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景
摘要: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大量研究表明:體育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激發(fā)學習的動機以及培養(yǎng)社會交往能力等。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體會和對新課程合作學習的理解,就體育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作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合作學習;分組;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84-1一、合作學習的認識
合作學習基本做法是根據(jù)全班同學學業(yè)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zhì)學習小組,創(chuàng)設一種小組成員通過相互合作,共同學習,努力爭取實現(xiàn)個人目標,同時幫助同伴來實現(xiàn)目標的情境。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合作學習的逐漸推廣,新的問題隨之產(chǎn)生,如在理論上對合作學習的本質(zhì)及體育教學的特點缺乏深刻的認識,在教學中往往只留于形式等。合作學習著眼于全體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科基礎較差或?qū)W習有障礙的學生,使他們能夠普遍達到課程目標,促進他們喜愛學校、喜愛班級、喜愛同學。合作學習具有培養(yǎng)與人協(xié)作活動的能力,緊抓學生的相互交往與作用這個主線,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結(jié)構(gòu)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個性與共性協(xié)同發(fā)展。
二、合作學習的基本途徑和策略
1.明確意義,創(chuàng)設合作的氛圍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2~6人)為基本組織形式,是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交流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小組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完成學習目標的活動。實踐證明:只有民主、平等和活躍的課堂氛圍,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興趣。
2.建立常規(guī),構(gòu)建合作的基礎
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常規(guī),在合作學習的起始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如:活動前各小組成員之間應進行合理分工,并根據(jù)各自特點,輪流擔任合作小組中的不同角色;討論時,不隨便打亂對方發(fā)言,待其發(fā)言結(jié)束后,再進行討論或提出意見作出評價,形成小組意見;小組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等等。
3.把握時機,組織合作學習
頻繁無價值的分組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選擇適當?shù)臅r機是保證小組合作交流切實有效的重要前提。
(1)當需要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而這個學習任務又可以分成幾個子任務時。例如,在“翻越障礙物”教學中,教師提出了“跨過小體操墊,爬過跳箱,鉆過欄架”的要求,達到學習目標有多種途徑,但如果我們選擇“先讓學生自己嘗試過障礙的感覺,再安排小組合作探究過障礙的方法,在比賽的基礎上,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找出通過障礙的最佳方案”這種以合作為主的方式學習時,就能更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2)當學生在學習中對同一問題看法上有意見分歧,需要選擇解決策略或求得共識時。
(3)當創(chuàng)設的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對問題的探究有不同的見解時。
(4)當學生獨立思考不能完成時,組織合作學習。例如:在“搬運”教學中,可以是單人的、雙人的、多人的,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實踐。
4.合理分組,增強合作信心,提高合作學習實效
(1)分好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根據(jù)“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原則,充分利用組內(nèi)學生的差異性、互補性,開展公開競爭。
(2)分配合作學習小組時應摒棄隨意性。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性格、人數(shù)、技能等因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學生學習內(nèi)容時刻在變,分組也不能一成不變,分組應該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以達到提高合作實效。
5.激發(fā)興趣,掌握合作技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例如,設計一套情景教學,配好音樂,利用情景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欲望,在整個教學中,是師生共同參與完成的相互練習,既做到了上好課的目的,又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使“社會適應”目標得以實現(xiàn)。
6.加強指導,提高合作的意義
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師的指導與調(diào)控是分不開的。
首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如:指導合作小組分配學習任務;指導合作小組分配學習角色;指導小組成員向同伴提問;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的發(fā)言;指導小組成員輔導同伴;指導小組成員學會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問題;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協(xié)調(diào)組員間的分歧,歸納組員的觀點。
其次,當合作學習小組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適時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
再次,注重對合作學習評價的指導。合作學習評價切忌只重結(jié)果而輕過程的評價,在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以及態(tài)度的發(fā)展,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總之,合作學習是一種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新的教學思維方式,實施方法要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以改善班級內(nèi)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運動技能為根本目標,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慧眼看“生成”段軍
