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貴
摘 要 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是教學重點。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對文章語言的解析能力,使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文章語言的韻味。本文對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中職語文 閱讀教學 感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0056-02
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日后在工作中的競爭能力,同樣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內容。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是教學重點,對學生日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人們平時感知的對象往往由許多部分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性,但是人們并不把對象感知為許多個別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其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說明人的知覺有整體性的特點。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是一幅和諧完整的秋色圖。它化景物為情思,表達了天涯孤客的羈旅愁懷,它的美,不是以單個孤立的形象如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由幾幅畫面綜合起來變成統(tǒng)一完整的形象和意境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孤立的去閱讀欣賞這一和諧完整形象中的單個形象,它們并不美,一定要顧及全篇,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透過完整的藝術形象去認識它。這不是強調整體否定部分,而是要處理好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中鳥瞰各部分,又能從部分中映出整體,使學生對整體的認識具體化,深刻化。整體感悟的方法很多,在這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列舉一二,與各位同仁商榷。
一、以讀帶講,品味思想
讓學生反復朗讀,從朗讀中加深記憶,形成感悟能力,從朗讀中加深理解,體會蘊含的思想情感。朗讀課文時,學生口、耳、眼三種感官的協(xié)同參與活動,有助于增強感悟能力。言語本身有許多生動活潑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滲透作者的情趣意旨,學生富有感情的誦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敏銳感知的表現(xiàn),通過直覺思維的方式,對課文中感人的情景,優(yōu)美的韻律,巧妙的構思,準確的用詞以及作者的真切情感進行綜合把握。許多詩歌體裁和散文體裁的課文,都需要學生利用盡可能多的時間去進行誦讀,從整體中去體悟情感,獲得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期待他們最大限度的去接近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二、創(chuàng)設情境,體味真諦
對于那些體裁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有距離的文章,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元曲《竇娥冤》等,學生不知其歷史背景和當時作者的心理,就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的情感加速遷移。我們可以搜集相關的信息、視頻資料等通過微課形式,利用多媒體教學,聲情并茂的展示給學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把他們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由此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準確全面的把握文章的內涵和情感真諦。
三、話題討論,引發(fā)共鳴
以一個涵蓋全篇的中心話題貫穿全文,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中心話題就是以學生直覺或以文章中心出發(fā)設計的一個或一組統(tǒng)領全篇的問題,學生按中心話題去自學,從語言文字中去尋找解答中心話題的依據(jù),并對找出的依據(jù)進行分析,然后在小組里討論,再在全班交流。中心話題不論有幾個,都要落實到語言文字上。常用的中心話題的設計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1.從中心思想出發(fā)設計中心話題:如《十八歲出門遠行》可以設計以下一個中心話題:“當你十八歲時,你怎樣面對生活?”讓學生思考、闡述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對照小說主人公的經(jīng)歷、感悟,進而認識到正確面對現(xiàn)實,面對人生的挫折和苦難,也許就是“我”十八歲出門遠行最大的收獲這一主題。
2.從學生的直覺印象出發(fā)設計中心話題。如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題目看作者寫的“套子”是什么?學生憑直覺印象有形的“套子”這一內容。教師進一步引導,一篇文章要反映深刻的內容,除了這一點外,“套子”還可以包容什么內容?學生稍加思考,即刻回答:無形的套子。然后再讓其討論作者的目的所在,再進行發(fā)言,最后讀課文,讓學生認識到裝在套子里的人原來是一位把自己的身心嚴嚴的裹在套子里極力維護沙皇統(tǒng)治的人。
3.從語言表達形式出發(fā)設計中心話題。作者寫文章是要表達中心的,他們能選用的詞語,使用的語法,修辭所運用的表達方法甚至標點,都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中心的。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題部分,作者寫荷塘上的月光,月光下的荷塘,及其形象的寫出荷塘、月色的行、色、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現(xiàn)出作者對此景的鐘情,表達出其對恬淡寧靜生活的向往。散文突出地運用比喻,并且是連著用,成串地用,這就可以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lián)想和想象。如第五節(jié)中描寫月光沭浴的荷葉和荷花,連用兩個比喻“似牛乳”“似輕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月光下的荷葉和荷花那種飄渺輕柔的姿容。至于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中被當代語言學家改名為“通感”或“移覺”的兩個比喻,更是妙不可言。我們可以設計以下中心話題:“本文中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請同學們品讀文章的第四、五、六節(jié),談談你的感受。文中哪些詞語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文章的第一、二、三節(jié)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心態(tài)?課文的第七、八、九節(jié)給你怎樣的感受”。在讓學生首先了解了文章相關背景的基礎上,帶著這樣的話題開篇,能很快將學生們帶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體會不一樣的生活情境。
總而言之,每個中職學生都應該具備較強的感悟能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有效地對學生的感悟能力進行訓練,給學生創(chuàng)建感悟訓練的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