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莉
摘要:在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新課程標準》強調英語學習是一個主動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索要求教學結合《新課程標準》,切合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從教材活用、學生生活、教學設計和訓練設計等方面,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真實、鮮活、有味和快樂,真正將英語教學融入生活中,使小學英語教學充滿生活氣息。
關鍵詞:小學英語;生活化;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71-2
學習英語就是學習前人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經(jīng)典,并且予以不斷創(chuàng)新,運用到生活中。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也認為:教育即生活。就是說教育和生活是一體的,是分不開的,脫離生活的教育是不現(xiàn)實的,脫離教育的生活是不明智的。2011年版《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英語課程應根據(jù)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的英語學習無處不在,因此讓小學英語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生活并非難事。
一、整合生活化教學內(nèi)容,使學習更加鮮活
一位好的教師,應該是教學內(nèi)容的駕馭者。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對現(xiàn)行英語教材中有關生活、習俗、節(jié)日等方面的閱讀對話,進行有效地開發(fā),活用教材內(nèi)容,整合成學生喜聞樂道的內(nèi)容。生活中一個個真實情景的再現(xiàn),往往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切身地去感受、去體驗、去思想,人人學習,情緒高漲,個個爭先恐后,在這種氛圍下學習,必定事半功倍。
如三年級下冊Whats the time?一課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對話,了解如何合理的安排時間,引入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懶羊羊”,教育引導學生知道“時間”的可貴。又如五年級的Doing housework,可以通過教學,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可以引申為關愛家人、關愛他人以及社會公益。
二、改編生活化教材內(nèi)容,使學習更加真實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边@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活用教材,幫助學生聯(lián)系實際,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并且學有所用。
例如,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4 Buying fruit的課文內(nèi)容為買賣水果,學生比較熟悉,語句也較為簡單:
A:What are these?
B:They are pears. How many kilos?
A:Three kilos, please.
B:Twenty yuan.
A:Here you are.
B:Thank you.
這一對話從語言上來看簡單易懂,沒有問題,但深入其中,細細體會,我們發(fā)現(xiàn)實際生活中的買賣場景并非如此。對于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就如課文中的梨子與葡萄,我們并不需要詢問,因此“What are these?”顯然有些明知故問。然而水果的單價卻被忽略了,討價還價的過程也被省去,這樣的對話有違于一般的買賣規(guī)律,缺乏生活常識。我們不妨和學生一起做如下嘗試:
A:Id like some pears. How much?
B:Five yuan a kilo. How many kilos would you like?
A:Three kilos, please.
B:OK. Here you are.
A:How much are they?
B:Twenty yuan.
改編后的對話更加真實,符合常理。因此我們教師不僅要忠實教學大綱,也要靈活運用教材,善于思考,真正為學生考慮,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會英語,讓英語成為學生生活的真實需要。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景,使學習更有滋味
五彩斑斕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一個個動人的場景是生活的縮影,我們教師要設計新穎的情景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牛津英語一年級What color?一課中,有較多的顏色類單詞,若單一機械地教學勢必非常的枯燥,學生不易感興趣。于是我設計了去朋友家參加生日派對的場景,路上碰到紅綠燈,教授單詞red、green、yellow;經(jīng)過蛋糕店,購買了一只麥兜小豬蛋糕,pink and white,學生都覺得非??蓯邸E蓪ι项伾鳟惖臍馇蛞材芪龑W生的眼球,順勢又學到了其它的顏色。鞏固環(huán)節(jié)請學生給卡片上的彩虹涂色,并發(fā)揮想象力,將這張卡片進行加工設計,然后贈送給同學。學生們饒有興致,輕輕松松地掌握了新學的內(nèi)容。
此類富有生活特色的情景創(chuàng)設既解決了教學的難點,又避免了課堂的簡單重復和教學的單調乏味,不僅活化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也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學到了新知識。
四、設計生活化訓練作業(yè),使學習更有樂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課內(nèi)外英語訓練除了鞏固知識與技能,擺脫訓練形式主義和機械繁瑣的狀態(tài),還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力求通過訓練這個平臺,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學習了“Keep quiet”“No smoking”“No litter”等警示類短語之后,請學生制作出相應的圖片,張貼在合適的地方,為教室、為校園布置出具有英語氣息的學習環(huán)境,也借此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交際能力。通過實施生活化的英語訓練,通過綜合性的英語訓練活動,使學生的多元智能都得以發(fā)展。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且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態(tài)度。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訓練的過程中,依據(jù)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采取因人而異、因類而異的彈性訓練要求,有針對性地通過訓練作業(yè)的批語、談話、打電話,寫信等多種形式來暗示、鼓勵他們。特別對于那些績優(yōu)生和學困生,使得優(yōu)者更優(yōu),使學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從而對英語訓練充滿信心,更有利于學生愉快地學習,完成訓練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心理需要,享受英語訓練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開展生活化主題活動,使學習更有情趣
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與人類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語言必然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英語源于西方國家,必然反映出西方國家的名族特征和民族文化。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不同國家的風俗節(jié)日,風土人情可以幫助豐富學生的生活空間,比如開展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英語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制作禮物、準備道具、表演節(jié)目的過程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從而獲得愉悅感、成就感,以促進學英語、用英語的良好氛圍的行成。擺脫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枯燥課堂,取而代之的是慶祝各種節(jié)日、舉辦各種活動的派對,學生自然情緒高漲、樂于交流,繼而真正使英語與生活融為一體。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揮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一個個生動活潑的生活情景的重現(xiàn),一個個開放文明的運用英語的舞臺,在課堂上拉開帷幔,學生沉浸于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氛圍,生活與英語相似律動,對應回流,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與熏陶。
英語教學生活化不但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作用與意義,這也是《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做中學,在學中用”的最好體現(xiàn)。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英語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中處處有英語,也處處用到英語,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顛覆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只重視語言智能的教學模式,轉而重視教學過程以及實踐運用能力,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英語教學扎根于“生活”這片沃土,潤澤于“生活”這泓甘泉,將會更加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2.
[2]孫紅星.淺談小學英語有效性課堂教學[J].文理導航,2011.
[3]于南南,鄧雅文,董艷.小學英語理想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