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瓊
我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長期對中國社會現(xiàn)狀及學校教育工作進行悉心考查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在中國的現(xiàn)代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給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以極大的啟迪。
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之所以效益低,最終歸結為“知”、“行”的嚴重脫節(jié)。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xiàn)行教育的“理想化”,過分注重“未來”,而忽視了“現(xiàn)在”,即現(xiàn)實生活,從而使思想品德課脫離了生活實際,陷入困境。
《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中學思想品德課“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增強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課時?!闭腔谶@個要求,我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著力改進以往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三多三少”即灌疏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的弊端,力求教學過程“生活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課前,注重調查和了解生活經驗,鋪墊學生的道德認識
英國學者麥克菲兒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xiàn)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囿于小課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長期的一個缺陷。陶行知指出“社會即學?!?,要求學校與社會打成一片,強調活動的多樣性,因為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所以開課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基礎,多作生活調查,讓學生借助已有的道德經驗,為教材的學習“鋪路搭橋”,為實現(xiàn)課的道德認識教學目標起到鋪墊作用。
二、課中,注重剖析和體驗生活實例,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
育情悟理是思想品德課達成教學目標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情”是通向“理”的橋梁,“情”和“理”又是促進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紐帶?!扒椤睆暮翁巵?,“理”在何處明?我認為這就應該吸取和應用精神文明建設的鮮活成果為課堂教學“充電”。
如在講《遵守公德》一課時,我以教參中關于“馬桶”的一則笑話來引入課堂,學生邊聽邊笑,在大家笑過之后,與學生共同分析每一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會遇到的這一細節(jié)進行反思,問一問我做的到底怎樣?知道并指導學生在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方面應朝著什么方向去做。我還利用教參中“電視”的故事,來讓學生樹立一種“歸原位”思想,“馬桶”的笑話和“電視”的故事都隨時發(fā)生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事例,都是發(fā)生在家庭當中的事例,從而引導學生對其行為和行動動機,進行深刻的價值分析和情感體驗,使學生很快明白,生活的細節(jié)彰顯素質,進而以點帶面,使學生認識到遵守公德是全社會的義務和責任,是高尚的社會道德的體現(xiàn)。正像一位哲人所說的那樣“一個不講社會公德的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一個講公德的民族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三、課尾,注重列舉和評析生活實例,升華學生的道德認識
凡是思想品德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雖然來源于生活,但都是通過編者進行了認真篩選并進行適當加工的人和事,畢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較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為了讓學生明理更為深刻,行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義和社會效應,在課尾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讓學生多舉例和評析生活中的實例,多質疑生活中的“兩難”問題,使思想品德課更具有生活化的氣息,以達到幫助學生進一步升華道德認識的目的。
四、課外,注重實踐和拓展生活時空,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教師雖然通過課堂教育,使學生明確了生活中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的道德行為準則,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未必就能按課堂內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去做。有這樣一個例子:課上,老師問學生:“每天放學回家,,你又餓又累,父母在忙著做晚飯,你該怎么辦?”學生紛紛回答:“幫助爸爸、媽媽做!”老師滿意地點點頭:“好!”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呢?學生回家,有的進門就朝家長喊“飯怎么還沒做好,要餓死我呀!”所以,新“課標”還特別強調要求加強實踐教學促進學生的知行互動和諧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單元教材,為學生提出明確的行為要求,且制定相應的評價檢測方法,加強平時督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自覺規(guī)范道德行為。
如在講《民族之魂》一課時,我在讓學生了解國歌這些國家標志的意義的基礎上,特別強調了學生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只要聽到《義勇軍進行曲》,看到五星紅旗升起時,都要面向國旗,莊嚴肅穆并行注目禮或隊禮。并在課上結合學校德育活動要求學生必須唱響國歌這一主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唱響國歌,課后加強了督導評價,跟班主任協(xié)商,在周一升國旗時,對各班進行評比,這樣一來,同學們都能按要求自覺做到,勿需督導,時間一長便養(yǎng)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
當然,我認為思想品德課教學要突顯“生活化”,真正做到德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除了做到上述基本的方法和步驟外,在課前,教師還應該加強教材研究,針對主體教材中某些不符合或不貼近本地或本班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以盡量縮短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使思想品德課教材與教學對學生道德能力發(fā)展,切實起到積極的、更實在的知道作用。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要讓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成為“死教學”,要“清如許”,必須“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就是生活!課堂小天地,社會大課堂,讓生活回到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激活我們的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服務于生活,教會我們師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適應生活,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xiàn)教育與生活的雙贏。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