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民法典》第90a條規(guī)定:動物不是物。它們由特別法加以保護。除另有其他規(guī)定外,對動物準用有關物的規(guī)定。 “這一條文是通過1990年8月20日民法修正案而生效的。并為此將《德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編中的第二章“物”重新命名為“物,動物”。從而將動物排除在一般意義上的物之概念之外。該條文的修改,乃是基于動物保護的需要,是伴隨著強大的動物保護呼聲和壓力而在法律上采取的必要回應措施。
關鍵詞:民法學;環(huán)境資源法學;法律解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德國民法典90a的出臺在國內影響
近年來,伴隨著國內動物保護浪潮的推進,加快制定《動物保護法》和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呼聲的日益高漲,由《德國民法典》第90條a規(guī)定:“動物不是物。它們受特別法的保護。法律沒有另行規(guī)定時,對于動物適用有關物的規(guī)定?!边@則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條款所引發(fā)的學術爭鳴從未間斷過,爭論發(fā)端于高利紅教授的論文《動物不是物,是什么》其通過1990年修訂的《德國民法典》中第90條a規(guī)定的詮釋,從剖析“主客二分”的傳統(tǒng)法理出發(fā),認為該法突破了“主客二分”的界限,代表了動物由權利客體上升為權利主體的立法動向,并提出了確定動物有限主體資格的法理主張。該文一發(fā)表便激起千層浪,引發(fā)學界的激烈爭鳴。我國民法學家楊立新教授和朱呈義博士在2004年第5期的《法學研究》中發(fā)表了 《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一兼論動物之法律“物格”》一文,通過民法學原理之論述,否定了動物權利論觀點,并提出應建立法律物格制度以解決物種瀕臨滅絕之機。我國著名的環(huán)境法學家蔡守秋教授也在《簡評動物權利之爭》、從對(德國民法典)第90a條的理解展開環(huán)境資源法與民法學的對話》等文章中圍繞學界爭論的焦點,系統(tǒng)地闡述了動物權利建立的必要性。常紀文教授在《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6期,發(fā)表了《動物有權利還是僅有福利—主客二分法與主客一體的爭論與溝通》一文,對于動物是否可以成為主體以及動物是否享有權利的問題,通過介紹、比較和分析各自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步闡述了兩種語境下的法律關系結構及其運行。自此,學術界圍繞著對于《德國民法典》中第90條a規(guī)定這一條款的不同解讀,提出了“賦予動物主體資格”,“建立物格制度,‘建立動物福利制度”等不同的學術主張。對于一則法律規(guī)范的不同解讀竟引發(fā)如此激烈的學術爭鳴,其背后暗含著另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法律問題。
二、法學界對于其界定和價值判斷
該法條之所以引起激烈的學術爭論,其原因在于法解釋過程中價值判斷的不同使然。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傳統(tǒng)法學研究由法律形式主義所主導,其主張把法的目的性、價值性或者道德性評價問題置于法學研究領域之外,由此,傳統(tǒng)法學解釋主張在對一個特定的法律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秉持價值中立和價值無涉的原則,以法律解釋的唯一性和還原立法者意圖為要旨,排除解釋者在法律解釋過程中主觀價值判斷。然而,20世紀以來,隨著多元化社會結構的形成,面對越來越多元和復雜的社會及個人的利益訴求和考慮,法律規(guī)則、制度背后所承載的法的目的、功能和價值成為法學研究的熱點。由此,價值判斷被引入法解釋學領域,價值判斷是解釋者依據一定的價值準則對利益要求和權利主張所做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在對一個特定的文本進行法律解釋的過程中,不同的解釋者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受到關注。
在法律解釋過程中對于價值判斷的認同反映了法學解釋在現(xiàn)代的轉向,傳統(tǒng)的法解釋學是建構在方法論基礎上的,方法論意義上的傳統(tǒng)法律解釋學肇始于德國歷史法學派的鼻祖薩維尼,它將法律的意義世界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上,將法律視為一個具有確定性、穩(wěn)定性、客觀性、中立性和封閉性的自治系統(tǒng)?!耙宰匀豢茖W的方法為楷模,以世俗法律為對象,以闡明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為旨歸。這種理論符合那種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二分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從解釋學上,這代表了一種認為作品的意義是固定的、惟一的客觀主義的診釋態(tài)度。”而“法律解釋學的轉向是指法律解釋學應改變那種以法律文本為對象、以注解為方法的研究,轉向對文本與事實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其以海德格爾“主客一體”的哲學理論為基石,打破了固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昂5赂駹栒J為,理解是指一種個人把握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的能力。在這里,理解第一次被視為不是某種主體占有的東西,而是人處在世界的方式。正是這種存在方式,理解才成為一切解釋活動的基礎。只有人才擁有理解的世界,人的存在就是理解的存在,理解必須由前理解開始,而不是從主體開始。這引起了哲學上的根本性變化。這一觀點超越了以主體、客體相區(qū)分的關系中去解釋和理解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
環(huán)境法解釋學是建構在本體論基礎上的解釋學體系,本體論意義上的法解釋學,即哲學解釋學建構下的法解釋學強調了解釋者在法律文本解釋中的主體參與。由于不同的解釋者可以給法律文本提供不同的解讀視角,從而彌合以“主客二分”思維模式主導的傳統(tǒng)法解釋學將作為“主體”的解釋者和作為“客體”的法律文本分割開來的裂縫,使得環(huán)境法解釋學體系成為一個環(huán)境法律文本與環(huán)境法律解釋者一起處于不斷生成,流動的動態(tài)過程中。這種多視角,動態(tài)的特性是與環(huán)境問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相契合的。
三、個人觀點及總結
筆者以為,環(huán)境法解釋學應致力于以生態(tài)化法學方法論為基石的價值判斷之建構。我們知道,生態(tài)化的法學方法論是以“主客一體”為其法哲學基礎,這與本體論意義上的法解釋學的哲學基礎暗相契合。法解釋學在現(xiàn)代的轉向亦提示我
們應以生態(tài)化的法學方法論為基礎來夯實環(huán)境法解釋學體系,并在環(huán)境法解釋過程中強調對于既定的法律文本的進行價值判斷層面的研究和探討。例如,對我國2008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88條“環(huán)境保護主管部
門和有關社會團體可以依法支持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边@一條款進行價值判斷層面上的學理解釋,可為公益訴訟在我國的建構拓展思路。不管怎樣,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界對于銳態(tài)國民法典》第90條a規(guī)定的爭鳴正是環(huán)境法解釋學在價值判斷層面的探討,不同診釋背后所承載的正是不同的價值判斷,而至今尚未塵埃落定的學術爭鳴卻己經極大地推進了環(huán)境法解釋學的創(chuàng)新與重構。
參考文獻:
[1]鄭友德,段凡.一種理念的診釋:動物法律主體地位之思考.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6).
[2]焦寶乾.西方法解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分野外.法商研究,2004(2).
[3]陳金釗.解釋學與法律解釋學一一(真理與方法)對法學的啟示.現(xiàn)代法學,2001(1).
[4]王彬.法律解釋的本體與方法.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1).
作者簡介:張驄锏(1990-),男,漢族,陜西藍田,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