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能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附甘羅傳載甘羅十二歲即做戰(zhàn)國秦相呂不韋的家臣,年齡似乎小了些,但卻能自請使趙,為秦謀得大片土地,因功任為上卿。史上還有沒有比甘羅更年少就做了官的?還真有。
據(jù)南宋王明清《揮麈后錄》卷五講,宋朝真宗時,出了個神童叫蔡伯俙。真宗召試,讓他誦詩作對,皆稱旨,于是授予他“秘書省正字”的官職。時伯俙年僅三歲。由于這個三歲孩子有真宗御賜“三歲奇童出圣時”詩作護身符,從此一路順風(fēng),做官做到八十多歲才退休。這位神童究竟神不神?不神。他“食祿七十余年”竟“寂無所傳”。
當(dāng)初是神童后來竟“寂無所傳”的,還有一個北宋的方仲永。王安石《傷仲永》說方仲永五歲時便能吟詩作對,由父親馱著頂著四處招搖。傳說仲永一天于街頭遇到一位老先生,出一上聯(lián)考他:“子騎父當(dāng)馬?!敝儆览事暣鸬溃骸案竿映升??!比欢扇撕蠓堑珱]有成龍,就連小時侯那點靈氣也喪失殆盡,“泯然眾人矣”(王安石語),即由神童而漸淹沒于普通人中了。
更有甚者,稱“神”而后“癡”。明萬歷年間的孫庾,童年時即能據(jù)“鶯梭柳線,織成一段春光”對出“雁字云箋,寫出幾行秋意”。人“皆以大物期之”。不料他長大成人后愚不可及,人皆不呼其名而直接稱他為“孫癡”。
宋明兩代,由于人為吹捧提倡,“神童”出了不少,但后來成大器者卻幾乎找不著;以至民諺有云:“十歲的神童,二十歲的才子,三十歲的常人,四十歲的老而不死。”
被人稱為神童而又名氣稍大的,當(dāng)數(shù)汪洙。洙字德溫,北宋人,先后寫了不少五言絕句,當(dāng)時就有塾師將其匯編成集,題為《汪神童詩》。詩的立意多在讀書做官上,茲舉數(shù)例:
年紀(jì)雖然小,文章日漸多。
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
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
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
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然而,一心想要出人頭地的汪洙在科場考試中并不順利,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得以考中進士,做了個明州府學(xué)教授的小官。雖有人說他官至觀文殿大學(xué)士,但此說出現(xiàn)于較晚的明代且于史無據(jù),不值得采信。至于其所撰數(shù)十首“神童詩”,是不是有他人捉刀,也未可知。比如下面這一首:
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這些話實在不像一個孩童所說,因為他沒有那種成人的經(jīng)歷和體驗。
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名氣愈大,壓力也愈大。未成年的孩童,會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成名過早,對他們絕非好事。何況許多家長只把他們當(dāng)作炫燿、邀恩或賺錢的工具,再加上他們自己也不努力學(xué)習(xí),而以“天賦”自傲,不求進取,又怎能不落到“?!蹦酥痢鞍V”的境地?