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絮羽
【摘要】竹笛是十分古老的漢民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極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在民族樂隊中,笛子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它的傳承主要是依靠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十分先進的教學方法,在中國的音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在竹笛教學中,“奧爾夫教學法”也可以參考運用。本文以竹笛名曲《喜相逢》為例,闡述奧爾夫教學法在竹笛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奧爾夫;竹笛;口傳心授;教學法
一、奧爾夫與奧爾夫教學法
卡爾·奧爾夫(1895—1982),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個有藝術素養(yǎng)的軍人世家,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從小對音樂和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自學刻苦鉆研大師們的作品,結合自身的理解,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隨后,在音樂教育變革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堅持“讓學生發(fā)現自我”為宗旨,根據本土及國外民俗音樂中的素材,編寫了一套音樂教材。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音樂中,他還設計出了一套“奧爾夫樂器”。
1962年奧爾夫和凱特曼訪問日本,這也是奧爾夫教學法與東方文化結合的開始。
二、中國傳統(tǒng)樂器—竹笛
竹笛,是我國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的漢族吹奏樂器,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源于新石器時期產生的骨哨和骨笛。已故的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認為:“中國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樂器,也是所有管樂器的鼻祖”。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竹笛,基本構造包括:吹孔、膜孔、笛膜、按孔,出音孔(上出音孔和下出音孔),演奏方式主要是以獨奏為主,也參與合奏,在中國民族樂隊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三、奧爾夫教學法與竹笛教學的結合
竹笛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時,由于文明發(fā)展的問題,不能將樂譜完整的記錄下來,因此,竹笛主要是靠口傳心授的方法傳承至今,講究師生之間用心靈交流,需要高度的默契,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雖然為竹笛的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仍存在一些弊端。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改革,出現了多種音樂教學法,前文所介紹的“奧爾夫教學法”就是其中的一種。雖然這是源自德國的教學體系,但是他講究音樂的綜合性、即興性、親自參與、訴諸感性、回歸人本、從本土文化出發(fā)、適于開端和為所有人,因此,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奧爾夫教學法”融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音樂中,更好地理解自己演奏的曲目。下面,就以《喜相逢》為例,簡析“奧爾夫教學法”在竹笛教學中的應用。
竹笛名曲《喜相逢》是由馮子存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以內蒙二人臺為原型,經巧妙的藝術加工演變而成,表現了當地人的豪爽的精神風貌。這首樂曲主要是根據主題(如下圖)進行變奏演奏,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雖然經過不斷的重復、變奏,但卻體現了其樸實無華的特點。
若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老師大多會對這首曲目先進行一遍完整的演奏,幫助學生對全曲有大致的認識,隨后,逐句或逐段演奏,讓學生來模仿,最終僅僅讓學生學會吹奏這一首曲子。不可否認,老師對樂曲會有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模仿也是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段,但是這卻忽略了音樂的本質,僅僅是讓學生表現出音符的排列順序,卻無法表達出音樂的內在情感。不僅如此,有些老師甚至不用譜子,僅僅是靠學生記憶老師所吹奏的音符,然后模擬出來。這種方式固然可以對學生的聽力進行訓練,但當碰到沒有聽過或是沒有接觸過的樂曲,面對單純的曲譜時,將樂曲完整的演奏出來將會成為無法攻克的難題,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會不知何從下手。長期以往,會削弱學生對竹笛的學習興趣,甚至是對音樂的興趣。
“奧爾夫教學法”是從以下六個方面加以訓練,最終讓學生完整的演奏樂曲。
1、聽力訓練
由于《喜相逢》這首樂曲是典型的民間器樂變奏曲式,第一部分為自由的引子,第二段首次出現了主題部分,后面的三部分是在主題的基礎上,在節(jié)奏、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變化不斷再現,因此,這需要學生對主題部分有深刻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先單獨演奏主題部分,幫助學生對主題部分留下印象,然后再完整的吹奏一遍樂曲,但是要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清楚主題部分經過了幾次變化再現,相信通過這樣的聽力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對這首樂曲的結構有初步了解,隨后,根據老師在文字上的講解,對于這種典型的變奏曲式也會了解的更加深刻。
