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古文觀止》中的《陳情表》,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作者李密因不愿在晉武帝手下為官,借口祖母年邁力衰需要他侍奉晨昏,請求辭去官職,其中有兩句是“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烏鳥即烏鴉,俗稱孝鳥。在老烏鴉年老飛不動時,小烏鴉能反哺老烏鴉。以后人們用典時,以“烏私 ”兩字代 “烏鳥私情”,表達奉養(yǎng)老人的意思。
烏鴉在我國常被人誤解,民俗中以鴉噪為不祥之兆,所謂“烏鴉叫,災(zāi)禍到”,其實是沒有任何科學(xué)根據(jù)的。
在最早的典籍中,烏鴉只是稱作“烏 ”?!盀?”是象形字,“烏”和 “鳥”只是一點之差,這一點就是眼睛。因烏鴉一身漆黑,眼睛自然無法分辨出來,所以“烏”頭上沒有這一點。之所以將它稱為“烏 ”,《說文》引孔子的話說: “烏,吁呼也?!币簿褪且蛩慕新暥?。后來 “烏”變成 “烏鴉”,仍是摹聲之故,因它的叫聲舒緩自如,呀呀不停。
烏鴉喜歡群居,它還有個特性,就是“啞啞噪夕暉,爭宿不爭飛”(高啟《歸鴉》),一到黃昏,便群飛投宿,一片噪聲。這種情景古詩中多有描繪:“鴉帶夕陽歸”(儲嗣宗《秋墅》);“斜日寒林點暮鴉”(辛棄疾《鷓鴣天 ·代人賦》);“古木荒煙集暮鴉”(元好問《昆陽》)。在集宿之處,烏鴉往往盤旋飛翔,久久難定,特別是在星月齊輝的夜晚。故曹操在《短歌行》中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也說 “月落烏啼霜滿天”。
烏鴉是雜食性鳥類,嗜好吞食垃圾堆中腐臭的動物肉及潰爛的果品,因此古時候祭神的廟宇和荒草萋萋的墳山,那些遺留的供品便是烏鴉的美餐?!翱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魯迅《無題》)。烏鴉的這種飲食習(xí)慣,有利于清除惡臭,凈化環(huán)境。但因它的一身墨黑,不很悅耳的叫聲,以及活動的空間,很容易造成人們的恐懼心理。尤其是南方人,認為 “烏見異則噪”(陸佃《埤雅》)。
民間俗語中說“天下烏鴉一般黑”,并不全對,鴉科中的白頸烏鴉,頸部有寬大的白色領(lǐng)環(huán),襯著全身黑色,十分醒目。八大山人朱耷畫的烏鴉即是這種白頸烏鴉。李苦禪曾作《烏爪圖》,題款曰 “八大山人寫烏爪圖,吾亦寫之。八十三叟苦禪”。他畫的烏鴉,以凈水調(diào)濃墨,大點積墨從背部起筆,順勢畫翅、尾,再添頭、腹,最后補腿爪,但頸部留出些許空白。
齊白石畫烏鴉,多取遠景,或飛或棲,成群結(jié)隊,只是一個個的長弧形的“墨點”,有頭有身有翅有尾,不點眼亦不畫腿爪,卻非常傳神,襯著夕光暮色,似聞鼓噪之聲。他的題款或自擬詩句: “八哥解語偏饒舌,鸚鵡能言有是非。省卻人間煩惱事,斜陽古樹看鴉歸?!被蛞赞D(zhuǎn)錄唐人詩句寄意抒懷:“為政清閑物自閑,朝看飛鳥暮飛還?!?/p>
摘自金城出版社《煮文嚼畫》
典故鏈接:
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埠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