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毅
【摘要】評彈又稱蘇州評彈,是一門古老、優(yōu)美的漢族說唱藝術(shù),更是流傳了四百年延續(xù)至今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它擅長細致生動地刻畫市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植根于濃厚的吳文化氛圍當中,廣泛流行于我國江南吳語地區(qū)。從明末清初形成至今約二百年歷史中,評彈音樂在不斷的雅化累進和俗化回歸中逐漸演變成一門成熟的說唱藝術(shù)。本文通過對評彈音樂的發(fā)展歷程、演唱的技術(shù)技巧及音樂性的細致研究,試圖發(fā)現(xiàn)在新的聲樂審美語境下這門古老藝術(shù)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評彈音樂;唱功;音樂性
評彈二字是評語和彈詞這兩個曲種的合稱,人們習慣把這兩種曲種連在一起稱評彈?!霸u話”一詞啊,又稱“平話”,從宋代就有了這個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羅燁的《醉翁談錄》《舌耕敘云·小說引子》里,“講論只憑三寸舌,稱評天下淺如深”。這就是“評語”中“評”字的起源,也有評論的意思。經(jīng)過藝人的傳播與交流,后來發(fā)展為南方的評話和北方的評書,流傳至今的南北方評話和評書的曲種也有很多,每種曲種都是各有韻味,流派與流派之間也有交流穿插?!皬椩~”一詞,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記錄,最早起源于明代田汝城的《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優(yōu)人百戲,擊毬關(guān)樸,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雖然我們現(xiàn)在還少有文獻記載著明代彈詞的歷史,但是還是不太明確,我們也無從知曉明代彈詞的說唱的內(nèi)容和演出形式。和評話一樣,彈詞也是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由藝人和聽眾的傳播,才慢慢發(fā)展至今,也與各地的風俗結(jié)合才形成了現(xiàn)如今我們聽到的各有流派各有特點的彈詞。評彈有一些人也俗稱為說書或聽書,是一門說話的藝術(shù),以人的語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中間穿插一些伴奏,唱詞做點綴,不過我更喜歡的卻是它的點綴,他的唱詞,和伴奏讓人覺得意味十足,留戀不舍。仿佛是耳朵的一場盛宴,簡單干凈,卻味道極佳。
評彈的唱對唱功還有許多很嚴格的要求,有一些是和對說功的要求是一致的。我認為這源于評彈本身的性質(zhì),評彈本身是一種聽覺藝術(shù),所以讓觀眾聽清楚你在表演什么,你想要表達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況且聽清楚唱詞比聽清楚說的詞要更難,它有伴奏,而且會隨表演者的表演需要根據(jù)旋律而起伏,就會改變它原本的聲調(diào),所以這就要求表演者唱每一句詞的時候都唱清楚,雖然唱歌也是一種歌唱藝術(shù),不過評彈本身有他的任務(wù)屬性,它是評彈的說書部分的輔助,他的唱詞是幫助觀眾了解整場故事的,他的唱詞多數(shù)時候不僅有表達情感的作用,也有一些類似于小說的旁白的作用,使觀眾明白這場說書故事的前因后果。所以說這就是評彈的唱最重要的特點。
評彈的唱既然是一種歌唱藝術(shù),那就要求了它必須具備音樂性,要動聽,它要帶有中國古典音樂的色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評彈藝術(shù)也有可能結(jié)合現(xiàn)代的藝術(shù),或者結(jié)合現(xiàn)代的樂器,衍生出新的風格或者新的感覺也未可知。并且彈詞的音樂,尤其是伴奏還富有很濃烈的地方特色。蘇州評彈的音樂就具有很濃烈的江南水鄉(xiāng)的色彩。江南的柔美,麗質(zhì)天成,亭臺樓閣,一步一景,都仿佛可以在江南的評彈中聽到,評彈的唱詞中也似乎一句一景,委婉動人,仿佛一個美麗的江南女子站在一葉扁舟上,隨著水的流動,水帶著船,船帶著她,沒有方向,卻也就這么遠去了。
評彈的唱除了對唱功有講究,對意境也是有講究的,評歌有它獨特的韻味,有一些流派,是必須要用那種特有的唱法去演繹才會讓人覺得韻味十足。如果你只懂得把音準唱好,節(jié)拍卡準,聲音響亮,是不會獲得大多數(shù)觀眾的贊賞的,更何況是某些對于評彈有深入了解且長期沁染于評彈藝術(shù)中的資深鑒賞著。且評彈的各個流派的感覺也略有不同,每個流派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會略有不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聽評彈,尤其是評唱的時候總會感覺似乎有什么區(qū)別,卻又無法言喻。很多東西即使可以模仿,卻任然是畫皮畫虎難畫骨,學到它的型很容易,學到一種藝術(shù)的神韻卻非常難,他除了對你的刻苦訓練有要求外,還需要你是否有表達這種藝術(shù)獨特感覺的天賦,這種東西強求不來,即使可以訓練,我認為我認為也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什么,那些評彈的大師也好,或是任何領(lǐng)域的佼佼者也好,那么受人尊敬和膜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僅有天分更有堅持和努力。
對于評唱,除了歌聲優(yōu)美動聽,有音樂性以外,還應(yīng)做到幾點:字正腔圓。該唱吳音就唱吳音,該唱中州韻就唱中州韻,每一個腔調(diào)都用他自己的語言唱,才會覺得是正宗的評彈,不然就會有一種外國人說中文的別扭的感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學習一門外語,只是說都會覺得無法達到外國人的標準,更何況一種特有的曲種,有它獨特的韻味和腔調(diào)。如果連語言都說的很含糊,是一定唱不好的,更不會有那種正宗的感覺。但是在表達唱腔的時候要注意,過猶不及,凡事都不能過。尤其是評彈的歌唱部分。不可做作的亂耍花腔,否則會讓聽眾覺得,太過繁瑣而顯得做作不自然。
