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斌 郭建瑞
中圖分類號:G852.1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陳氏太極拳十三樁是陳式太極拳前輩所傳的太極拳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促進功力增長,有利于規(guī)范拳架,同時具有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效果。本文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對陳式太極拳十三樁進行了初步的了解。
關(guān)鍵詞 陳式太極拳 十三樁
拳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陳式太極拳十三樁是由太極宗師陳發(fā)科的嫡傳大弟子,太極大師雷慕尼總結(jié)修改而成的一套秘傳功法。陳式太極拳十三樁在練習時不僅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練習時間的長短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自身情況自行掌握。既可以進行單式的分別練習,也可以組可連續(xù)演練。
預(yù)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尖朝前,意念頭頂自百會穴輕輕上領(lǐng),下頦微內(nèi)收,舌尖頂上腭。兩手自然下垂至兩胯旁,兩膝微曲,兩腳十趾輕輕抓地。兩目平視遠方,注目于一處凝視片刻,排除雜念,目光緩緩收回。意念自眉間祖竅穴逐漸下移,經(jīng)中丹田至下丹田,由兩腿向下至涌泉穴,周身內(nèi)外松開,意念如同一團氣或一股水,自上而下經(jīng)體內(nèi)、體表,潺潺流淌至四梢。全身入靜如無物,無形無象,無聲無息,空空洞洞進入無極之境。
第一樁 金剛倒硾樁
此樁同金剛倒硾勢。落地震腳,右手握拳,中指輕輕扣住手心的勞宮穴。右手置于左手勞宮穴之上,意注勞宮,兩腳十趾抓地。
由來:此勢主要是借用的神話傳說。金剛神名修煉之精,金剛之手持握降魔杵。此勢右手捏拳如杵之勢,左手曲如臼之形,右手落于左手心中,如石杵搗硾。故名金剛搗硾。
功效:此樁有清心安神、涼血和胃之功效。意念貫注于肝經(jīng)太沖穴、脾經(jīng)穩(wěn)自穴、胃經(jīng)歷兌穴、膽經(jīng)足竅穴,有防治各經(jīng)病癥的作用。腳心虛空即涌泉穴空虛之意,有開竅寧神的功效。
第二樁 懶扎衣樁
此樁同懶扎衣勢。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右膝與右腳跟的連線垂直于地面。左腿微曲,腳尖內(nèi)扣,立身中正,舒展大方,氣沉丹田,右手向左展開,意念大腸、小腸、三焦等肺腑之氣沿手三陽經(jīng)而貫于指梢,再收于心、肺、腎等。左手輕插于腰部。
由來:據(jù)考證,明人因長服束腰,演練拳時必須將長服卷起,塞于腰帶中,以便動步踢腿,其動作與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帶相似,右拳橫舉向后,目視左前方,以示臨適不慌、撩衣應(yīng)戰(zhàn)之意。
功效:可強腰壯腎。
第三樁 雙推手樁
此樁同雙推手勢。松肩沉肘,松胯塌腰,周身完整,勁貫通于兩手沿胸腹下推,意在指梢,導(dǎo)此任脈之氣運行。
功效:防治腹脹、腰軟無力等癥。
第四樁 單鞭樁
