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虛詞往往由實詞虛化而來,復音詞往往由詞組轉(zhuǎn)化而來。雙音節(jié)副詞“時?!钡男纬墒且粋€涉及到詞義的虛化,也涉及詞組虛化為詞的語法化過程?!皶r”“常”在各自的語義發(fā)展中分別獲得了“經(jīng)?!绷x,在漢語復音化的推動下,“時”與“?!痹陬l繁的語境共現(xiàn)中發(fā)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時常”開始作為一個表“經(jīng)?!绷x的同義聯(lián)合復音詞出現(xiàn),并沿用至今。
關鍵詞:時 常 歷時 語法化
一、引言
“語法化”一詞最早由法國語言學家梅耶(Meillt)提出。近年來,成為語法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為語言的歷時及共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漢語中,虛詞一般是由實詞轉(zhuǎn)化而來,從實詞變?yōu)樘撛~的這個過程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這一點已經(jīng)成為漢語學界的共識。不僅如此,漢語復音詞往往是由兩個單音詞的臨時組合而逐漸固定下來的,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由詞組虛化為詞的語法化現(xiàn)象。
古代漢語詞典中并沒有收錄“時?!币辉~,它們的組合出現(xiàn)只是語言的線性排列使然。直到近代在漢語詞典中,才開始收錄“時?!币辉~。如雷文治《近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將“時常”解釋為:“表示頻數(shù)的表數(shù)副詞,意為‘經(jīng)常;‘時、常,此為同義聯(lián)用?!迸c《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基本一致,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時?!北皇珍洖楦痹~,表示頻率,在句子中作狀語。如《漢語常用字大詞典》中將“時?!苯忉尀椋骸案痹~,并列式,作狀語,與常常,經(jīng)常同義?!币虼?,可以大膽的推測,復音虛詞“時?!弊鳛閺鸵籼撛~在近代漢語中已形成,并沿用至今,其具體的語法化過程需要歷史文獻的佐證與進一步的分析。
二、“時?!钡臍v時發(fā)展
“時”“?!痹诠糯鷿h語中便已經(jīng)有了時間副詞的用法。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收錄了虛詞“時”“?!?,并對它們的用法作了詳細的闡釋:時,副詞,常用在動詞前或在句首。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次數(shù),可譯為“有時”等;“時時”連用,則表示動作行為的多次發(fā)生,可譯為“常?!钡?;表示動作行為所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那時”“當時”;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是適時的,可譯為“按時”“及時”或“每當……的時候”;兩個“時”疊用作“時……時……”,表示“有時……,有時……”的意思?!俺!?,表示情況或時間的持續(xù)和一貫性,這是古今一致的用法,可譯作“時?!薄俺3!钡龋俺3!边B用意同。但是,“經(jīng)?!辈皇恰皶r”與“常”的本義,“時”與“?!钡摹敖?jīng)?!绷x的獲得有一個發(fā)展過程。
(一)“時”的“經(jīng)常”義的由來
1.《說文》:“時,四時也?!倍斡癫米ⅲ罕敬呵锒闹Q。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從字形上看,“時”是一個形聲字,從日,寺聲,與時間有關,本義是季節(jié),引申為時辰。所以,在上古漢語中,“四時”“十二時”的用法非常多。如:
(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久成。(《周易·恒卦》)
(2)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論衡·時篇》) (由“季節(jié)、時辰”泛化為“時間”“時候”。 )
(3)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公孫丑上》)
(4)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丑下》)
2.在先秦時期,“時”廣泛出現(xiàn)于“當此之時”“當/方+今/此+之+時”“當是時”“人名/朝代+(之)+時”等結(jié)構(gòu)當中,表示“……的時候”,位于句首,作整句的時間狀語。如:
(5)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政長之時。(《孟子·尚同中》)
(6)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子之教者。(《孟子·尚同中》)
(7)當是時,猶象人也。(《莊子·田子方》)
(8)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國語·楚語下》)
