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雁
一、引言
長期以來,對外宣傳工作中的重點集中在筆譯方面,相關研究內容比較豐富,但口譯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
首先,外宣口譯是對外宣傳的重要平臺。外宣口譯一般是與國家或地方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緊密聯(lián)系的,口譯發(fā)生的場合一般也會涉及重要的政府部門和政府高級官員的語言和行為,其質量好壞將直接對政府產生影響。
其次,在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隨著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大量出現,外宣口譯不再僅具備共時性,更具有語言學意義上的歷時性。外宣口譯現場和由此產生的文字腳本資料在傳播和保存上已經具備了和筆譯書面資料一樣的可能性,同時還有更強的直觀性。
再次,同樣是得益于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的參與,外宣口譯在近年來備受國內外受眾的關注。雖然關注的動機從外國記者想要更準確地了解中國國情,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翻譯從業(yè)者的學習和交流到一般民眾的追星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認,外宣口譯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外交部高級翻譯張璐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會上的口譯人員,網絡上可以搜索到與其相關的各種信息。部分網民直接套用“美女翻譯”“女神”一類的網絡語言對其稱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界對外宣口譯的膚淺認識和缺乏理性的理解。
本文就近年來備受各方關注的外交部高級翻譯張璐所參加的部分重要外宣口譯活動中的相關譯例進行解析,探討一下外宣口譯的準確性與流利性。
二、外宣口譯的標準解讀
不管是書面翻譯還是口頭翻譯,都要求正確理解原語及有關背景,以受眾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目標語言傳遞原語中清晰表達、意圖表達、理應表達的意思,所呈現的譯文的形式可以與原文相同、相近或截然不同。而口筆譯之間在操作或輸出形式上存在差別,前者更強調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聽到(有時也包括讀到)的信息準確、迅速地由一種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語言,從而實現傳遞與交流信息的溝通。
信達雅是公認的翻譯標準,盡管在翻譯界對其解釋和把握各有不同或各有側重,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書面翻譯或筆譯而言的,但其實對于口譯來說也是適用的??谧g是一種具有不可預測性的即時雙語傳遞活動,相關話題隨機性大,難以預測,因此雖可事前準備,但總會百密一疏。并且口譯現場時常伴有氣氛壓力,容易給翻譯人員造成較大的心理困擾和精神壓力。另外,口譯人員基本屬于個體操作,責任重大,因此在評估口譯作品時,簡單地套用信達雅并不科學也不合理??谧g工作中的現時性、現場性和限時性決定了其衡量標準只能是信達雅大框架下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準確性,要求口譯人員將原語內容完整傳遞,包括但不限于主題準確、概念準確、風格準確、觀點準確、對應準確、數字準確、內涵準確、語速準確等。流利性要求口譯人員在保證準確的前提下,應迅速流暢地將原語內容傳遞給目的語受眾。準確性與流利性作為對口譯的基本要求,可用對原語的感知速度和解析速度,及用目標語進行編碼和表達的速度等相關維度進行分析判斷。
三、翻譯案例解析
自2010年以來,張璐就多次出現在類似于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會這樣的重要外宣口譯場合,從相關的電視畫面和視頻中不難發(fā)現,該譯員體現出了很高的專業(yè)水平,特別是在外宣翻譯中歷來所強調的“政治基本功、語言基本功、知識基本功”上表現突出,其對溫家寶總理的古詩文的翻譯尤為令人稱道,業(yè)內好評之聲不絕于耳。不過通過認真解讀和分析,也可以從中發(fā)現一些問題,值得專業(yè)人士的重視。
例1: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張璐:There are people who will appreciate what I have done but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will criticize me, 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解析:原語中的用詞不多,但文化內涵豐富,張璐采用了兩個定語從句來解釋說明原文的前半句,使譯語變得比較長,但在幫助理解上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從字面上來看,譯語中表述的“有人欣賞我,有人批評我”是原語中沒有正面表達的,對照用詞準確性來說,似有欠缺;同時參照口譯中流利性的要求,流利不僅僅是對語流的要求,還有用詞數量的要求,因為過多的用詞會占用過多的時間,這不符合口譯對流利的要求。
改譯:Only history can make fair judgment on me.
解析:改譯后句子變得簡短清晰,無主觀添加內容,更符合準確流利的原則。
例2: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張璐:In lin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 regardless of fortune or misfortune to myself.
解析:原文意思是: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我不會因為自己的得失而多加考慮。但譯文只說了“為國捐軀在所不惜”,并沒有提及“對國家有利”這一條件,所以很明顯是漏譯了,另外譯文也并不簡短。
改譯1:I will do anything that is good for my country. I may give my life if necessary, let alone my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
改譯2:I will do all I can,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 as long as what I do is good for my country.
解析:改譯1為復旦大學某翻譯專家的作品,較好地還原了原文的內容,但從用詞和結構上來看,改譯2更為精準和恰當。
例3:行百里者半九十。
張璐:That is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
解析:原文意思是:走一百里路的人,即使走了其中的九十里,也不能算成功。但譯文明顯誤會了意思,理解為“走一百里路的人有一半人走不到終點”,這屬于翻譯中的硬傷。
改譯:A journey of one hundred miles, even with 90 miles covered, still remains unfinished.
解析:改譯用行程作為主語,使整個視角發(fā)生了改變,更加強調這一事件,使受眾能夠更好地把握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旨,感受說話人表達的堅持到底的決心。
例4:骨肉之親,析而不殊。
張璐:Brothers, though geographically apart will always be bound by their blood ties.
解析:原文的骨肉系指親人,兄弟只是親人的一部分,因此導致譯文外延縮小了,同時使用了geographically一詞,準確性欠缺。
改譯:Family members might be separated physically, but they can always keep each other close by their blood.
解析:改譯文對骨肉的內涵解讀更為全面,同時用詞更加精準。
四、結語
口譯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口譯工作極具挑戰(zhàn)性,但追求準確與流利應該成為其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趙軍峰.商務英語口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鐘述孔.實用口譯手冊[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