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xiàn)在大學生的數(shù)量每年遞增,大學生兼職的行為平常不過,其中主要想通過賺取生活費來減輕家庭負擔、渴望經濟獨立或者想要獲取工作經驗為以后真正踏入社會做好準備。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外兼職,隨之便衍生出許多的法律問題。法律對大學生兼職沒有明確的界定,大學生也不屬于勞動法保護的范疇,因此大學生在外兼職就被當作廉價的勞動力,自身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所以本文就上述問題從勞動法的視覺對大學生兼職的現(xiàn)狀以及法律保障體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 勞動法 大學生兼職 法律保障
作者簡介:任小青,河套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073-02
一、 引言
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機制的逐步完善,社會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必須具備工作經驗,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兼職,在幫補家用的同時獲取工作經驗。但是大學生是即將踏入社會的人群,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在兼職的過程中難免吃虧——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且類似的實踐層出不窮。因此,必須重視該問題,從法律上找到解決途徑,利用法律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大學生兼職與實習、勤工助學的區(qū)別
實習,是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以達到培養(yǎng)技能的目的。實習通常分為兩類:其一,學校統(tǒng)一分配實習名額,與學生數(shù)量一一對應,要求學生撰寫實習報告上交學校。由于是學校分配工作,安全度相對較高;其二,大學生自己在校外求職,這種形式與兼職類似,但是其工作性質是長期工作,需要簽訂勞動合同,與利用課余空閑時間的兼職大有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12條規(guī)定“在校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被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簽訂勞動合同,不受勞動法調整。”許多學生從這一點認為在校大學生的兼職不受法律保護,其實不然,勤工助學與兼職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比如:勤工助學是指高等院校在本校內設置助教、助研和后勤服務等職位,學生在職期間可通過努力獲取相應報酬。而兼職是大學生私自外出從事兼職活動,不受學校的統(tǒng)一管理與安排,受校外用人單位對其勞動力的支配,按規(guī)定完成工作任務,因此不屬于勤工助學的范圍內。
三、 大學生兼職的現(xiàn)狀
(一) 法律不完善
現(xiàn)在,我國對大學生兼職合法權益保護方面是缺少一部專門保障該群體的法律法規(guī)。因為在校大學生的特殊性,因此兼職的在校大學生尚未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見的規(guī)定》的保障范疇。即使《高校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保障的是在校內工作的大學生并不是在校外兼職的大學生(上文已經論述兩者的區(qū)別)。上文提及到的《勞動法》第12條規(guī)定,已經被人們質疑,稱在校大學生在校外根本得不到保障。
的確,現(xiàn)階段我國的《勞動法》并沒有存在哪一條條款可以實實在在地解決在校兼職大學生的保護問題,字里行間總會存在些許漏洞。而且除了《勞動法》也沒有專門的法律來規(guī)范大學生兼職的市場,因此在校大學生兼職的合法權益保障問題成為了《勞動法》的漏洞與盲區(qū),給不良用人單位有機可乘。
(二) 求助方法少
當大學生在校外兼職權益受到侵犯時,通??梢酝ㄟ^勞動部門、公安機關、工商部門、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這五種途徑尋求幫助。但是,在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不在這些部門的主要職責之內,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維權過程中往往處處碰壁,求助無門。主要原因是:第一,勞動部門主要的保障主體是《勞動法》中說明的正式員工,然而兼職的大學生并不是正式員工也沒有簽署勞動合同;第二,工商部門的關注點是在用人單位的注冊登記和營業(yè)只找到辦理和經營內容是否違法,當兼職大學生的被侵權的問題不涉及以上內容,工商部門一般不予以受理。即使介入也是一種被動的介入,辦事效率不高;第三,公安機關的介入也是有規(guī)定的范圍,當用人單位涉嫌暴力或者欺詐對兼職大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才會出面,但是到了公安機關真正出面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第四,新聞媒體與社會輿論通常是在侵權事件發(fā)生后才能起到作用,對兼職大學生的保障作用發(fā)揮并不大,只能給他人起到警示作用。
上述途徑的作用發(fā)揮通常是在侵權事件發(fā)生之后,不能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而我國尚未建立專門保護大學生兼職權益的機關以至于大學生的兼職過程的權益得不到及時和有力的保護,事后也得不到有效的法律途徑幫忙解決問題。這也體現(xiàn)了研究大學生兼職權益勞動法保護的必要性。
(三) 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明確
兼職中的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很模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他們之間是勞動關系、勞務關系還是雇傭關系,沒有權威的法律可定義。如果是雇傭關系或勞務關系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管轄。如果是勞動關系則需要針對兼職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單獨立法調整。但是在兼職的過程中,用人單位與大學生只是短暫的接觸,并沒有白紙黑字地簽署勞動合同,萬一有侵權行為的發(fā)生也無跡可尋。
從上述的種種問題來看,大學生在外兼職受保障的程度的確很低。當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大學生就是處于弱勢。通常許多大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怕麻煩而不愿意維權,這樣往往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用人單位的僥幸心理,往往給別人的印象就是大學生好欺負。另外一個就是,大學生的法律保護意識薄弱,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所以當遇到侵權的情況不嚴重的時候往往忍氣吞聲。