有時,也可以是單獨一個“時”位于句首,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的某一時間,相當于“當時”“那時”,在句子當時間狀語,在這種語境中,“時”的語法功能發(fā)生了虛化。如:
(9)時舉于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孟子·萬章上》)
(10)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孟子·七患》)
實詞虛化為副詞在句法位置上的重要表現(xiàn)是充當狀語。在這一時期,另一種重要卻較少出現(xiàn)的用法是用于謂語前,充當謂語的狀語,語義已經(jīng)虛化,表示動作行為是不定時發(fā)生、出現(xiàn)的,相當于“有時”。如:
(11)如彼飛蟲,時亦弋獲。(《詩經(jīng)·大雅·桑柔》)
(12)我決其而飛,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
3.由“有時”發(fā)展出表示時間頻度的功能。這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可以是表示動作經(jīng)常施行,或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時時”。如:
(13)遂致祿百萬,而時往問之。(《新序·雜事第五》)
(14)呂祿信酈商,時與出游獵。(《史記·呂太后本紀》)
也可以表示動作的偶然施行或情況的偶爾發(fā)生,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有時”。如:
(15)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漢書·霍光傳》)
(16)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二)“?!钡摹敖?jīng)常”義的由來
1.《說文》:“常,下裙也。”本義是“下裙”,基本義是恒定不變的,這個語義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比如“常青樹”,并由此引申為常規(guī)、準則,封建社會宣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準則。如:
(17)狃于奸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尚書·周書·君陳》)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2.先秦時期,“?!庇糜趧釉~、形容詞前,表示行為、情態(tài)的永久性,這一意義的源頭是“恒久不變、永久的”。如:
(19)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20)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子·尚賢上》)
3.動作、行為的永久其實就暗含了不斷發(fā)生的意義。漢代后,進一步發(fā)展為“經(jīng)?!绷x,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常聯(lián)系、常見面、有空常來”等。
(21)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史記·淮陰侯列傳》)
(22)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伏,幽微難明。(《后漢書·張衡利傳》)
(三)副詞“時?!钡男纬?/p>
1.在CCL語料庫中檢索“時?!保瑱z索到的文獻始于東漢。但是“時”與“?!痹跐h代才發(fā)展出表示時間頻度的意義,可推知頻度副詞“時?!钡男纬蓱辉缬跐h代。分析文獻可知,早期的“時?!敝皇且环N線性排列。如:
(23)桐鄉(xiāng)民為起立祠。歲時/常祭之。是歲韓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史論·前漢紀·荀悅》)
(24)於一切時/常見諸佛。(《東晉譯經(jīng)》)
2.語法化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早期這種線性排列對時間頻度副詞“時?!钡男纬芍陵P重要,為重新分析其發(fā)生提供了可能。由于“時”與“?!倍加斜硎绢l度“經(jīng)常”的含義,在長期共現(xiàn)中,“時常”發(fā)生了重新分析,唐代開始共現(xiàn)“經(jīng)常”義。此時,“時?!焙蠼雍唵沃^語,且使用頻率很低,僅兩例。如:
(25)戴若思弟邈,則譚女婿也。譚平生時常抑,若思而進邈,若思每銜之。(《晉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26)此去勤書札,時常中路傳。(《全唐詩·第五八八卷·送友人游太原》)
3.宋代文獻共有五例,均出現(xiàn)在語錄、話本中,“時常”后既可以是簡單謂語,也出現(xiàn)了復雜謂語的用例。如:
(27)不呼喚時不見,時常準備著。(《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中庸一》)
(28)諸佛時常出世,時常說法度人,未曾間歇。(《五燈會元》)
(29)諸佛法門,時常如是。(《五燈會元》)