(洪澤縣高良澗小學,江蘇 洪澤223100)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教師要學會利用有益的生成,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也要學會鑒別一些無用的生成,防止刻意追求泛化的生成。
關鍵詞:課堂;生成;甄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85-1“生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境而產(chǎn)生的新問題、新思路……由于“生成”是教師與學生主動行為的呈現(xiàn),故而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利用價值:1986年,教育家維特羅克就基于此現(xiàn)象,提出“生成性教學”理論;2001年與2011年我國的《課程標準》曾提出“要關注學生的生成”,于是“生成”一詞迅速在國內(nèi)傳播,并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實踐。然而當我們冷靜思辨教育過程、教學效益與“生成”的關系時,我們卻發(fā)現(xiàn)“生成”并非都是我們所期望的,它有多種多樣的情況,它需要我們靈活地對待。
一、期盼“精心預設的生成”
既然“生成”是學生個體主動行為的呈現(xiàn),如果我們充分調(diào)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充分關注、精心創(chuàng)設一些可以被利用的“生成”,那么就一定會化解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的傾向。
案例一: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有一個特別需要關注的難點: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卻是軸對稱圖形。而這個難點常常無法被學生所關注,進而成為學習中的難點。于是我在教學中,通過精心預設,讓學生在不知覺中認識到這種情況,從而化解學習難題。
首先我在課堂教學時,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材料——“一般的圖形”和“特殊的圖形”,并要求各位匯報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
學生操作。
通過操作,一部分學生發(fā)現(xiàn):“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是軸對稱圖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時,事先“精心預設”的學生立即站出來反駁:“三角形也是軸對稱圖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進行示范。
這樣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于是全班學生都參與了辯論: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就在大家難以說服對方時,一位學生突然發(fā)現(xiàn)了秘密:我們大家手中的三角形不一樣,一個是一般的三角形,另一個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當三角形被學生分辨出“一般的”和“特殊的”后,我繼續(xù)發(fā)問:梯形、平行四邊形會不會也存在這種情況,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梯形、平行四邊形也被學生分辨出“一般的”和“特殊的”兩種情況。
由于事先精心做了預設,故而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都能主動參與“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是否對稱的討論”,也正因大家的共同參與,故而學生都能深刻理解其中微妙的區(qū)別。這樣的“生成”就是我們期盼的。
二、演繹“意外出現(xiàn)的生成”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辈还芪覀兪孪茸隽巳绾纬浞值臏蕚浜途陌才?,學生在我們的組織教學中,總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令你意想不到的問題,在學生們的問題中,總有一些問題是很有見地的,如果我們能夠即時發(fā)現(xiàn),并能隨即捕捉住這些契機,我想定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案例二:一次,我在“分數(shù)與百分數(shù)的互化”的教學中,與學生一起總結(jié)“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時,一位學生突然發(fā)問:“這段結(jié)語中,用了兩個‘通常,是不是重復了?”
我先是一愣,隨即意識到這是這個方法中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于是立即改變原有的教學思路,蹲下身來,引導全體學生關注此問題,并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啊,這個方法里為什么有兩個‘通常呢?是不是多余的呢?”
問題一經(jīng)拋出,立即引起學生們的討論。經(jīng)過小組間的相互討論,學生得出以下結(jié)論:1.第一個“通?!钡难酝庵?,當分母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這些數(shù)時,就可以直接將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2.第二個“通?!钡囊馑紕t是:當分子除以分母除不盡時,一般保留三位小數(shù),這里的“通?!笔侵敢话愕那闆r,如有特殊要求,就按特殊要求來保留小數(shù)位數(shù)?!?/p>
像這樣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當我們面對意外出現(xiàn)的生成,應冷靜觀之,隨機處之,我想定會為演繹出額外的精彩。
三、謹防“隨意泛化的生成”
面對課堂中的“生成”時,我們既要肯定學生的主動意識和主體行為,又要考量我們教學的使命,尤其是當預設與生成出現(xiàn)嚴重矛盾時,我們應依據(jù)“我要教給學生什么”這一標準去權(quán)衡,不要一味地遷就學生而使教學化為烏有,所以當我們期盼、演繹“精彩生成”的同時,還要謹防“泛化的生成”。
案例三:“圓柱的認識”的教學案例。一次,我在某校聆聽“自主進課堂”教學展示課時,看到了一個“無我”的片段:
課前,學生都已完成“圓柱的認識”預習。上課伊始,這位教師發(fā)問:“你們都已經(jīng)預習了圓柱的認識,接下來,我們應探究哪個方面的內(nèi)容?”這位教師的本意應該是讓學生談一談“圓柱的認識”中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以供大家研討。
沒想到,竟有學生說要研究圓柱和圓錐,而且得到大部分學生的響應,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教師竟然同意學生的要求,帶領學生去研究圓柱與圓錐的內(nèi)容。
誠然,在課堂教學時,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應根據(jù)學生的樂趣指向進行施教,但我們不能違背“我要教給學生什么”這一目標,離開了我們教師的主導,學生的學習雖然也能有所成績,但決不是最高效率的學習,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謹防泛化的生成。
總之,課堂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生成”現(xiàn)象,我們教師既要有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利用有益的“生成”,又要有一雙甄別的眼睛去謹防“生成的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