2、節(jié)奏訓練
通過聽力的訓練,學生已經對樂曲有了基本的認知,但此時若直接吹奏樂曲,將無法層層遞進的演繹出音樂作品要表達的情感。這時,教師可以將主題部分從曲譜中提取出來,根據其中不易掌握的節(jié)奏型編創(chuàng)幾條節(jié)奏訓練,先讓學生打節(jié)拍演唱,熟練后用笛子吹奏,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變換節(jié)奏吹奏,再加入技巧,最后完整的演奏整首樂曲。經過這樣的節(jié)奏訓練,學生可以更好的演奏每次主題變化再現的部分。
3、律動訓練
“奧爾夫教學法”中的這一部分訓練,主要是靠聲勢、形體、游戲等訓練及應用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音樂?!断蚕喾辍愤@首樂曲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后來流傳到張家口一帶,成為河北梆子和二人臺等地方戲曲的過場音樂,常用于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塵等動作的伴奏。隨著音樂的陳述與展開,它的情緒也有所變化,氣氛愈加熱烈,最后在高潮中結束。在演奏的過程中,肢體隨著音樂的進行而律動,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好的表達出音樂的內涵。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以第一部分進行肢體律動的示范,隨后教師演奏后面的變奏部分,讓學生隨著音樂的發(fā)展用肢體表現出音樂的情感。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音樂,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和記憶。
4、語言學習
音樂的語言包括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區(qū)、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要素,針對《喜相逢》這首樂曲,在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對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提出其中的兩個段落,比如主題與第一次變奏(樂曲的第二段),樂曲的速度由原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輕快活潑的節(jié)奏,在老師吹奏之前,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段在節(jié)奏、速度方面有什么變化,當學生感知到這兩段的差異后,可以讓學生挑選其他兩段進行比較分析,通過不斷的對比,學生對變奏部分的認識會愈加深刻,對之后的演奏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5、創(chuàng)造性能力培養(yǎng)
經過前面幾項的訓練,學生已經基本可以掌握這首樂曲,但是僅僅是掌握這一首樂曲,并且通過反復不斷的練習,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疲憊感。這時,教師可以根據這首樂曲的主題吹奏相似的旋律,讓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這條旋律進行即興變奏再現,也可以以師生接龍的形式進行演奏,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這種結構形式的認識,還可以促進師生間的關系。
6、奧爾夫器樂的訓練
這一部分主要應用奧爾夫樂器進行教學,在這里就不進行分析了。
四、結語
“口傳心授”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竹笛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更依賴老師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是以老師為主體的,這會削弱學生對竹笛的喜愛,長期以往,學習的人少了,還會影響竹笛的傳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對于竹笛教育千百年來發(fā)展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而“奧爾夫教學法”卻可以彌補這一弊端,它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是學生與音樂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音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作為教師,不能劍走偏鋒,完全摒棄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也不能在教學中完全應用“口傳心授”,忽略其他一切教學方法。為了竹笛更好的傳承,為了學生能夠更深入的理解音樂,這兩種教學方法應該取其中的精華,相輔相成,在教學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適合大眾教學的方法。
我國的傳統(tǒng)樂器—竹笛已經漸漸走上了國際的舞臺,相信在中西音樂文化不斷的碰撞當中,逐漸形成能夠適應竹笛教學的完整的教學體系,使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竹笛得到更長遠的發(fā)展,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竹笛獨特的魅力,快樂的學習,與此同時,加強對音樂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林克仁.中國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2]修海林.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3]耿濤.中國竹笛藝術的歷史與發(fā)展概述[J].樂器,2003,(07).
[4]肖淑文.20世紀中國笛樂[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