此樁同單鞭勢。右腳尖內(nèi)扣,松胯屈膝,開襠成圓,立身中正,虛靈頂勁。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意念勁由丹田起,沿左腰催肩肘至左手中指端,放松下沉,起于指梢,回歸丹田。
由來:單鞭的動作形態(tài)是一手刁手,另一手拂面后向前揮出,猶如跨馬揚鞭之勢,故名“單鞭”。
第五樁 拗步樁
此樁同拗步勢。開步展肢行氣,意念氣從命門流于陽經(jīng)而達四梢、命門,有培元固本、溫陽補腎、疏調(diào)經(jīng)氣之功。
由來:拗步,名步者,步也。拳術(shù)家以進左足伸左手,進右足伸右手,謂之順手,反是如出左足伸右手,謂之拗步。
功效:此樁對陽痿、早泄等頗有功效。
第六樁 護心樁
此樁同護心拳勢。下盤穩(wěn)固,松胯屈膝圓襠,立身中正,勁力外放,神意聚于兩目,意念氣流于兩眼周圍的睛明、承泣等穴。
功效:清熱、疏邪、明目。
第七樁 高探馬樁
此樁同高探馬勢。以腰為軸,勁先合后開,松胯開胸,沉肘松肩,勁貫于右掌,左掌在下腹部輕輕上托,意念氣注于三陰經(jīng)。
功效:此樁有健胃潤肺之功。
由來:高探馬者,身體高聳,如乘馬探身向前,故名高探馬。
第八樁 金雞獨立樁
此樁分左右勢,同金雞獨立勢。獨立步站穩(wěn),提膝,高度視個人身體情況而定。合勁不散,意注掌跟。兩手交替舉過頭頂,意念氣通三陰經(jīng)。兩足交替提起,意念氣通足三經(jīng),下注涌泉,有頂天立地之勢。
由來:太極拳中的“金雞獨立”假設(shè)敵人用手攻擊,習練單側(cè)推手,腿同時提起,手可以隨時牽制敵人的左右手,與此同時,在敵人無暇顧及時用腳尖踢向敵人腹部,擊倒敵人。因形似雞單腳站立,故名。
功效:伸筋拔骨,對防治肢體麻木有效。
第九樁 七星樁
此樁神態(tài)安詳,意念氣由長強穴沿任脈上行至百會穴,再沿督脈下行至會陰,再交于長強,如此體內(nèi)陰陽二氣在任督二脈間運轉(zhuǎn)。此樁勁貫于掌外側(cè),松肩沉肘,呼吸以下沉為主。
由來:七星不僅在運動終點形如“七”字,而且動作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也與北斗七星的象征意義相同,故名。
功效:調(diào)理十二正經(jīng)氣血。
第十樁 跨虎樁
此樁同退步跨虎勢。虛實分明,輕重倒換,立身中正,虛靈頂勁,意氣注于指梢,通手三陰經(jīng)。
功效:可防治肩周炎。
第十一樁 肘底捶樁
此樁同肘底看捶勢。左手下沉與右拳相合,右拳微有上托之意,身法端正,有下墜之意,頭頂上拔,百會穴與長強穴有對拉之意。
功效:升陽固脫、清熱利濕。
第十二樁 亮翅樁
此樁同白鶴亮翅勢。勁由腰脊右轉(zhuǎn),重心移于右腿,意念勁上沖于兩肩,過肩肘貫于兩手,周身放松下沉,合勁歸于丹田。意念胸腹之氣向右轉(zhuǎn)一圈后下沉,打通沖脈。左腳點地,足趾端的隱白穴按于地。
由來:習練時以用雙臂左右格擋來擊敵人的雙手,敵方的力量被分散而不整,隨之習練者的右手隨沉隨起,提護至右頭角上展開,同時左手從左側(cè)下展開至左胯旁,猶如白鶴展翅,故名。
功效:健脾開胃。
第十三樁 斜行樁
此樁姿勢為兩腳平行開立,兩膝微曲,兩目平視,含胸拔背,空胸實腹,右掌立于胸口,右手大拇指對著兩乳中間的膻中穴,左手成叼手,向后放于命門處。周身放松,氣歸丹田。
功效:選妃降逆、寬胸化痰。
收勢
雙手心向里自然垂于兩胯外側(cè),雙臂隨吸氣同時升至頭頂,兩手心相對再向下按,呼氣,雙手經(jīng)面部、胸部下放到兩胯外側(cè),意念氣至兩足涌泉穴,周身放松。
參考文獻:
[1] 陳式太極拳十三樁[J].少林與太極.2011,10:39-40.
[2] 趙夢舉,晁岳春.太極拳樁功的技擊價值與作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2,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