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新課標》指出:“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語言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樂于表達,使學生具有實用的寫作能力?!庇纱丝梢?,作文教學對學生掌握知識、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認識世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作文?現(xiàn)就個人的一些做法略述如下:
一、引發(fā)小學生的作文興趣
在多年的語言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用啟發(fā)或引導,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激勵并鼓舞學生“敢寫”、“要寫”的自信心,是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1.啟發(fā)靈動性,消除“作文難”的心理
在作文教學中,不能簡單地把作文題目一布置就草草了事。小學生在知識和心理上,其“說話表達能力遠遠超過寫話”。如何將“說”變成“寫”,就有一個“形象”的引導過程。除了認真指導學生審題、選材、確定中心這些程式性的過程外,應著重采用啟發(fā)式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思考、多講話、多說“故事”,把更多的“說話”主動權給學生,這樣做有利于克服學生“作文難”的畏難心理,也符合小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先學句,由句到段,再由段構成篇。作文是語言由口語經(jīng)過反復敘述,達到表意準確、通順、簡練,最終形成書面表敘的過程。例如,學生在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這首歌時,我便因勢利導,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老師的外表形象和“愛自己”的一件事,課堂頓時活躍了起來,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自己眼中的“好老師”,而且說的“形象生動”。于是,我便讓孩子們將用口語說出的好老師寫出來,連成句、連成篇。在孩子們的筆下,一位位好老師躍然紙上。
2.趣味性教學,積累素材拓展思維
趣味性、興趣性作文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筆以至引發(fā)想象力的重要方法。如《課間活動》每天孩子們都在做,但都是無意識的。如果讓他們寫一寫,他們大都不知從哪說起。于是,我利用課間休息,引導他們觀察校園變化。在花園里,讓他們觀察一朵花、一棵樹,從花草的顏色、花瓣、花蕊的排列到引來的蝴蝶、蜜蜂,啟發(fā)孩子們細心觀察和想象。此外,我還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踢毽子、跳皮筋、丟沙包、玩“老鷹捉小雞”、打乒乓球、踢足球等,在游戲的興趣中,啟發(fā)他們講述各自參與游戲的具體過程和心理。由于他們親自參加了,便能將當時的心理活動、個人動作寫得十分真實生動,寫出了自己具體感受,使學生在愉快的實踐中完成了習作。
孩子們正在長身體、長知識,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有益于身心發(fā)育。因此,習作教學要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觀察、認識生活、積累素材。具體地說,一要引導學生實地觀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社會之美、自然之美。如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參觀、調查、訪問,讓學生通過與人、與物、與景的直接接觸,去認識美好的自然景觀,了解美好的人物事物,獲取豐富的習作材料。二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認識事物,加深體驗,讓學生在動手埃及的過程中,感受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樂趣。三要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學雷鋒、植樹、組織社區(qū)海選隊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見聞,體驗校外生活的各種情味及事理。四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上網(wǎng)等途徑積累素材。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既增強了科學知識,又大大提高了習作的興趣,漸漸培養(yǎng)了他們觀察和描述的能力。
二、發(fā)揮情感,開闊作文思路
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說明了情感對人的認識有巨大的失去作用。因此,習作指導中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以情激思,開闊思路,讓學生情動而辭發(fā),真實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
1.以老師的情感激思
教師作為習作的指導者,其思維方式、情感流露便于學生仿效。如在指導《記一件感人的事》,首先聲情并茂地描述自己在生病住院期間,學生們冒著雨雪到醫(yī)院來探望我,當我看到他們一張張凍得紅紅的小臉時,我激動得流下了眼淚。然后我問學生:“老師為什么會流淚,淚水說明老師的情感怎么樣?”最后引導學生,老師講述的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卻表現(xiàn)了濃濃的師生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蘊含著深刻道理,“流淚”是真情流露的一種表現(xiàn),激動、痛苦、歡樂、悲傷,人們也會熱淚盈眶,你們有這樣的經(jīng)歷嗎?我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以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學生,只有寫真人真事,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才是好習作。
2.以課文描繪的情感世界激思
我讓學生結合課文看優(yōu)秀作者是如何反悔真情的。如《一夜的工作》、《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再見了,親人》,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作者總是把自己的心與具體的人和事融為一體,在人和事中表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正是因為作者的親眼目睹或親身經(jīng)歷,他們才寫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文章。從而啟發(fā)和鼓勵學生,只有在習作中抒發(fā)真情,才能寫出好文章。
三、改進習作評價方式,讓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
“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是新的課程標準對習作評改提出的一條基本理念,這就要求習作教學要積極探索新評改方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習作評改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改、互改、小組同改、師生共改等多種評改的過程中,學會評改自己的習作,不斷提高自己的習作綜合能力。
1.承認差異,評價上強調“自我參照”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生長環(huán)境、性別、經(jīng)歷迥異,習作水平也有高低。因此,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在平等中實現(xiàn)有針對性的評價,引導學生修改習作,只要他比昨天有進步,那就是一種提高和超越,就應得到肯定和嘉獎。這種有針對性的習作評價指導,有利于學生各有所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要使習作評價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就需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需求及其發(fā)展?jié)摿?,為每個學生提出適合其發(fā)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2.評價以激勵為主,讓學生樹立寫作信心
作文評價是一種連續(xù)性評價,而不是總結性評價,作文評價的目的不是評判學生的好壞,而是激勵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興趣。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睂W生的這種心理比成人更強烈,所以,我們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要帶著欣賞的眼光,讓學生在一點一滴的小小成功中樹起自信心。當我們對學生的習作給予積極的評價時,學生就會產(chǎn)生成功的喜悅感,從而更加努力,給他們的肯定和贊揚就會變成促進寫作的動力,學生寫作的熱情就會被激活。
3.學生參與評價
構建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以己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并指出學習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老師的寫作理念和學生的寫作愛好之間肯定有落差,如果把作文的主人引進評價機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主體意識增強,則能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學生的參評也能讓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和學生之間的差距,以便及時進行調控。學生通過自評可以使學生真正地關注自己的文章,反省自己的文章,從而修改自己的文章。同學互評,可以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更容易使學生構建自己的寫作經(jīng)驗,讓學生參與評價,以學生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情感,以學生的經(jīng)歷來評價學生的思想,學生在習作中才會表達真情實感,習作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的載體。
4.評價多一些情趣
以學生為主體,在評價時體現(xiàn)人文情懷,讓多種充滿情趣的評價方式滲透到評價中。如朗讀習作、做忠實的讀者、適當?shù)呐?、累積積分、傳閱優(yōu)美習作,多種飽含情趣評價方式的滲透,讓學生嘗到寫作的甜頭,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學會賞識,尊重學生的感情、思想,作文才能真實,才有個性和靈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越寫越愛寫,才會把作文的包袱卸下來,還作文以本來的色彩,真正把作文看作是“用筆來說話”,靈活的方法、多樣的激勵,讓學生真正地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