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嘯天
摘要:公證對于預防糾紛、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益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會規(guī)范有重要意義。但在公證行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采用虛假材料、冒名頂替等方式騙取公證書,給利益相關人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損失,并致使公證機構面臨著更大的應訴風險。為了更好地防范公證機構的訴訟風險,我們有必要對公證賠償?shù)男再|、公證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及公證機構過錯的認定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關鍵詞:公證賠償責任;歸責原則;過錯認定;訴訟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D9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6-0128-02
一、賠償責任的性質
從1956年公證機構法院中獨立出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頒布實施前,我國對于公證法律承擔問題一直是處于一個模糊地帶,學界對于公證賠償責任屬于違約責任還是侵權民事責任一直有爭議。2000年國務院批準了司法部報送的《關于深化公證工作改革的方案》,確立了我國公證機構從行政體制向獨立開展業(yè)務、獨立承擔責任的非營利性公證服務機構轉變。2005年8月28日,現(xiàn)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通過并于2006年3月1日起實施,首次規(guī)定了公證機構侵權民事責任的相關問題,由此明確了公證機構承擔民事責任的性質,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為過錯給公證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造成的損失,都屬侵權之債,而非合同之債。①公證機構與公證事項利益相關人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公證侵權糾紛應當使用《侵權責任法》的一般規(guī)定。二、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的精神是,一個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原則上是不用承擔賠償責任的,除非有正當?shù)睦碛勺屗袚熑?,這個讓他承擔責任的正當理由,就是歸責是由。上升為原則的歸責是由稱為歸責原則。歸責原則,是確定侵權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jīng)發(fā)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則。②
公證機構賠償責的歸責原則使用過錯責任原則還是過錯推定原則,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加害人實施違法加害行為、受害人遭受了可救濟的損害、加害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系、加害人對損害發(fā)生有過錯(故意或過失);過錯推定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受害人遭受了可救濟的損失、加害行為與損害后果間有因果關系。
贊同過錯推定原則的認為,第一,公證機構與律師事務所及會計師事務所類似,均屬于提供專業(yè)服務的中介機構,其實質均是像特定或不特定的公眾提供專業(yè)的服務,且公證員的任職要求很高,并經(jīng)過專業(yè)的訓練,具有公證法律方面的從業(yè)執(zhí)照,其應當屬于在公證法律方面的專家,應當承擔專家責任(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而在專家責任中,公證機構責任適用的歸責原則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第二,如果適用一般過錯原則,需要當事人對公證機構的過錯舉證,而當事人對于公證員的辦證規(guī)范并不了解,這對于當事人來說過于苛刻。而在專家責任中,公證機構責任適用的歸責原則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將舉證責任分配給公證機構,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贊同過錯責任原則的認為,第一,公證機構不應該承擔專家責任,公證員并不能達到專家的專業(yè)技能要求;第二,公證機構屬于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證明機構,這與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其商事主體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若要求公證機構承擔與之收費對價不相符的過錯推定責任,屬于顯失公平,不利于公證行業(yè)的發(fā)展。
我贊同以上第二種觀點,原因如下:第一,《侵權責任法》中并未公證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公證法》中也沒有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條款,而過錯推定責任僅限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特定情形;第二,公證機構的執(zhí)業(yè)行為并不像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那樣在服務過程中收取了完全的對價,令之承受專家責任有失公平;第三,適用過錯責任能夠更好地平衡當事人和公證機構的利益,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證機構和公證員的執(zhí)業(yè)風險,能促進公證人員的執(zhí)業(yè)積極性,使之能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公證服務。三、過錯標準的認定
