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清
摘 要:不應給任何教學工具、技巧和教學模式隨意地貼上“舊”的標簽,新課程改革應該在繼承傳統(tǒng)教法合理內核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只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技巧有助于新課程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只要它的運用不違背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和精神,我們都可以拿來使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表格運用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該如何進行?是否要將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技巧、方法完全拋棄,另起爐灶,重建一套與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全然不同的新體系?這是許多高中歷史教學同仁曾經或仍然困惑的問題。我認為,要讓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徹底劃清界限,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作為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與過去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確實有著很大區(qū)別,但最根本的不同還是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的差異。因此,只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技巧有助于新課程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只要它的運用不違背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和精神,我們都可以拿來使用,而不必輕率地把某個教法、技巧或教學模式貼上舊課程的標簽,輕易地予以拋棄。
“表格”似乎是與新課程教學搭不上邊兒的“老面孔”,它曾被深深地打上了“老課程,舊套路”的烙印,被許多追趕潮流的教師如“敝屣”一般地棄置。因而,盡管仍有一些歷史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使用表格,但總覺得有點老套、俗氣,不夠新潮,因而底氣不足,用起它來總有點“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新課程教學更應重視課堂教學的實效。一味地追求時尚和新潮,而忽視課堂教學的實效,這樣的做法只能使新課程改革步入歧途。而畫地為牢、自設藩籬,在我看來恰恰是與新課程教學理念背道而馳的。“突破藩籬天地寬”,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應該是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揚棄。只有在繼承高中歷史教學傳統(tǒng)模式成功做法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我們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有所作為,把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推向深入。下面,我從歷史教學三維目標達成的角度,以表格的運用為例,談談歷史傳統(tǒng)教學技巧和方法在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一、知識與能力
新課程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被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們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運用表格,表格在達成這一方面的目標時,就有用武之地了。
1.生成歷史知識
以人教版必修一“鴉片戰(zhàn)爭”一課內容為例,我在對《南京條約》內容教學時,設計了下面的表格(見表1):
在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中,我并沒有把表格的內容展示出來讓學生照抄,也沒有讓學生把表格的所有空白全部填滿。但在學生自左至右三列內容層層遞進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后,他們不但牢牢記住了條約內容,更在小組討論和教師點撥后,進一步了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并加深了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深刻影響的理解。
2.形成歷史線索
歷史線索是歷史主干知識的重要內容。由于課時限制及年齡特點,和歷史概念的形成相比較,基礎年級學生歷史線索形成的難度要更大一些。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表格在解決這一問題上也有用武之地。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為例,我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課教學時,設計了如下表格(見表2):
同樣,我沒有把完整的表格交給學生,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和生成。這樣,盡管看起來多花費了時間,但卻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情。表格如此運用,是否洗脫了一點教師包辦知識整理、學生只管死記硬背的舊課程色彩,沾染了一點新課程的理念和精神呢?
3.培養(yǎng)學科能力
表格真的能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有所作為嗎?我們不妨先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人教版高中新課程歷史實驗教材,總的來說編寫得比較簡約,但在描述重要歷史現(xiàn)象、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方面,還是不吝筆墨,突顯了其重要地位。這對學生理解相關主干知識確實有很大助益,但卻給學生跳出具體史實羈絆,從整體上把握歷史內容制造了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表格的適當運用往往有奇效:既能簡化教材內容、梳理歷史發(fā)展脈絡,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比如,在進行必修三第17課“毛澤東思想”教學時,我就設計了如下表格(見表3),并依托這一表格來組織學習活動,取得了較好效果。
其實,表格的運用不僅限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也能在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建構歷史知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要將其落到實處而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必須認真設計導學單,以便在教學中依單而行,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可見,合理設計導學單對小組學習活動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精心考慮導學單的呈現(xiàn)方式,在很多的情況下,表格是較好的選擇之一。
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可將留白的表格導學單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小組成員根據(jù)自身的實際選擇任務,由小組長和教師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難度較大和比較復雜的活動,小組成員可先進行自主探究和研習,然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以達成知識建構的目標。比如,對選修一第九單元中“戊戌變法的背景”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就選擇了以表格形式來呈現(xiàn)導學單(見表4)的方式,組織學生探究變法發(fā)生的必然性。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活動,由小組成員協(xié)商后,自主選擇變法的必要性或可能性,并對此進行著重探究,但同時也要對其他成員所承擔的任務進行適當探究,為參與小組和全班范圍內的交流和討論做必要準備。表格型導學單便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小組內分工不分家,做到小組合作形式和新課程教學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使學生的知識探究和能力提升都落到了實處。
2.自己動手設計,體會創(chuàng)造樂趣
讓基礎年級的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表格、整理和建構知識,盡管剛開始的一兩次可能有一定難度,但也絕非沒有進行的可能。高中生的心智水平決定了他們有這個潛力和現(xiàn)實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從一些內容少(1~2個知識點)、跨度?。ń滩耐徽n的知識范圍內)、難度低的教學內容入手,慢慢放手讓他們自主嘗試。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中比較好的“作品”進行集中展示,以激發(fā)他們的設計興趣;對于不成熟的“作品”,也要指出其不足,并對其閃光點給予鼓勵。比如,我曾在必修一第四單元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課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見表5),以闡釋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進行模仿,自主設計并完成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和《辛丑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簡表。有范例在先,內容不多、難度不高,即便高一的學生也都愿意一試身手,事實上這種教學效果確實很好。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表格開口說話,做到寓論于史
史學觀點是歷史學的靈魂和歸宿,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價值所在。但沒有史實做依托的任何史學觀點都是蒼白無力的。新課程改革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讓學生自己建構歷史知識,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生成有說服力的史學結論。這樣形成的正確歷史觀才是真實而堅實的。在課堂教學中,表格型史料的展示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比如,在進行必修一中“抗日戰(zhàn)爭”一課教學時,如何讓學生得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重要結論?我在導學單設計時選用了下面的兩個表格型的材料來作為佐證(見表6,表7),讓學生研讀:
表格是數(shù)據(jù)的載體,而數(shù)據(jù)是濃縮的史實。這兩個表格所包含的史實,如果要表達成文,則需要多少文字?通過教師的必要指導,學生在有效提取上述表格所包含的信息后,自然不難生成正確結論。
2.挖掘身邊史料,體會時代巨變
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熏陶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高中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身邊人、身邊事,看得見、摸得著,往往能給學生以最真切的感受,使他們心悅誠服。學生借助表格方式去采集和挖掘身邊的史料,既能提高歷史學科能力,又能在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自我的感悟和成長。比如,在進行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我設計了如下表格(見表8),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家長為對象來開展調查,并自主完成表格:
學生在接受任務后,個個都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認真,并能根據(jù)教師要求,結合表格信息撰寫簡單的調查報告,以小見大、說明時代的變遷和祖國的巨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睕]有一成不變的教法,只有因循守舊的觀念。表格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要我們沖決人為設置的種種藩籬,將新課程理念注入其中,就像表格這種“舊”技巧、“舊”教法,也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利器。反之,就算應用最新鮮的玩意兒,但如果教學理念不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把教材當圣經,視學生如無物,那也就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必然會落伍于新課改的潮流。
參考文獻:
[1]律冬順.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2]劉波.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6).
[3]廖明彩.論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變革[J].中學課程資源,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