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高考》的播出,一度引起熱議,人們在感慨千萬學子艱辛的求學之路時開始思考:什么是高考?孩子們的生活是否除了高考就沒有其他?高考之外是否另有一片廣闊的天空?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的是目前高考的現(xiàn)狀。
中國人為什么執(zhí)著于高考?每年的六月七、八、九號對于所有高三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似乎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有外媒這樣說:“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就像是一種強迫癥,帶著不加掩飾的可怕執(zhí)迷?!边@樣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高考期間,世界仿佛都為之安靜。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呢?是思想束縛了他們。中國人向來就有“讀書成才”的觀念,無論千百年前的科舉還是如今的高考,都奉行著這樣一個原則:分數(shù)是硬道理。許多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又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更是將高考視為決定孩子未來的“終身大事”。為了理想中那個考努力學習換取的美好日子,他們樂此不疲。于是有了租房陪讀,有了千萬人送考,有了“傳奇”式毛坦廠。然而,諷刺的是從未有人下過定論說高考成功意味著人生成功,也沒有人說過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只能高考。
誠然,不通過高考而獲得成功的例子在國內(nèi)并不多見,但不意味著沒有。女孩譚秋韻同樣被國外七、八所名校錄取,而她則是從中考過后思考高考,高一毅然決定放棄高考,從此走上了一條別樣的求學路。她的家庭平平,她的智商算不上天才,她與我們一樣成長。有人或許會質(zhì)疑沒經(jīng)過三年系統(tǒng)的高輕度文化教育會使譚秋韻的知識及能力不及中國學生,然而他們錯了。從兒童合唱團到學生會主席,從支教夏令營到APEC青年科學節(jié)。試問就算是將中國高考狀元都挑出來,有幾個有她的閱歷豐富,又有幾個敢說能力比她強呢?同樣的還有高三學生盧彥杰憑新發(fā)明水燃料渦噴發(fā)動機想闖入名校大門。已經(jīng)成功的馬云、喬布斯等人又有幾個人是只會考試的書呆子呢?筆者之所以說中國這樣的例子不多見,正是因為人們過分關(guān)注了高考,卻忽略了高考之外的最重要的東西——素質(zhì)。
筆者所說的素質(zhì)是廣義上的素質(zhì),不僅僅是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學會做人,更是指一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文化素養(yǎng)、能力、品質(zhì)等等。這些是比高考重要得多的東西。
林森浩投毒案駭人聽聞,人們也許會問:復旦大學的學生怎么做出這樣的事?筆者要說:“問的好!”不僅如此,還要反問:“憑什么復旦大學的學生做不出這樣的事?入學考試里沒有道德這項”。其實何止林森浩一個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些中國學生的心目中的圣地也出過類似的事件。我們是否該思考?筆者認為高考這種制度本身無錯,是我們自己把重要的忽視了。我們把高考理解得太過狹義,其實除了考試外,道德教育又何嘗不隸屬于高考?
高考之外還有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曾讀到過一篇文章叫《為什么中國孩子不愿意擁有喬布斯的青春》,我們只看到喬布斯的輝煌人生,卻往往忽略了他本人最引以為豪的蟻族生活。捫心自問:中國孩子有幾人經(jīng)受得住輟學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高考倒成了逃避艱辛的途徑。三年寒窗,有多少件衣服是自己洗的?有幾頓飯是自己煮的?即使到了大學,仍有父母租房子照顧的。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談何吃苦耐勞,談何鍥而不舍?高考之外的品質(zhì)培養(yǎng),中國做的遠不如西方國家。在美國,要當“學霸”得考得了試,踢得了足球,主持得了市議會青少年論壇,參加得了競賽,說不定還得去洪都拉斯幫災民建個房。這恐怕也就是中國培養(yǎng)不出“帥才”的原因所在了。
高考只是一種選撥人才的方式,高考之外的敢拼敢闖,高考之外的素質(zhì)培養(yǎng)才是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學生所要更加關(guān)注的。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高考之外,活出別樣的風采。
(作者介紹:王瀚儀,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