公證機構是否有過錯是其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重要條件,如何認定公證機構是否有過錯至關重要。2014年5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稱《若干規(guī)定》)第四條明確了七種應當認定公證機構有過錯情形。公證機構是否有過錯,應當從其是否存在違反實體法、程序法以及相關行業(yè)規(guī)范來判斷。公證機構的過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是公證機構明知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仍然予以辦理或者與當事人惡意串通,屬于故意有違反公證“真實”、“合法”證明標準的情形;第二是公證機構應當卻沒有盡到充分的審查、核實義務,屬于在辦理過程中有過失。根據(jù)《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公證致使公證書錯誤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證機構對損害有故意的過錯時,應當與當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對于損害有過失時,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對于公證機構過失過錯的評價,在侵權法中應當采用客觀標準,即在不存在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行為標準時,采用“合理人標準”,即一個合格公證人員在正常情況下都會產生懷疑的,受理該公證事項的公證人員若沒有意識到或者疏于履行審查義務,就應該認定有過錯。③四、訴訟風險的防范
公證員應當在深刻認識“過錯”責任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對公證事項進行審查時主觀上盡到合理公證員應盡的必要審查義務,避免故意和過失;客觀上嚴格遵守公證程序、辦證規(guī)則,滿足“真實”、“合法”的證明標準,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以避免陷入損害賠償訴訟的泥潭。(一)保障真實性
公證的真實性是辦證的關鍵證明標準,確保真實性是保障公證機構遠離訴訟風險防范的必要條件。在追求真實性的過程中,公證機構存在著信息獲取的困難。《公證法》第29條④賦予了公證機構的“核實權”,旨在通過立法確保公證機構能夠從其他行政機關獲取在辦證過程中所必要的信息,但此條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并未規(guī)定其他單位、個人的協(xié)助義務的具體操作方式與協(xié)助程度,在實踐中存在存在操作困難。公證機構不再是一個行政機關,僅僅依靠一個粗線條的規(guī)定,它對信息的要求能夠得到其他行政機關的充分配合嗎?若因為在這方面體制上的問題判決公證機構單獨承當責任,顯然是不合理的。此類問題的根本對策是加強立法細化,確保公證機構能從其他單位獲取必要的信息。(二)盡到充分審查、核實義務
公證機構是否盡到了充分的審查、核實義務,是判定其是否有過錯的標準之一。所有公證人員在審查過程中,認為當事人證明材料有疑義的,應當加以核實,并與審查過程相結合,形成完整證據(jù)鏈,從而達到內心的確信。此外,公證人員應當根據(jù)公證事項的類型、公證事項的風險大小程度來決定審查的方式、審查側重點,如在繼承公證中應該重點審查有被繼承人死亡事實、有無遺囑、繼承人人數(shù);在協(xié)議類公證中應當重點審查當事人主體資格、真實意思表示。若能做到有的放矢,注重風險關鍵點的把控,能使風險防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在證詞、告知及談話筆錄中規(guī)避風險
對于不同的公證事項,公證機構應盡的審查義務和所承擔的風險是不一樣的。例如當事人要求辦理委托出售過戶房屋的,由于房產在外地,受理的公證處無法查證此房產的檔案信息,當事人也不方便在房產所在地辦理公證的,我們可以建議辦一個委托書簽名、指印的公證,僅針對當事人的簽名、指印進行公證,并在證詞中加上“僅證明當事人簽名、指印的行為,未對房屋信息做出證明”。這樣一來,就能降低委托賣房這類收費低、風險高的公證事項的風險。又如在證據(jù)保全中,在筆錄和證詞中體現(xiàn)“僅證明申請人保全證據(jù)的客觀事實,公證處對申請人與任何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等實體內容不承擔任何判定責任”。(四)風險信息共享
雖然我國還沒有建成全面的資源信息共享體制,但可以參考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的搭建,在公證機構內部、與其他公證機構及各級公證機構管理機關之間形成風險信息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風險信息的實時互通共享,能夠實現(xiàn)虛假證明材料、當事人不良辦證記錄快速查詢。對保全證據(jù)公證的訴訟采用與否進行備案,對有普遍借鑒意義的案例可以在平臺上展開討論,提高風險意識,促進共同進步。(五)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公證機構對公證業(yè)務的不斷探索,公證執(zhí)業(yè)潛在的風險來源、種類不斷增多,公證員隊伍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職業(yè)能力,更新專業(yè)知識。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領域,如果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就無法控制風險,例如涉及專利專利技術、軟件著作權、涉及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的公證業(yè)務。唯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風險的防范才能跟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五、結語
公證行業(yè)在面臨著改革和發(fā)展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承擔法律責任和訴訟風險。一方面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公證賠償?shù)男再|,從而更好地避免損害賠償。另一方面,提高執(zhí)業(yè)風險的防范意識,加強各個環(huán)節(jié)對風險的防控,有利于公證機構贏得當事人和社會的信任,從而提高公證的社會信譽。[注釋]
①林志芳.公證賠償責任探析[J].中國公證,2007(12):30-31.
②楊立新.侵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163.
③劉錦泉,覃春.論公證賠償責任中的過錯與認定[J].廣東法學,2008(1).
④公證機構對申請公證的事項以及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按照有關辦證規(guī)則需要核實或者對其有疑義的,應當進行核實,或者委托異地公證機構代為核實,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予以協(xié)助.[參考文獻]
[1]林志芳.公證賠償責任探析[J].中國公證,2007(12).
[2]楊立新.侵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
[3]劉錦泉,覃春.論公證賠償責任中的過錯與認定[J].廣東法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