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冬寧 宋亞亞
摘 要 亞文化理論是探討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犯罪學理論,其通過對社會上實際存在的“亞文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來探討誘使青少年犯罪的犯罪誘因。由于網絡游戲充斥著各種暴力、負面的因素,致使在青少年當中形成一種“網游文化”。身心尚未完備且好奇心濃重的青少年在這樣文化的“熏陶下”必然會走向犯罪道路,所以網絡游戲客觀上對青少年的某些犯罪行為應當負責。
關鍵詞 亞文化 青少年犯罪 網絡游戲 網游文化
作者簡介:褚冬寧、宋亞亞,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186-02
近些年來,青少年犯罪層出不群,花樣翻新,這類案件特點多種多樣,在全國有較強的普遍性。從該類犯罪的動向看,呈現暴力型犯罪居多,侵害財產、人身犯罪居多和犯罪年齡低齡化的趨勢。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現代社會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形成了一種“網絡文化”,在“網絡文化”中,網絡游戲對青少年影響最大。通過中國青年報某記者在2014年的調查走訪中所了解到的可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網絡游戲逐漸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誘因之一。
下面,我將以“亞文化理論”來論述,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犯罪的重大影響。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里都有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稱為主流文化。它決定了該社會文化的性質,規(guī)定了該社會成員共同奉行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同時,還有不占統(tǒng)治地位的某些文化現象,我們統(tǒng)稱之亞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既可以是一種主從關系,也可能是一種對立關系?!皝單幕?,是指在某個社會群體中存在的不同于社會主流文化的一套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奉行這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社會群體被稱之為亞文化群體。如果說某一亞文化群體中奉行的一套價值觀與行為方式達到足夠背離與否定主流文化的時候,就會底摒棄主流價值,進而引導群體中的人作出越軌行為,甚至走向極端演變成犯罪。
根據2014年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對我國未成年犯的抽樣分析報告中指出,80%的未成年人犯罪與網絡有關。在對未成年犯上網的主要目的的調查中,“網絡游戲”的選擇率在70%以上。據2014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調查數據,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達2.77億,占整體網民的42.7%,較去年增長了1.2個百分點,占青少年總體的79.6%。在青少年網民中,有2000多萬青少年有網癮,大約87%的網癮青少年是對網絡游戲成癮。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當前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在提高,客觀上在互聯網發(fā)展道路上取得了豐厚良效,同時也應注意到其發(fā)展背后隱藏的問題,那就是對青少年還能不能健康上網的憂慮與思考。青少年是一個特殊人群,原因在于其正處于道德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青少年在癡迷網絡游戲的人數上是極其龐大的,網絡游戲成癮給他們帶來的傷害是嚴重的,其對于青少年犯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來,魚龍混雜的網游沖擊著他們的視覺,牽動著他們的神經,網絡游戲的暴力場面,色情成分無時不刻的麻木著青少年的生命觀。由此,不難斷定,在青少年群體當中形成了一種“網游文化”,這種文化就完全符合亞文化特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網游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具有負面影響,是背離主流價值觀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甚至導致青少年犯罪。
一、“網游文化”中的特殊交流方式是引發(fā)青少年犯罪的主導原因
網絡游戲中人物的交往方式與現實社會差異較大,虛擬的人物角色,簡單的社會關系,隨意背信棄義的交往規(guī)則,極易使青少年產生現實感和自我主體意識的分離,模糊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造成青少年的人格“二次元”,將網絡中的人物角色及其行為方式直接照搬至現實社會中,就會出現因受網游負面影響而作出違法犯罪行為。
美國著名的犯罪學家薩瑟蘭提出了差異交往理論,他認為犯罪現象與其他社會行為一樣都是從其他人那里習得的。網絡作為一個虛擬化的空間,人們在網上可以為自己量身打造一種“身份”,隱藏真實身份與不知性別、職業(yè)的人無拘無束的互動交往。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不確定相互交往的人是守法者還是違法者,那么不健康的內容就會滋生,發(fā)展并傳播。所以現實當中,青少年的許多犯罪手法都是在網上交流過程中學習的。這是這種“網游文化”的關鍵特點,在社會現實當中一樁樁觸目驚心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足以說明這種亞文化嚴重危害社會治安與社會秩序,給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帶來不幸和災難。2015年9月16日的一則社會新聞讓人震驚,報道說合肥警方連續(xù)20小時縝密偵查,抓捕了兩名犯罪嫌疑人,據辦案民警介紹,兩犯罪嫌疑人都未滿18周歲,由于整天在網吧上網打游戲,久而久之,沉迷于暴力游戲不能自拔。由于暴力游戲世界解決問題的方式采用打、殺、燒等毀滅行為,無法定位自己混淆游戲世界與現實世界,性格逐漸扭曲到暴力沖突地步,甚至產生了效仿游戲中殺人的想法,以展示自己的“打怪技能”。兩人在網上認識后,并相約在合肥殺人“練膽”“找刺激”。這種輕視生命的看法,只恐怕網絡游戲這個“幫兇”是脫不了關系的。
