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良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目標上,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改變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這樣單一的教學關系;改變“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學生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的局面.
下面以《工程問題》為例,談談自己在教改方面的一些嘗試及體會.
一、重視知識間的系統性,以舊引新
1.張叔叔要做200個零件,平均每天做50個.幾天可以做完?
2.張叔叔要做一批零件,每天做1/4,幾天可以做完?
3.張叔叔4小時做200個零件,平均每小時做多少個零件?
4.張叔叔4小時做200個零件,平均1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
利用舊知,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奠定了認知前提.知道工作總量不僅可以是具體數量,還可以用單位“1”這種分率來表示;工作效率不僅可以是具體數量也可以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量占全部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來表示.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生活背景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導入課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開學初,我們搬進了新校園上課,為了使環(huán)境更美,需要對新校園進行美化,你有什么辦法嗎?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新校園剛剛投入使用,環(huán)境布置還未完善,請學生幫忙設計,學生的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種花,買裝飾品修飾,種樹綠化,布置文化及娛樂設施……學生議論紛紛,身為學校主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確定綠化種樹最可行.
三、明確問題,自主探索
1.準備題:美化新校園要種240棵樹.
(1)平均每天種30棵,需要幾天完成?
(2)如果由一班種,需要8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種樹任務的幾分之幾?
(3)如果由二班種需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種樹任務的幾分之幾?
(由學生概括出基本的數量關系.有了前面的知識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
2.激發(fā)矛盾,鼓勵猜想,進行思教.
如果種樹任務要提前完成,怎么辦?
學生討論:a:可以每天多種一些.b:可以兩個班一起種.
教師抓住契機,進行思想教育:每個人不僅要有個體的發(fā)展,具備獨立奮斗的精神,還要有團結合作的意識,發(fā)揮集體的力量,能把工作、學習做得更好.
3.改編新題,進行驗證.
美化新校園要種240棵樹,由一班單獨種需要8天完成,由二班單獨種需要12天完成.現在兩個班一起種,需要幾天完成?
A:猜想:兩個班共同種,需要的時間大概會是多少?
B:驗證:猜想是否正確?
C:各小組匯報結果,尋找解題的共同點及不同點.
4.如果把工作總量240改成120棵,480棵,1200棵,工作時間會是多少呢?
(1)比較結果:工作時間完全一樣.
(2)討論得出:只要單獨的工作時間不變,具體的工作總量無論怎樣變,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不變(即工作效率不變),則合作時間不變,可以把具體的工作總量去掉.
5.編新題:美化新校園要種一批樹,由一班單獨種需要8天完成,由二班單獨種需要12天完成.現在兩個班一起種.需要幾天完成?
6.比較改編前后應用題解答方法的異同.
四、點出課題,掌握特點
五、合作交流,總結學法
(以上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培養(yǎng)學生的高度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提高學生清晰簡練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六、鞏固練習,靈活運用
除基礎鞏固題外,有意識地選擇了一道“行程問題”.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需要用10小時,另一輛汽車從乙地開往甲地,需要用15小時.兩車同時開出,幾小時相遇?
學生可以得到一般解法:1÷(1/10+1/15)=6(小時).從“工程問題”到“行程問題”,學生不再是孤立的掌握某一個知識點,而是在發(fā)展,聯系的過程中把握了整個數學知識體系,使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新舊知識是在不斷的孕育轉化之中,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七、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
一項工程,甲隊獨做15天完成,乙隊獨做30天完成.甲乙合作幾天完成這項工程的910.
學生積極討論,得出多種解法.知道工作總量不僅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有時也可以用單位“1”的幾分之幾來表示.
八、全課總結,反思評價
反思:這學課達到了我有的預想目標: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課堂節(jié)奏有張有弛、同學們的參與面廣、參與積極性高、知識掌握扎實、運用靈活,同時受到思想教育.他們進行猜想,仔細驗證、獨立思考,互相研討,合作交流,學會做人的道理,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好數學的信心.
通過實踐,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學中要重視“數學知識生活化”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在認識事物過程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這樣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如果處理不當,極易造成學生厭學,畏縮,放棄的心理.
荷蘭數學教育家賴登塔爾曾提出“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修訂版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本課中,我一改課本中的傳統例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以美化新校園要綠化種樹為例.通過編題,改編例題,一步一步深化,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逐步掌握“工程問題”的結構特征和解題規(guī)律,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2.重視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聯系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知識間的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特別是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上,使教材內容貼近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分階段,分年級出現,在不同的階段數學目標層次不一樣,通過循序漸進達到逐步抽象,逐步提高,直至完成整體知識的教學,這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要保持學生學習的連續(xù)性和一貫性,學習新知識要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遷移,如果不遵循這個規(guī)律,在知識上容易造成脫節(jié)斷裂,形成思維障礙,影響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本課的設計中,從復習題的編排,到探索過程的逐步深化,從整數應用題到分數應用題,從具體的量到抽象的量,從“工程問題”擴展延伸到“行程問題”,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嚴密性和系統性.
3.重視教師的巧妙引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的本質在于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
教學要避免走極端,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要全盤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如果教師全盤放手,放任自流,學生得到的將是一些膚淺、破碎的知識,亦欠缺一些做人的道理.
引導可表現為一種啟迪:如本課中,教師多次讓學生觀察新舊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歸納總結相同與不同之處,達到以舊知促新知,使知識系統化的目的.引導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本課中,教師以鼓勵的話語、讓學生為新校園設計美化方案,鼓勵學生找出“工程問題”與“行程問題”的聯系之處,使學生的知識逐步深化.
4.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人品質的發(fā)展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提倡對學生要激趣.本課中,教學處理做到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情感出發(fā),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而不放縱,嚴謹但不拘謹的教學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充分發(fā)揚和展示以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本課從引導學生為新校園設計美化方案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到“身為學校主人”的自豪感.在綠化種樹活動中,教師不僅強化了學生要有“個人奮斗精神”,更需具備“團結協作的精神”,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把事情做得更完善.使學生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依然能使道德感得到提升,人格得到發(fā)展.
通過這個教學案例,讓我體會到,只要教師能聯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已有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巧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充當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思維品質的發(fā)展;讓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積極思考、認真觀察、合作交流、大膽猜想、小心驗證,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和數學的再創(chuàng)造,一定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