藏書場所的。另外,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也有兩處提到漢廷書府:一曰“細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一曰“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前一句的“石室金匱”乃泛指當時藏書之地,后一句也說明太史令官署也是藏書之所,《七略》也稱“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nèi)則有廷閣、廣內(nèi)、秘室之府”。還有,做過太史的張衡曾稱“蓬萊,太史秘府”(《漢書·張衡傳》),正是用蓬萊仙山喻指太史藏書之所。以此來看,用“名山”喻指太史令官署藏書閣,司馬遷也是可以地。這一觀點,易平先生有詳細論述,請參考《<太史公書>“藏之名山”新解》[8]一文。
2.疑問。不符常理。按照《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的文意來講,《史記》正本應該藏在策府,副本藏在京師,這句話有兩個疑點:一是,從常理上講,為了保存自己珍貴的東西是不大可能將兩部書藏在一處的,京師已有正本何必再將副本留在京師了,此乃不符常情。二是,《史記》很可能乃私撰,不大可能被藏于策府(官方機構)。從漢代官制職責來看,太史令掌管文史星歷,但沒有記史的職責。中書令由宦官擔任,主要幫助皇帝處理宮廷政務,相當于皇帝秘書,記文史顯然非其職責。據(jù)此,《史記》應該是司馬遷私撰之作。既然是私撰,那么就不應該被策府所收藏。從文獻記載來看,《史記》最早開始傳播由司馬遷外孫平通侯楊惲始(《漢書·司馬遷傳》),而不是從官方書庫流傳出來地,這個史實可以說明司馬遷著書非官方行為。綜上所述,將“名山”解釋為策府不夠周密,華鐘彥教授在《〈史記〉的文學價值》一文中也持類似觀點[9]。
“名山”是否為策府或太史令藏書庫,是或不是都有一定的道理。要尋求準確的答案,還需要更多的文獻資料,目前已有的文獻難以給出滿意答案,這個缺憾是難以彌補地。在現(xiàn)有條件下,弄清“名山”的真實含義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以文解文。
二、“名山”含寓意。
所謂以文解文,就是用本文的內(nèi)容來解釋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如果我們拋開《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這句話,用文章內(nèi)容來解讀“名山”,筆者認為《報任安書》中“名山”含有寓意,喻指歷代圣賢經(jīng)典傳世之作。這個觀點可以通過《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的志向加以論證。
(1)司馬遷的志向及其層次。《報任安書》中司馬遷主要表達了三個觀點:一是,受極刑雖死難贖其恥,何乃推賢進士為;二是,隱忍茍活乃有志于書;三是,“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觀點一是作者回應任安的來信,同時為觀點二、三做鋪墊,觀點二、三是司馬遷生之所求,死之所望,因此應是他的志向所在。司馬遷“茍活于世”的追求是:寫成一部能留名后世的作品,這是支持他忍辱活著的動力。但對他而言,這部書最好的結局是:“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他補償前債且萬死不辭。根據(jù)司馬遷實現(xiàn)這兩個志向的難易程度,筆者將其分為:現(xiàn)實目標與理想目標。
(2)司馬遷的理想目標。其理想目標是:寫一部比肩歷代圣賢傳世經(jīng)典的名作,傳給后世圣賢,在大都市流傳。這個目標我們可以采取正反論證的方法加以論證。
1.反面論證。其理想目標有三個關鍵字:藏,傳,通?!皞鳌庇盟抉R遷自己的話(《太史公自序》)而言就是被后世賢圣所接納,“通”就是在大都市流通。由此倒推,如果書沒價值,即使書能存世后世賢圣怎么會接納,沒人賞識,也就談不上流通大都,因此“藏之名山”這句重在強調書的價值。什么樣的書才有這樣大的價值,當然是像歷代先賢傳世經(jīng)典的作品,只有這樣的書才能使作者名垂千古。因此“藏之名山”意為比肩歷代圣賢傳世經(jīng)典的名作。
