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
摘 要:化學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化學,有趣的化學實驗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可以通過實驗來更好地汲取書本上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作用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性學科,化學實驗既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又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途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加以實驗的操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最直觀的化學現(xiàn)象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奧蘇貝爾的同化理論認為:學生認知結構中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的同化,不僅使新知識獲得了意義,而且知識也因得到了修飾而獲得新的意義。用引導探究的方式教會學生學習。
一、應用新知識的實驗探究
如在《離子反應》這一節(jié)內容時,可采用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通過化學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案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全面掌握新知識。在這里我們通過以下事例具體說明: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電解質在溶液里發(fā)生反應的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這一新課題展開探究:
教師可以演示以下實驗Ⅰ、Ⅱ、Ⅲ,并要求學生們仔細觀察,記錄現(xiàn)象,并思考和探究其中的原因。
實驗Ⅰ:在CuSO4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
實驗Ⅱ:在Cu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實驗Ⅲ:取實驗Ⅱ的濾液,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實驗提問:實驗現(xiàn)象?
實驗引導:實驗Ⅰ無明顯現(xiàn)象;實驗Ⅱ中出現(xiàn)白色沉淀,濾液為藍色;實驗Ⅲ中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思考“實驗Ⅰ中無明顯現(xiàn)象,原因?”
實驗引導:只是CuSO4溶液電離上的Cu2+和SO42-與NaCl溶液電離出的Na+和Cl-的簡單混合。
實驗引導:實驗Ⅱ和Ⅲ中反應說明了什么?
實驗Ⅱ和Ⅲ說明了CuSO4溶液電離出的SO4-和BaCl2溶液電離出的Ba2+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而CuSO4溶液電離出的Cu2+與BaCl2溶液電離出的Cl-并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在溶液中仍以Cu2+和Cl-離子形式存在。
實驗總結:實驗Ⅱ中反應實質為Ag++Cl-=AgCl↓
由以上實驗Ⅱ和Ⅲ我們看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所電離出的離子并沒有全部發(fā)生化學反應,而只有部分離子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生成其他物質。
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含義,并且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用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新知識,另一方面,而且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實驗分析與研究的能力。
二、形成新知識的實驗探究
形成新知識的實驗探究,就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得到新的知識,從而升華自己所學的知識。如在學習《身邊化學問題的探究》這一節(jié)內容時,就可以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總結知識,獲得新知識。在這里我們通過事例來舉例說明:
進行實驗探究時,我們常通過多種科學方法來獲得信息。讓學生根據(jù)下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教師可以先進行實驗演示,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分析以下問題:(1)實驗A是通過控制溫度是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和控制(是否與氧氣接觸)來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2)實驗B中試管②的實驗目的是:探究鐵只與水接觸是否會生銹。(3)綜合分析以上兩個實驗,它們都采用了對比(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
分析:開水的作用既能隔絕氧氣又能提高溫度,所以通過室驗A能探究物質燃燒的兩個條件;植物油覆蓋在水的上面能防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所以能探究鐵不與氧氣接觸而只與水接觸生銹情況;根據(jù)對比試驗的設計方法考慮。
解析:燒杯中的熱水有兩個作用:一是提供可燃物燃燒的溫度,二是隔絕氧氣,所以控制的變量有溫度是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和可燃物是否與氧氣接觸;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氧氣進入,由于鐵釘只與水接觸所以探究鐵只與水接觸是否生銹;對比試驗的設計方法是只涉及一個變量,而這兩個實驗都符合這一點。
通過這個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學會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并且知道了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的實驗的變量的設計方法,掌握了鐵生銹條件的驗證實驗設計方法,知道了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設計能力以及實驗評價能力的全面提升。
總之,如今的教學模式不再以傳授學生應試知識為重點,更多的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教育核心,形成自主模式為主流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靈活了化學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由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轉為積極主動,完善學生對知識體系的了解和認知。每一項化學實驗結束后,教學評價是老師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老師需要針對實驗內容和取得的成效及在做實驗過程中的步驟進行總結和分析,甄別出哪些問題對學生而言是難點,哪些問題通過實驗可以得到解決。通過校園課堂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探討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fā)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讓學生擁有面對困難,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培養(yǎng)出富有正義、有擔當?shù)男虑嗄?,滿足社會建設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