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總抱怨“兩點一線”的生活太單調(diào),無內(nèi)容可寫。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寫作素材,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素材的眼睛,只要留心觀察和細心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就會寫出體驗獨特、情感真摯、感悟深刻的佳作來。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 寫出教學 留心生活 尋找素材
一、在觀察自然中尋找寫作素材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贝蜷_門窗,出去走走,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大自然就是我們最天然的教師,是我們最生動的課堂,是我們最美妙的靈感,會為學生的習作提供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當我們置身于奇妙無窮、五彩繽紛的自然界中,才能發(fā)現(xiàn)“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對于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打雷閃電、刮風下雨等這些平時被我們忽略的東西,由于有了親身體驗也會倍加珍視,從而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感性認知。
因此,教師每學期都可以安排一些戶外活動,組織學生去郊外踏青或郊游,讓學生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仔細觀察周圍景物的變化,如在“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春天里,看看桃花紅、樹葉綠、燕子筑窩、柳絮飛舞等氣象萬千的景象;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天里,聽聽夏雷滾滾、知了長鳴、蛙聲一片的天籟之音;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天里,聞聞稻香四溢、瓜果飄香、暗香盈袖、丹桂撲鼻的五味雜陳的味道;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冬天里,賞賞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梅花盛放、松柏翠綠的銀裝素裹的世界……為此,教師可布置學生寫《四季讓我心醉》《走進自然》《我跟春天有個約會》《我眼中的色彩》等作文,只要學生能留心觀察大自然中日新月異的變化,就能寫出描繪自然、反映自然、歌頌自然的好文章。
二、在家庭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家庭生活看似平淡無奇,不值得一提,但每位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冒著風霜雨雪的早晚接送;爸爸媽媽起早摸黑料理孩子的衣食住行,忙里抽空地輔導孩子作業(yè),萬一生病,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各自又有工作,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為人處世的原則。另外,小區(qū)里鄰里間互助互愛、噓寒問暖、和諧相處的生活場景,也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深深烙印。
由此看來,正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才組成了社會這個大家庭,才有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仔細想想,家庭生活中并不缺乏寫作題材。有子女對父母的不盡依賴的眷戀之情;有父母對子女的無限關懷與牽掛;有瓶瓶罐罐,鍋碗瓢盆的交響曲;有家庭因意見不合而引發(fā)的吵鬧;有因子女不孝而引起的家庭矛盾;有“鋤禾日當午,帶月荷鋤歸”的勞動愉悅之情;有“花好月圓,比翼雙飛”的婚慶喜事;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悲歡離合;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灑脫與豪情;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的傷感失意之嘆;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產(chǎn)生的仰慕、尊重、厭惡乃至憎恨等一系列的情感變化。以上內(nèi)容都是學生素材的發(fā)源地、學生情感的發(fā)動機。學生因此寫出了《風波》《愛還要會愛》《我愛我家》《美麗的誤會》《一扇門的距離》等佳作。
三、在校園學習中尋找寫作素材
走進美麗的校園,猶如觀看五光十色的萬花筒。校園里有清晨的朗朗讀書聲,有課間活動的嬉笑打鬧聲,有體育比賽的歡呼吶喊聲……校園生活是如此豐富多彩,令人回味無窮。尤其是那些在校寄宿的同學,他們遠離父母,獨自在校過集體生活,更是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圍繞吃、穿、住、行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素材。還有學校的校風、校訓、環(huán)境、紀律以及教師等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影響,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學生的心靈,從而迸發(fā)出情感火花。
如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崇拜和敬佩的教師,每當這些教師上課時,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能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威信并對其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他的,如教師的穿著打扮、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等也會成為學生的日常話題。學生則良莠不齊,千人千面。低劣者孤芳自賞、自卑怯懦,對學習不感興趣,但在生活中卻獨立能干;優(yōu)秀者則自命不凡、清高孤傲,總有高處不勝寒的優(yōu)越感,是學生心中的偶像,家長口中的榜樣,教師眼中的寵兒;其他學生或深沉穩(wěn)重或直爽率真,或熱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潑好動或喜靜獨處,由此就會發(fā)生愛恨交織的故事。由于學生個體的認知不同,就寫出了《我是差生我怕誰》《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品味友誼》《課桌,有你真好!》等真實反映校園生活的佳作。
四、在社會實踐中尋找寫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社會生活蘊涵著豐富的寫作資源,我們應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入到無限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而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久而久之,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且也能在其腦海中形成寫作資料庫。
教師可以根據(jù)作文訓練要求,結合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來布置寫作內(nèi)容。如植樹活動、清明節(jié)祭掃、“五一”勞動節(jié)歌詠比賽、國慶節(jié)詩朗誦、元旦文藝會演、校運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因為都親身經(jīng)歷過,所以都特別興奮,有說不完的話語,有寫不完的題材,這時教師只要因勢利導,教會他們掌握寫作技巧,讓他們把感人的事跡或有趣的活動記錄下來,與別人分享,就一定能涌現(xiàn)出一批反映校園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布置學生寫《記住這一天》;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布置學生寫科幻作文《假如……》;“六一”兒童節(jié)安排學生帶禮物去孤兒院看望孤兒,布置學生寫《童年,請不要走》;重陽節(jié)讓學生去養(yǎng)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布置學生寫《感恩的心》。家庭生活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互換角色,當一天家長,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務,如縫紐扣、疊被子、做飯、洗衣、打掃衛(wèi)生等,把學生引入濃濃的親情中,既感受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又體驗著親情的可貴,從而寫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五、在教材中尋找寫作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由一篇篇精挑細選的文章組成的語文教材,其中絕大部分都屬于名家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且涉及的內(nèi)容也非常廣泛,有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軼事、凡人瑣事、人生哲理等,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更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好范文。教師分析文章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的一個浸潤過程,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可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只要做一番整理歸類,教材中的不少內(nèi)容都可作為寫作的材料。如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勝發(fā)出石破天驚的反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身殘志堅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國文化主將魯迅先生為尋求救國道路而“棄醫(yī)從文”;“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導彈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如果學生能把這些材料作為寫作素材并運用到寫作中,也就真正做到了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實現(xiàn)了學習和寫作的有機結合。
為了使教材的學習能更好地為寫作服務,教師可以教學生運用以下方法,從文章中提取寫作素材:摘抄文章中的名篇名句;選取文章中的典型事例;概括文章中的故事情節(jié);改編文章中的精彩語段;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寫讀后感。教師需充分利用好教材,讓學生在學好教材文章的同時也積累一些寫作素材,為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在看似普通平凡的生活中引入“活水”,就一定能使學生文思泉涌、下筆成文,從而寫出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上乘之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辜均強,張玉淑.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寫作素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3).
[4]李佳.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