(30)山河大地是真善知識,時常說法,時時度人。(《五燈會元》)
(31)他是個不愛財?shù)拿麑?,家道貧寒,時常到村店中吃酒。(《碾玉觀音》)
4.元代開始,“時?!钡氖褂妙l率增加,且基本上都是作為副詞的用法。如:
(32)更有丈人文母十分狠毒,將小人時常打罵。(《好酒趙元遇上皇》)
(33)青天白日,時常出來現(xiàn)形,食啖人性命,白骨如山。(《白兔記》)
此后,“時?!倍嘧鳛楦痹~出現(xiàn),并沿用至今。舉明、清、現(xiàn)代用例各一例:
(34)有一個精怪時常來到賀道人的家里取藥,走動了約有三五十年。(《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35)后來妹丈亡故,妹子嫁了鐵昂,時常要來借貸。(《七劍十三俠》)
(36)不過,連這樣,李四爺還時常遭受李四媽的指摘與責罵。(老舍《四世同堂》)
三、“時?!钡恼Z法化動因
(一)漢語復音化的影響
復音化是中古漢語發(fā)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從漢代開始,漢語大量出現(xiàn)雙音節(jié)詞匯。隨著漢語復音化的進程,兩個單音同義詞組合成同義語素的復音詞是順理成章的。時間副詞“時?!钡男纬梢彩菨h語復音化進程的產(chǎn)物之一。
(二)詞義變化的影響
詞義的演變、虛化,會引起詞的功能的轉(zhuǎn)變,使之用于新的語法位置、結(jié)構(gòu)關系上,從而產(chǎn)生一個新的虛詞。一般來說,意義具體、實在的義位很難發(fā)生語法化,而比較抽象、不太實在的義位則比較容易發(fā)生語法化?!皶r”“?!弊畛蹙菃我魧嵲~,分別經(jīng)歷了意義由實到虛的變化。至漢代,二者已經(jīng)具備了成熟的表示時間頻度的功能,為最終形成同義聯(lián)合的時間頻度復音詞奠定了語義基礎。
(三)語境的影響
解惠全在《談實詞的虛化》一文中指出:“實詞的虛化,要以意義為依據(jù),以句法地位為途徑。也就是說,一個詞由實詞轉(zhuǎn)化為虛詞,一般是由于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適于表現(xiàn)某種語法關系的位置上,從而引起詞義的逐漸虛化,并實現(xiàn)句法地位的固定,轉(zhuǎn)化為虛詞。”①(P213)“?!弊鞅硎緯r間頻度“經(jīng)?!绷x出現(xiàn)時,往往與表示“時間”義的詞語共現(xiàn),“時”既可以表示“時間”,也可以表示“經(jīng)?!保斦Z境允許“時”可兩解時,“時常”的形成便開始萌芽了。
(四)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一種認知行為,重新分析是因為整個結(jié)構(gòu)的深層出現(xiàn)了細微、隱蔽的性質(zhì)上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積累導致了人們認識上的重新分析。重新分析的作用是為已經(jīng)語法化的詞或結(jié)構(gòu)的普遍使用及其進一步發(fā)展變化奠定基礎。重新分析的發(fā)生離不開語境,“時?!弊畛醭R浴啊臅r候,常?!钡木€性排列出現(xiàn),當“時”的意義不凸顯時,“時?!卑l(fā)生重新分析,可理解為一個同義復合而成的復合詞。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時?!弊罱K成為頻度副詞。
四、結(jié)語
“時”和“常”最初均是實詞,分別在漢代獲得了表示頻度的“經(jīng)?!绷x。由于“時”既可以表示“時間”義又可以表示時間頻度,在與“?!钡拈L期連用中,在漢語復音化趨勢、語境影響下發(fā)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時?!遍_始作為表“經(jīng)常”義的同義復音虛詞出現(xiàn),并緩慢發(fā)展。元代時,用例大幅度增加,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而最終形成了表示頻度的副詞“時?!?,并沿用至今。
注釋:
①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南開大學《語言研究論叢》,1987年
第四輯,第213頁。
參考文獻:
[1]徐時儀.論詞組結(jié)構(gòu)功能的虛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5).
[2]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
性質(zhì)、分類與范圍[J].中國語文,2000,(1).
[3]陳全靜.漢語并列式雙音時間副詞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4]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5]雷文治.近代漢語虛詞詞典[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漢語常用字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常用字大詞典[Z].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9.
(吳冰沁 廣東廣州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