2.正面論證。其一,從司馬遷認為自己的書能達到的效果來看,效果一,文采表于后世。效果二,“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兩種效果,正是歷代圣賢傳世經(jīng)典擁有的效果。其二,從他效仿先賢的心跡來看。歷代圣賢遭受困厄、終不可用而退論書策以舒其憤,他們期望“思垂空文以自見”。而司馬遷也希望“傳之其人,通邑大都”,這難道不是“思垂空文以自見”嗎?其三,從司馬遷的苦衷來看。歷史長河中先賢其書未必會被時人認同,但終會被后世有識之士賞識、贊揚而得以廣泛流傳,他也說過“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傳之其人,通邑大都”。這些語句中司馬遷既流露出對時人不理解自己志向、未必能讀懂這部書的感傷,又對這部書的價值的高度自信。試想,不是自信這是一部比肩圣賢傳世經(jīng)典的大作,他會有這樣的感慨嗎?其四,前面談到過張衡用蓬萊仙山喻指太史藏書之所,這里的蓬萊也不能簡單理解成山名,而是張衡借山名喻指藏書的寶貴。同理,司馬遷也可以借“名山”來喻指太史令藏書閣中書的珍貴,“藏之名山”雖有指太史令藏書閣之意,但其意重在比肩歷代圣賢傳世經(jīng)典。
總而言之,從司馬遷的理想目標來看,此處的“藏之名山”如果僅僅指藏書之所,乃有悖于作者本意。只有把“藏之名山”理解成含有寓意,文章的邏輯才會流暢。
歷代圣賢的經(jīng)典傳世之作或是后人思想的源頭,或是其思想或文化價值令人仰視,或是其內(nèi)容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就此而言,將這些書謂之“名山”一點都不為過,那正是讓歷代賢人雅士仰之、慕之的山。司馬遷擅譬,以“名山”來論書的價值很自然。
三、結語
綜上所述,“藏之名山”的“名山”,筆者認為含有雙關之意,既實指書之所,又喻指歷代圣賢經(jīng)典傳世之作?!安刂健币饧床赜诟畮欤燃缡ベt之作。從前人研究來看多以論證“名山”乃實指為目的,鮮有論及其寓意,但還是有人使用“名山”的寓意,如:可詠雪的《名山之寶誰識礙——談前人在對〈史記〉文學性的認識上所走過的路》[10],王中翼的《名山事業(yè),發(fā)憤著就——讀司馬遷〈報任安書〉》[11],楊牧之的《理想、毅力與‘名山之業(yè)——重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12],這三篇文章其內(nèi)容雖然沒有涉及“名山”的解釋,但題目中所用“名山”一詞明顯不是指山或藏書之所。每每讀起《報任安書》就會被它時而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時而慷慨大義、氣貫長虹的語言所折服。時至今日,司馬遷早已“求仁得仁”,壯哉!
參考文獻:
[1]丁帆,楊九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五[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2]陶曉躍,陸小紅.高中文言文詳解一本全[M].河海大學出版社,2013.
[3]編寫組,高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4]牛勝玉,文言文全解全析(高中)[M].青島出版社,2014.
[5]朱廣成,文言文全解(蘇教版高中新課標)[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方圓,文言文全解[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7]司馬遷,太史公自序[M].中華書局,(p3320),1959.
[8]易平,《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新解[J].歷史教學,2004(04).
[9]華鐘彥,《史記》的文學價值[J].安陽師專學報,1980(00).
[10]可詠雪, 名山之寶誰識礙——談前人在對《史記》文學性的認識上所走過的路[J].語文學刊,1987(03).
[11]王中翼,名山事業(yè),發(fā)憤著就——讀司馬遷《報任安書》[J].中學生百科,2015(02).
[12]楊牧之,理想、毅力與“名山”之業(yè)——重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J].天水師專學報,1985(01).
萬進峰,教師,現(xiàn)居浙江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