二、“網游文化”引發(fā)的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犯罪亞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背離和否定主流文化,其文化內容常常扭曲人類的正常心理感情和人們一般的社會是非觀。這樣的文化發(fā)展到一定極端程度會對青少年判斷是非觀和正確價值觀產生惡劣的負面效應,這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內在起因和內心沖動。亞文化理論代表米勒,他強調青少年從他們的亞文化中習得了其傳導的犯罪導向的價值觀。米勒將其歸咎于亞文化本身,它形成一種“生成環(huán)境”,在其中青少年很容易習得那些導致犯罪的價值觀,米勒把這種亞文化的價值稱之為“焦點關切”?;谶@種理論,我們可以認為,“網游文化”充斥著什么樣的價值觀,那么青少年就會被引入什么樣的犯罪,因為這是相互“關切”的,也就是“網游文化”中蘊涵著什么樣的價值取向,青少年便會被指向不同特點的犯罪形式。
(一)網絡的匿名性,案件偵破難度大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所以其隱秘性很高,偵破有一定的難度。眾所周知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人們隱瞞真實身份以符號或者說是數據作為媒介進行交往。同樣青少年也可以為自己量身打造一種身份,利用qq等聊天工具為自己上網的花銷來“活動一些資金”,采用詐騙手段,騙取他人財物?,F在不乏技藝嫻熟的網絡黑客,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侵入他人信息系統(tǒng),盜用信用賬戶,或者為了表現自我,追求刺激,搜索漏洞網站進行攻擊取樂,顯然呈現出高智能化的網絡犯罪,這在青少年當中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這樣的犯罪會給偵破帶來困難,因為無法確定嫌疑人。
(二)電腦手機的普及,青少年犯罪低齡化傾向嚴重
現在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機,或者家庭電腦也非常普遍,或者說青少年出入網吧不受限制,這樣凡是未成年人大多都能接觸到網絡。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是網絡主要用戶,其中16-30歲的用戶占整個網絡用戶總數的83.5%。數據是客觀的,能夠鮮明的說明問題,那么這樣看來青少年作為常規(guī)網民,接觸網絡的機會高、次數多,當然的受網絡影響進行違法犯罪的機會就會更充分。據河南省某區(qū)檢察院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2014年該地區(qū)因涉網而引發(fā)的刑事案件中有28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就有21名,占涉案人員的75%。犯罪中罪犯的低齡化傾向,令人震驚!
(三)經濟目的恒是重要因素
科恩認為大量青少年犯罪常常是尋求刺激的動機多過經濟原因,而非失范所引起的。 但是就當今社會來看,以及從司法機關所偵破的案件來分析,經濟原因的犯罪是同樣多的。上網玩游戲是需要錢的,囊中羞澀的時候迫不得已就會萌生去采用不合法的手段取財的念頭。前不久的一篇報道講,17歲的農村少年十分喜歡上網,父母在外地打工,缺乏看管,自己就在城里游蕩,身上的錢不足以支付網費的時候,便入室盜竊,由于對農村比較熟悉,其便選擇在農村作案,每天下午時分,趁著農家沒人便開始下手,據辦案民警介紹,此少年十分聰明,專挑獨棟獨戶的農家偷,門沒上鎖的不偷,家中安置轉簾門的不偷。據其交代,共作案40余起,盜得6萬余元,除了日常花銷,基本上都用在上網打游戲上。所以說,很大一程度上,青少年犯罪還是功利的,由一定經濟目的所驅動的。
三、個人觀點
犯罪亞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背離和否定主流文化,其文化內容常常扭曲人類的正常心理感情和人們一般的社會是非觀。這樣的文化發(fā)展到一定極端程度會對青少年判斷是非觀和正確價值觀產生惡劣的負面效應,這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內在起因和內心沖動。網洛游戲能成為一種文化,必有其一定的特點和性質,其特點也就是引發(f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對于青少年來說,現實生活的感知與虛擬的網絡世界的體驗存在著錯位,界限并不清晰。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對于網絡游戲的目的態(tài)度也是不同的,成人在游戲里往往釋放壓力、愉悅身心進而會忘掉現實當中種種不快;孩子們在游戲里常常追求刺激、在好奇心驅使下會學習他們認為的“現實”。它跟海洛因、鴉片一樣是毒品,只不過是精神毒品,經常接觸不健康的游戲,容易模糊青少年對人情冷暖、善惡是非、善惡美丑等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形成一種麻木的價值觀,進而直接影響其行為實踐。這種網游文化往往傳播著頹廢、下流甚至反動的垃圾信息,是對青少年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的沖擊與背叛。但是同時網游不能成為青少年犯罪的“替罪羊”,我們譴責的是充斥在網絡游戲當中的不良成分,這種不良成分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的聚集會在青少年當中形成一種亞文化。這種亞文化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誘因之一,所以“網游文化”應當承載一定的社會責任,青少年的不規(guī)范行為,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許章潤.犯罪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
[2]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3]陳晨.青少年網絡傷害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4]吳浩.論當代青年亞文化對青年身心發(fā)展的影響.當代青年研究.2011(3).
[5]李海峰、賴雄麟.當代中國青少年亞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分析.高教探索.2009(1).
[6]楊聰.淺析網絡時代的青年亞文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