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教學是語文學習的起點,在語文教學中起著奠基作用。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的融合,即集散識字,是科學識字教學的歸宿所在。集散識字能否真正有效,還有賴于對“集”與“散”的合理調控,從學生學習角度來說,要以生為本;從教師教學角度來說,要識寫結合;從課程資源使用角度來說,要以趣激學。
關鍵詞:集散識字 集中 分散 有效結合
如果說語文學科是一棟建筑,則識字教學便是地基。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識字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不僅僅是教學重點,更是教學難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識字目標:對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生來說,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第二學段(3-4年級)的學生需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依此遞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需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谶@個目標,筆者以為,集散識字法方為科學識字教學的歸宿所在。
集散識字,顧名思義,即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的融合。集中識字是遼寧黑山北關小學創(chuàng)造的一種先教授漢語拼音,再集中學習識字,后閱讀課文練習的識字方法,主要運用“基本字帶字”的方法,注重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即重“形”,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學習遷移,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分散識字是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為特征的識字方法,先教授漢語拼音,再隨著課文的學習而學習,后按單元集中復習,注重字義的理解,即重“義”,有利于學生理解性的長期記憶。其實,將這兩種識字方法做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兩種識字方法并非其名稱所顯示的那樣純粹,簡言之,集中識字中的“閱讀課文練習”實屬分散,而分散識字中的“按單元集中復習”實屬集中,兩者是交叉的,不存在絕對的集中或者分散識字。眾多的識字教學實踐經(jīng)驗也表明,將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有效結合,識字教學才更科學高效。那么,“集”與“散”該如何調控,集散識字才能真正有效呢?
一、以生為本——“集”“散”因生而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識字教學則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睆膶W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集”與“散”的實施須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特征的變化而變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分成了四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為“前運算階段(2-7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具象性,第三階段為“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jīng)具有抽象概念,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對應到識字教學之中,集中識字主要放在前運算階段,即識字教學的初步階段,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會讀會認一定數(shù)量的文字,對理解不做過高要求,然后在閱讀中反饋所學文字,讓學生鞏固字音字形、理解字義,為以后的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分散識字則主要放在具體運算階段,在學生的識字量、閱讀量有了一定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學,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依據(jù)自己的思維習慣主動識字,增強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散識字實施時,教師應定期進行總結,歸納所學內容,合理地發(fā)散、拓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如在一個單元學完后,將該單元的同音字、多音字、同偏旁字、近義詞、反義詞等整理出來,幫學生理清、記對、理解對,避免學生混淆以及今后書寫中大量錯別字的產(chǎn)生。
二、識寫結合——“集”“散”相輔相成
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集中識字、分散識字,還是其它的識字方法,運用于具體的識字教學實踐時,教師們似乎一直在追求識字的數(shù)量和質量,卻忽略了大量輸入后的輸出——寫字,尤其在低年級,寫字的好壞是評判“集”“散”結合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集”“散”的有效結合既提高了識字效率,又增強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但是,想要真正達到“四會”(會讀、會理解、會寫、會用)的目標,還需教授學生有關寫字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在反復書寫的過程中,強化對文字的“形”的記憶。換句話說,寫字訓練能夠彌補集散識字記憶方式單一、記憶保持時間短促的缺點,繼而鞏固識字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币簿褪钦f,義務教育階段的識字教學最終是為了促進閱讀和寫作。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都很重視在閱讀中練或在閱讀中學,在寫作中強化識字往往不受重視,寫作是對文字的“形”與“義”的訓練,能在無形之中將重“形”的集中與重“義”的分散融為一體,將集散識字的目標定位從識字提升到用字的高度,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文字知識內化,轉變?yōu)閷儆谧约旱木褙敻?。由此看來,識字與寫字的結合、識字與寫作的結合,方能促進“集”與“散”的有效結合、相輔相成。
三、以趣激學——“集”“散”分工合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低年級學生,還是中高年級學生,能夠讓學生對識字產(chǎn)生興趣,識字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當然,在現(xiàn)實的識字教學中,并不乏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具體識字方法,如猜字謎、編兒歌、運用“六書”理論,等等,教師們缺乏的是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背浞掷谜n堂教學資源是每一個教師具備的基本能力,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對大部分教師來說,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而語文這門學科恰恰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課堂上所具備的課堂資源總顯得干癟,缺乏生活氣息,也難以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積極性。對于識字教學,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學,在生活中分散練。在課堂上集中學要求教師遵循寓教于樂、快樂教學的原則,根據(jù)學情因材施教。在生活中分散練的途徑有很多,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識字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如喜歡書法的可以通過描字帖、臨摹等方法來識字練字;喜歡讀書的可以做摘抄;喜歡旅游的可以把地名、景點名等記錄到自己的日記本上……只要留心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能為增強識字效果錦上添花。
集散識字是將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有效結合的一種識字方法,能否合理、巧妙地運用,主要還依賴于教師。再者,識字教學的對象終究是漢字,集散識字的有效性還要求教師對漢字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善于學習,積累文字學知識。另外,在識字教學中運用集散識字時,“集”與“散”的使用是靈活的,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學情、教學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做出科學的選擇,切忌過于循規(guī)蹈矩,走上套路式的僵化模式。最后,教師要始終記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識字的過程不單是數(shù)量累積的過程,教師在教學生識字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識字,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真正做到識字教學以學生為主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劉獻彬.淺談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4):96.
[4]牛秀紅,劉鐵夫.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的有機結合[J].吉林教育,2014,(32):77.
[5]斯霞.對隨課文分散識字的看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1,(02):1-5.
[6]馮彥.集中,還是分散——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談[J].基礎教育參考,2006,(06):48-49.
[7]陳金明.識字教學與兒童認知發(fā)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04):63-68.
[8]耿紅衛(wèi).我國百年漢字識字教學改革述評[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10):33-36.
[9]張焱.觸摸漢字的脈搏——《識字7》教學設計及解說[J].教育科學論壇,2012,(11):43-46.
(俞燕燕 江蘇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210097)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