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微
數學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呈現采用特定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某種情感的體驗,以激發(fā)學生主動的聯(lián)想、想象、積極的思維,以獲得某種與新學內容有關的形象或思維成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情境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教學服務。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必須兼顧以下幾點:
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學科性和啟發(fā)性
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與學科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否則難以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發(fā)展學生能力的目的。創(chuàng)設數學教學的情境必須與具體的數學概念、數學規(guī)律等知識結合起來,不能追求那種只注重情境而忽視問題本身與具體知識相聯(lián)系的純粹性問題情境。情境本身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設置教學情境的是為了把學生放到學習情境中去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止于情境。換句話說就是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包含的信息要能夠支撐起相應的數學問題。
例如,張景中院士在講集合的包含關系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白馬非馬”的數學故事情境:戰(zhàn)國末年的哲學家公孫龍有一個有名的詭辯,說的是“白馬非馬”,也就是說“白馬不是馬”。白馬怎么不是馬呢?公孫龍的論證是:紅馬是馬,黃馬也是馬!但白馬不是紅馬,也不是黃馬,所以“白馬非馬”!情境中的白馬和馬都是學生所熟知的,說“白馬不是馬”是學生不能接受的結論,而公孫龍的論證看起來還蠻有道理,這就制造了強烈的矛盾沖突,學生被情境所吸引:公孫龍的詭辯的奧秘究竟在哪里?張院士接下來從“是”出發(fā)對元素與集合、集合與集合關系的討論就顯的水到渠成了!在這個情境中,張院士正是通過極具“數學味”的故事所提供的深刻而富有啟發(fā)性的數學信息支撐起了相應的數學問題。
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真實性和發(fā)展性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生活,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當首先考慮到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常識,尋求學生感興趣的、有體驗的素材,結合他們的認知基礎來創(chuàng)設情境。而情境又不是生活場景的簡單重復,它必須要能夠促進知識的生成、發(fā)展和建構,或者說這里的情境是具有發(fā)展性的信息源。
例如,筆者在教授市級觀摩課《有理數的減法》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源于生活的情境——溫差的計算.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呈現三個遞進的問題:①合肥市今天的最高氣溫是18℃,最低氣溫是10℃,那么合肥市今天的溫差是多少?②這里用18-10=8來計算合不合理?選擇減法運算的依據是什么?③如果烏魯木齊市今天的最高氣溫是4℃,最低氣溫是-3℃,那么烏魯木齊市今天的溫差是多少?如何計算?
問題的提出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生身邊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數學的樂趣.同時這也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征,使學生樂于進一步探索,通過合肥市溫差的計算,學生認識了減法的實際意義是現實生活中同類量之間的比較,為下面有理數的減法知識的引入埋下伏筆。通過烏魯木齊市溫差的計算,預設了認知矛盾,為下面有理數的減法知識的發(fā)展提供了生長的基礎.情境雖小,但很真實也很有效。
三、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有序性和階梯性
俗話說“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成了廢物”。情境的設置和呈現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階梯性,即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通常的做法是創(chuàng)設“小步距”情境,就是要善于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子問題(或步驟),或把解決某個問題的完整的思維過程分解成幾個小階段?!靶〔骄唷鼻榫车膭?chuàng)設要反映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如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定理、公式、法則的發(fā)現過程,數學問題的分析過程以及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的概括過程等,又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認知活動過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建構等,使知識的“探索”過程和“獲取”過程有機統(tǒng)一。
如上面提到的《有理數的減法》、《有理數的乘方》等課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都充分考慮了問題呈現的有序性,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串”,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悱僨”狀態(tài)。問題坡度適中、排列有序、循序漸進、形成有層次結構的開放性系統(tǒng),并不斷地與外界教學環(huán)境保持能量、信息的交換,這樣能使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斷增加,能使學生產生“有階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悅感,也才能興趣盎然地接受知識、訓練能力、體驗情感。
四、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針對性,要有明確的目的,內容的選取要精妙獨到,要服從和服務于整堂課教學的需要,要能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某一確定的方向,有利于解決當前研究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真有實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并不是說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成功的數學課,創(chuàng)設情境一定要自然,絕不能牽強附會,防止認識上的“唯情境論”。
在現在的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已經得到了教師的足夠重視,另一種現象卻值得審視——那就是“牽強的無效情境”或“高成本的低效情境”現象。北京大學的繆容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講了這樣的一些案例:某教師為了引入“倒數”概念,教師手上拿了張寫有“?!钡募?,然后當著學生面把“?!钡惯^來,問學生:“這個字現在怎么了?”生:“倒過來了,表示福到家了”。師很高興,接著說:“在我們的數學知識里也有這樣的現象,如分數,倒過來就是”。又問:“倒過來是多少?”生答:“倒過來是”。生2不同意,站起來答:“倒過來是,因為6倒過來應變成9”。一時全班哄堂大笑……正是牽強的情境影響了學生對概念的建構和理解,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遺憾!又如某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點動成線、線動成面”,于是創(chuàng)設了傳接籃球和轉動自行車車輪的情境。一時間數學課堂變成了籃球場和修車行,學生分組傳接籃球和轉動自行車車輪,十分鐘的教學時間“歡快的被浪費”,更可怕的是后來學生的心思老收不到課堂學習上來,教學目的完全未達到,不得不承認這又是得不償失的“低效情境”,上面的例子似乎太極端,但事實上確有不少情境的創(chuàng)設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和“累贅”!
新課程改革以來,“情境教學”作為一種能較好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方法受到較多的重視,相應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較多的應用,愿廣大同仁能更多的研究“情境教學”,力求創(chuàng)設合適的“有情之境”,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內在發(fā)展需要的“真”情境,以期營造和諧、高效的課堂,推進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