彈詞音樂不僅對唱功和音樂性等有諸多要求,它本身還有許多其他的特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前年講過的,他有輔助作用,有音樂性有表達情感的作用。還有一點也尤其重要,就是這個唱應(yīng)該穿插在哪兒?既然它是一種輔助作用,那么就應(yīng)該放在最佳的位置,起到最大的作用,所以它的位置就顯得尤其重要。舉個例子,在《十美圖》中有一段嚴蘭貞的唱,他就穿插在需要表達強烈感情的時候,當她知道丈夫就是父親和祖父要追捕的朝廷要犯時,左右為難,心中糾結(jié)難段,就自然而然引出這段唱,即表達了強烈的情感,也把劇情做了一個推進。而有些則是為了承上啟下,做一個過度引用其中,做為旁白的作用,所以不同的曲目當中唱詞的作用也略有不同。前面兩種大多都是說和唱分開的,而評彈的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可以說和唱結(jié)合起來,自由過渡,對于表達情感有莫大的好處,唱歌本身就對渲染情感有很大的助力,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未聽懂一首歌完整的故事,可聽懂其中一兩句也足以讓我們心潮澎湃,情緒波動,評彈也是一樣的,以唱為助力,更好的說書。
說了許多評彈的唱功,若我還想表達一些關(guān)于評彈的想法的話,那么或許是對唱詞的印象了,我認為評彈的唱的歌詞也是非常美的,他很多都像古詩詞一樣,工整且唯美。有一些像五言古詩,有一些像七言絕句,即使會根據(jù)劇情的發(fā)展需要略做改動,但也無大變化,我本身也是比較喜歡中國的古詩詞的,我認為他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更何況把它做為一種說書講故事的表演,或是譜上曲子,用于歌唱,我覺得更是絕妙,我一直就很希望可以聽到以前那些被譜了曲的詩詞是如何唱的,是怎樣的一種旋律走向,又是怎樣的一種聲腔和感覺。只可惜即使我們現(xiàn)在能找到一些文獻記載著以前的音樂,公尺譜啊等等,卻任然無法還原當時的場景和旋律。我一直都覺得這是一種遺憾。也是由于這種遺憾,使得我更加欣賞評彈的唱,他的唱功已不用再多說,即使我身為專業(yè)學習唱歌的人任然覺得十分了不起。他的唱詞也是耐人尋味,我本身還有一個興趣,就是愛聽故事,而評彈好像是特意迎合了我的興趣,使得我可以在這種藝術(shù)中逍遙自在,消磨許多時光。
說到評彈的伴奏,則更是美妙。評彈的演出有一個人的,稱為單檔,單檔演員自彈三弦,有兩個人的,稱為雙檔,彈三弦的那個人稱為上手,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主角,上手就是說書表演中的主角。彈琵琶的那個人稱為下手,顧名思義,他就是輔助,也就是配角兒了,主要配合上手的表演,在評彈中上手和下手分工明確,不存在我們?nèi)缃竦呐枷駝≈袚寫虻那闆r。古老的評彈藝術(shù)中大概也只有這兩種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藝人的傳播,創(chuàng)新,評彈藝術(shù)也出現(xiàn)了三個檔的情況,第三個檔一般彈奏揚琴或者二胡等樂器。只不過這種形式不太多見,也算是評彈界的一顆新星。若是深講呢,光是琵琶一種樂器就足以為它出一本書了。樂器既然是評彈中的點綴品,我們可以淺談一些。評彈一般是由琵琶和三弦伴奏的。這兩種樂器,我都很喜歡,我覺得琵琶是一種靜態(tài)也很美的樂器,當它演奏出美妙的樂音,沁染人的耳朵時,更顯得尤其美好且有感染力,我認為它是十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樂器,其他的許多民族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倒不如琵琶那么具有名族特色,雖然琵琶起初并非是漢族的樂器,不過中國的民族特色也并非專指漢族的。對于琵琶的形容,在我看來,沒有一種形容會比白居易的《琵琶行》更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即把琵琶的音色描寫的繪聲繪色,也把琵琶的特點和演奏方式做了闡述。雖然琵琶是一種可以做為單獨演奏的樂器,不過在評彈中它任然是一種伴奏的作用,即使音色旋律依舊很美,但把自己的的風格和光彩也略做了隱藏,做到了恰如其分的點綴,不多一份,喧賓奪主,不少一分,色彩欠缺。
三弦也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一直到明代,三弦才發(fā)展為單獨的演奏樂器和為說唱伴奏的樂器兩種表演形式,除了評彈,“陜北說書”,“北方鼓詞”等也都是由三弦伴奏。三弦的音色相比琵琶,更顯得干脆,它屬于中音樂器,且十分小巧,演奏著,攜帶演奏時也非常美觀,我認為評彈的兩種樂器,三弦更顯大氣,琵琶則十分柔美,有一種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而三弦則十分大氣,像是北方的樂器,有一種陽剛之氣。這兩種樂器的完美搭配菜使評彈聽起來入木三分,感染力如此之強。欣賞到這些藝術(sh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與鉆研,在科技如廝不發(fā)達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種流傳千年的藝術(shù),在繁多的樂器當中選擇了兩種最合適的組合搭配給評彈,讓他更完美的演繹作家想要表達的東西,欣賞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周良.蘇州評彈.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4
[2]蘇州評彈研究室.評彈藝人談藝錄.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4
[3]何平.杭州評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5
[4]韋明鏵.弦歌不了情-揚州彈詞藝術(shù).廣陵書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