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教育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德育生活化教育成為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基礎。生活本身就是德育內容的基本途徑,德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和主體意識的要求,德育與生活的聯(lián)合是新時代學習開展德育工作進行的主要途徑,德育生活化教育對中學生前途的發(fā)展起著導向和促進作用。對初中生而言,德育生活化,不僅對知識的掌握和認知有幫助,更對其人格素養(yǎng)的未來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 德育 生活化教育 品德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148-01
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處于不完善的階段,所以注重學生人格素養(yǎng)的發(fā)展成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點關注。德育是提高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德育與生活聯(lián)合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切身體會生活,豐富了對道德素養(yǎng)的理解。本文對德育與生活化教學相結合的問題展開討論,并針對中學生的德育生活化教育談談筆者的粗淺體會:
1 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提高教學效率
何謂“生活化教育”,就是要巧妙的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將社會生活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充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教師要勇于向固有模式挑戰(zhàn),充分了解學生、解放學生的天性,把握學生的行為特點,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在快樂中學習知識;采取科學的、積極的教學手段將課堂活躍起來。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對課堂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內在思想品質的形成,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某實驗中學的張老師就巧妙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實事熱點開展課堂教學,安排了“模擬市場運行”活動:地點在校園的操場上,班上22名學生為商品銷售者,25名學生為商品購買者。要求學生們進行買賣交換符合市場規(guī)則,上貨渠道、銷售形式、商品種類、價格標碼需要運用市場知識,遵循公平、自愿、平等、友好的原則。整個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都積極融入在“市場交易”的氛圍中,推銷商品的方法多種多樣,還價的手段也出奇制勝?;顒拥淖詈螅瑢W生深刻體會到了掙錢的辛苦,也加深了對社會基本知識的了解。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交往交際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思維應變能力和市場競爭意識,也提高了教學效率,讓學生們主動熱情的參與投入在教學中。
2 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實行教學多樣性
正人先正己,作為教師,必須以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身養(yǎng)性,形成良好的品格;以高尚的師德作為學生的楷模,培養(yǎng)高素質的養(yǎng)成。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死板的說教,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以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調動學習興趣為主旨。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教育為生活而存在,教師可充分運用多媒體、錄像、圖片、錄音等教學手段,采用演講比賽、主體班會、小品表演、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更好的為教學服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堅持以學生為主導地位,讓學生強化記憶,激發(fā)學習興趣,升華愛國情感,提高學生道德素質。
某實驗中學在教學九年級法律常識時開展了辯論賽。題目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將學生分為兩組各執(zhí)一觀點進行辯論,每一組成員必須準備充分的材料與論據(jù)進行論證,材料的準備與辯手的分工都需要成員之間相互合作與分配。辯論中,針對學生的思維、語言組織、論題分析等情況給予量化加分,過程中學生們引經(jīng)據(jù)典、斗志高昂進行激烈的唇齒舌戰(zhàn);活動的最后,學生們不僅收獲了更加有效而豐富的新知識,使課堂更加鮮活、真實,而且培養(yǎng)了團結合作、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鍛煉了分析問題、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對思想道德的領悟和提升自身品德素質的修養(yǎng)。
3 德育生活化的意義
德育作為提高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一種重要途徑,成為了我國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缺的關鍵部分。實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道德修養(yǎng),最終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迫切需要在教學中開展良好的德育工作為學生指引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分析現(xiàn)實生活問題,正確評判生活中的是非對錯,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為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快速有效地建立師生之間友好的橋梁,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德育價值觀,提升個人的品格素養(yǎng),為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性修養(yǎng)鋪設一條健康明朗的道路。
良好行為習慣和品德素質的養(yǎng)成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實踐。為此,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內涵就是要求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社會實踐、認知實際、行為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主動性;在學生心靈深處播撒社會道德的種子,幫助和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的感悟與體驗,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升華道德情感、思想認知,予以思想的啟迪和情操的陶冶,培養(yǎng)學生最終成為有益于他人、社會和國家的人。
4 結語
素質教育是現(xiàn)教學工作的目標,德育教育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老師應結合有利于進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滲透的教學資源,采取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在有限時間內擴大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影響力,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認知,同時提高學生對思想道德的領悟,提升自身道德素質與修養(yǎng)。這不僅是教育意義的宗旨,更是人文教育的內涵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林芝.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14.
[2] 鄧淦之.中學德育生活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0.
[3]樊星佑.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
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