四、 大學生兼職在勞動法中的基本理論與法律保障
(一)大學生兼職勞動過程中法律主體分析
隨著社會進步,勞動市場的情況越來越復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界定也有許多種說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與完善,使得市場上出現(xiàn)了平等自由多元化的用工模式,開展了簽訂勞動合同的合作形式。勞動法與合同法也由此誕生。但是隨著發(fā)展速度的加快,時代的背景已經與改革開放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勞動主體的形式也開始變化,使得勞動法也需要柔性發(fā)展,做出改變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
但是《勞動法》對勞動者這一個主體沒有做出明確的定義。但是就現(xiàn)時代的特點來看,大學生兼職勞動應具備勞動主體的資格。雖然《勞動法》第12條規(guī)定是否認了大學生兼職勞動者主體資格,但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就業(yè)的最低年齡界定,具有勞動能力的自然人便是勞動者。意思是年齡要符合標準和勞動能力要具備,而大學生通常這兩則都具備,更何況在中國,公民的勞動權力在法律上具有平等性,因此大學生兼職勞動應具備勞動主體資格。
完善兼職大學生勞動者主體的界定?!秳趧臃ā肥墚敃r環(huán)境的影響,勞動者主體范圍的規(guī)定不能很好地適應現(xiàn)在的勞動力市場。在修訂《勞動法》的時候提議給及大學生勞動權益的保障,讓大學生立足于勞動法的保護范疇之內。
(二)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分析
《勞動法》當中所指的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為實現(xiàn)勞動過程而發(fā)生的一方有償提供勞動力與另一方提供報酬相結合的社會關系。要建立勞動關系,當事人應具有勞動主體資格,上文已經闡明,在校大學生多數(shù)都具備。就我國的在校大學生而言,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權利能力以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完全滿足勞動關系對年齡的基本要求。就勞動能力而言,在校的大學生都經過高考的洗禮,一般的大學生都會掌握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擁有一個比較良好的知識系統(tǒng),用人單位的雇傭通常是看重鍛煉在校大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而具備的勞動能力。
盡管用人單位會否認與兼職大學生建立了勞動關系來規(guī)避責任,但是由于用人單位比大學生強勢,言論相對自由,所以不能因為用人單位的一方的言辭而草率斷定雙方并沒有勞動關系。當有證據(jù)證明兼職大學生對用人單位提供了勞動,具備了從屬性,即使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他們之間的勞動關系也是成立的。
立法維護兼職大學生權益。只要是由勞動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出臺一部規(guī)章,對大學生兼職的行為進行細化,切切實實保護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好好保護大學生這一弱勢群體。
(三)大學生兼職與用人單位構成非全日制勞動關系
兼職一詞只是民間通俗的說法,它官方的含義是勞動者在勞動力尚未完全使用的情況下,繼續(xù)從事其他職業(yè)勞動的勞工形式。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的區(qū)別就在于工作時間。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身份,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習是大學生的“全職”,而在校外工作就是學生的“兼職”,這與上述的說法相符合。不能以學生勞動力不完備和時間的束縛而否認大學生兼職是非全日制勞動者。全日制勞動者和非全日制勞動者都屬于法律認定的勞動者,就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制度。即使是兼職的大學生也可以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協(xié)議,力爭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上級應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制度,保障學生的同時也保障用人單位的利益。現(xiàn)在大學生的勞動報酬普遍略低,這是侵權情況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因此完善非全日制的法律制度也需要調整,把最低工資標準適用于兼職大學生身上,維護學生的權益,也能維護學生的工作熱情。除此之外,對雇傭大學生兼職的用人單位給予一些優(yōu)惠政策,比如稅率優(yōu)惠政策等,以提高用人單位雇傭大學生的熱情,也使得大學生通過兼職提高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機會不流失。
對于加班費的問題,學生在節(jié)假日犧牲自身的休息時間來為用人單位工作,理應獲得與正常勞動者同樣的假日工資待遇,建議在制度的完善過程中加上規(guī)定:大學生在法定節(jié)假日工作的報酬可為平時的三倍。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兼職時發(fā)生侵權的情況而處于求助無門的境況,希望把兼職大學生這一勞動主體納入《勞動法》的保護范疇之內。建立專門解決這類問題的法律制度,把問題細化并解決,防患于未然。并建立相關的機構,好好保護大學生這一弱勢群體,方便大學生發(fā)生勞動糾紛時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快速地解決問題,在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同時保障了勞動雙方的權益。大學生兼職被侵權的問題得到解決,我國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便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1]李晏.勞動法視野下大學生兼職及權益保障調查研究.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3).
[2]陳瑋、丁亮.論大學生兼職權益的勞動法保障.法制與社會.2014(33).
[3]董斐斐.論大學生兼職的法律保障——以勞動法為視角.華中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